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诸朝来我农家乐(酒禅)


只是肯定比不了高效率的现代化机器,一般是用硬度更大的工具砸碎碾碎,但古代的需求也并不大,再加上人力比较低廉,所以肯定也能供应得上。
徐雪筠哇了一声:“那么早就有石灰砂浆了啊。”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用的比较多的就是黄土和糯米混合制作的糯米砂浆,好像没听说过什么石灰砂浆,她还以为石灰砂浆是在水泥出现前不久才出现的。
现代水泥可是在十九世纪前才被发明的。
朱棣听她说什么糯米砂浆,不免有些好笑:“哪能全都用糯米。”
对于这个他了解的还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用的还是三合土,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直用到明朝,是用细砂,黏土和石灰混合制成的。”
只是他来的前几天还听人说有人做了一个‘新三合土’的方子,只是还没送到宫里来,他就被传过来了。
苗小姐点头:“这位先生说的没错,一直到明朝之前用的都是三合土,明朝时期出现了新的配方,是用石灰,碎石和陶粉混合而成的,虽然没有现代水泥那么坚固,以及紧实,也不防水,但也是建筑材料上的一大突破。”
这也说明在古代,想要获得‘生料’,并不困难。
但随即苗小姐话风一转:“只不过想要获得熟料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为温度。
想要让石灰以及粘土结合的更好,并且使他们的性质发生转变,需要非常高的温度。
苗小姐带他们进入了第二个车间,这说是车间,其实是一个露天的大工作场。
只让他们远远的看着,就觉得中间的机器十分巨大,而且在这似乎也能感受到热浪。
“那一个高塔是预热塔,下面的大滚轮就是将生料转为熟料的回转窑,为什么说这一步其实是最难的,因为它的温度要到达一千五百摄氏度左右。”
苗小姐好像也觉得热,微眯了下眼睛:“如果真的要说穿越到古代完成这一步,在没有现代工业的情况下,恐怕就只能通过增加氧气助燃,或者不停更换燃料来提高温度了。”
她很显然对这方面很了解,专业名词脱口而出:“横穴窑和竖穴窑的温度大概在一千摄氏度左右,只需要再加一把火,应该就能把温度提升上去,我觉得这一把火应该加在助燃上。”
农村的大锅灶烧的柴火,如果有烧过这种柴火的人应该清楚,控制大火或者小火,有的时候不光要靠里面柴火的多少,有的时候如果塞了太多柴火,里边没有空余的空间,火苗也烧不旺,塞的非常多,甚至溢出来的时候,甚至可能会把火苗给压灭。
这是因为燃烧需要氧气的原因。
“其实到明朝基本上就具备研究水泥的条件了,如果穿越到那个朝代,就不用费什么心,尽管拿过来用就好了。”
朱棣一听这话惊喜的不得了,连忙追问原因。
“因为明朝出现了新式木风箱,大大的提高了燃料燃烧的效率,只要用那种新式密封箱,然后配合着煤炭,温度基本上可以达到一千六到一千八。”苗小姐说完之后还好奇的问了一句,“你们是要写什么穿越回古代的小说吗?”
徐雪筠刚要摆手,但刘邦却果断点头:“是有点这个想法。”
这样才更好套话啊。
徐雪筠一脸茫然的扭头看他。
原来他们来这是要为小说取材吗。
她怎么不知道?
没人告诉她啊。
苗小姐觉得这才正常,因为普通人最多只是好奇好奇,但追问的那么细致,肯定是有所需求的。
“一定要煤炭吗,木炭不行吗?”刘邦就差拿个本子抱在胸前了。
倒不是他想偷工减料,而是因为在他们那个朝代煤就是非常难采,刘邦也知道煤炭能烧,可是煤炭可是在地底下的,比起‘伐薪烧炭’来说,难度的确大了不少。
吕雉也看向苗小姐,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苗小姐琢磨了一会后遗憾摇头:“这个恐怕真的不行。”
她不仅说出了答案,还告诉了他们原因:“因为木炭作为燃料,炉温炉温能达到一千三百摄氏度都已经算是比较高了,但使用煤炭却可以高上三四百摄氏度,一千三百摄氏度冶生铁其实足够了,但要是烧水泥的话,恐怕还是差了一点。”
不过苗小姐很疑惑:“都已经是穿越者穿越回古代去做水泥了,那为什么不在现代记住几块露天的容易采矿的煤炭矿呢?”
刘邦:“......”
因为他压根都不知道还有露天的煤炭矿。
他连知道煤炭都已经不容易了,又没有亲眼见过,怎么还能知道,竟然还有容易采集的煤炭矿呢。
朱棣拍了拍他的肩膀,附到他耳边悄声说:“这个我知道。”
这就是朝代往后的好处了。
而且在明朝,虽然煤炭采集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起码也不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因为宋朝就已经有许多铁匠开始用煤炭冶铁了,算是有一定经验。
刘邦和嬴政几人默默的记住了朱棣说出来的那几个地区。
那把生料转为熟料这一步也基本上算是解决了。
“烧成熟料之后要进行冷却,冷却完之后就可以再次进入研磨机,将其研磨成粉末了。”苗小姐一边说一边带他们进入了最后一个车间,“研磨的时候会加一些东西,不同的厂有不同的配方,主要看水泥的目的,建房子和修水塔的辅料加比肯定不一定,不过一般煤灰,铁矿粉以及石膏这三样是少不了的。”
最后一个车间里有还没有装起来的水泥粉,她拿起来旁边的铲子铲了一下,和徐雪筠他们讲解的同时顺带看一下这一批水泥粉的质量有没有出问题。
其他两个都还好理解,甚至刘邦他们自己就能想出来煤灰,铁矿粉在水泥中的作用。
能够让水泥变的更结实嘛。
但是:“为什么要加石膏呢?”
不会让水泥变脆吗?
“石膏是一定要加的。”苗小姐笑道,“主要是为了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就算激发材料活性什么的都不提,但它作为缓凝剂的作用是很大的,不然水泥调制好之后直接就硬化了,没有施工时间。”
这还真是刘邦他们之前没有想过的点。
总想着越硬越好,没想着还得施工。
然后再将水泥灰装袋运输就行了。
“要用的时候调制也很简单,水泥和沙子的比例是一比三,这样调制出来的就是沙灰,混凝土就需要再加石子,水泥沙子石子的比例是一比二比三。”
到这,就看完了水泥厂种水泥的全部制作流程。
人家也是要工作的,徐雪筠参观完就准备带着嬴政他们离开了,不过来都来了,他们也没空手回去,一人带了一份水泥样本。
这也是拉投资拉客户的一种好方式,说不定人家什么时候要用水泥的时候就想起来了。
“你们中午就回去了吗?”徐雪筠问道。
朱棣无奈,他倒也不想那么快回去,虽然回去要有很多事处理,但是现代的好东西太多了,他通通都想带走。
不过这几天也算是赚够了后世的货币,够买不少粮种了。
但没想到徐雪筠好像不是不舍,而在嘀咕:“水泥让上高铁吗?”
查了一下之后发现,只要每人携带的不超过三十公斤就可以带上去,这才让她放下心来。
嬴政第一次来的时候带了烤鱼回去,分发奖励给下属,获得了一致好评,这次来又大包小包的,带了不少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甚至还带了一包水泥粉回去,装了满满两大袋,好像是穷亲戚来这打秋风来了——不过现代穷亲戚也没有来拿淀粉拿粉条的,这才几个钱。
李白深有体会,他当时也是这样大包小包的带了不少干豆角回来。
不过别说,徐姑娘家晒的这个干豆角,配着她给的炖腊肉方子一起炖,味道还真不错。
岳飞他们倒还没到回去的时候,还能在这里待一天。
徐妙云牵着她的手,眼神中全是喜爱——若是可以,她真想带这孩子回去做一做客。
不过,还是开放又物质充足的后世更适合她。
徐雪筠看出来她的留恋,笑着安慰她:“之后有空还可以过来啊,反正我毕业了,天天都在家里。”
扶苏笑道:“那恐怕之后有的叨扰叨扰了。”
他觉得按照时间来看,应该有人要攒够买门票的钱了。
在把嬴政几人送上回家的车后,徐雪筠扭头问岳飞三人:“今天天不热,去地里烤地瓜吃去不?”
还得带上丹丹,亏得今天出门的时候出去的早,不然她肯定要闹着一起去。
水泥厂又不是什么好地方,哪怕再现代化进去也得有灰,徐雪筠现在就感觉自己的身上灰扑扑的,这也是她想着去地里烤地瓜吃的原因,反正脏都脏了,再脏一点也无所谓。
岳飞他们当然同意,他们本来就还想着怎么让徐姑娘下地呢,没想到她自己提出来了。
徐雪筠拍了拍蒙恬的背,很奇怪:“我怎么觉得人一少,蒙大哥你看起来就轻松了不少。”
倒不是说之前蒙恬的表现有什么奇怪的,就是有一种放不开的感觉。
徐达早对蒙恬很能感同身受,即使他勉强算是朱棣的半个长辈,但在君王面前,哪能说放开就放开呢?
蒙恬唇角微抿,笑意浅淡:“不是前两天还说我是一个......I人吗?”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简单的外向和内向要用I和E这两个字母来表示,但蒙恬觉得自己的确不能算是徐姑娘口中的E人。
蒙恬出身于秦国名将世家,从祖父蒙骜到蒙武,再到蒙恬和蒙毅,都是秦朝赫赫有名的武将。
即使蒙武因为王翦的存在而稍落下风,但蒙骜可是战国末年的明星。
蒙骜见天幕上蒙恬的样子却很满意。
在陛下面前,哪里有臣子倨傲的份,就应该谨言慎行才对。
蒙骜,自昭襄王时期从齐国来到秦国,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四代国君,在《史记》记载为秦国打下的城池数量为一百座,甚至超过白起攻占的七十城,可谓是秦国最重要的开国将领之一。
至于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人物却并无多少人知晓,大约是因为他并没有像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人一样,被写进《千字文》里,成为‘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的战国四大名将。
第一是因为作为一篇识字开蒙读物,《千字文》需求押韵,第二则是因为,蒙骜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没有什么能写的东西。
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降卒,有‘杀神’名号,
王翦战功显赫,名列战国群雄之首,不仅灭掉了秦国最大的心腹之患楚国,甚至可以说独揽六国半壁江山。
廉颇流传下来的故事诸多,与蔺相如‘将相和’,以及直到现在依旧被放在课文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牧,北抵匈奴,西拒强秦,南支韩魏,可以说当时赵国唯一能够算得上优秀将领的就只有他了。
蒙骜却一生十分平顺,自打来了秦国后就是出战,出战,除了被信陵君魏无忌打败过一次,并没有遭受过什么挫折,和国君之间也没什么猜忌。
不过现在蒙骜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后世还没孙子出名,正想着看天幕上这几天的模样,陛下对他的后代还是非常信任以及宠爱的——这就好,这就好啊。
君臣猜忌的场面不仅在他的身上没有出现,在他的孙子身上也没有出现。
陛下果然是一位知人善任,并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果敢之君。
只是:“这‘矮’人到底是什么东西?”
他孙子长得人高马大的,一点也不矮啊。
就在他思考的这一会,徐雪筠已经带着蒙恬岳飞还有徐达三人来到了地里。
岳飞和徐达都是在田地中长大的,挖土挖粮食再顺手不过了,蒙恬即使是武将名门之后,并且自小出入宫中学习书法音律,博览群书,甚至还改良了毛笔和古筝,但在外行军打仗需要自己原地生火做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也不会对这些事陌生。
三个人没一会不仅把坑给挖了,土豆红薯堆了一小堆,还把树枝给捡了,甚至把火都给升起来了。
徐雪筠把他们带过来后就回家里去喊丹丹了,现在一过来一看他们都烤上了,一脸茫然,下意识的摸了下腰间:“你们拿打火机了?”
哪来的火啊。
真真正正会不少种生火方式的古代将军:“......就那么一搓,火就升起来了。”
旁边那么多枯叶石头还有木棍,这要是再升不起来火,不是给他们朝代丢人吗?
徐雪筠哦了一声,也没太在意,带着丹丹铺了个垫子坐到了地上。
岳飞问道:“能借打火机一看吗?”
是后世的火折子?
不过等徐雪筠掏出打火机递给他之后,他点了两下,觉得这更像是火镰。
火镰是宋朝时期出现的新的一种点火工具,岳飞就有一个,毕竟行军总是要去寻找水源以及点火的。
火镰用生铁铸造,放在一个用牛皮缝的小包里,夹层里会放火石和火绒,因为火镰两端尖,像月牙又像镰刀,所以叫火镰。
用的时候要把火绒放在两片火石中间,用手夹住,然后用火镰的头擦击火石,火星就可以把火绒给点燃,岳飞一开始用火镰的之后觉得火镰已经够轻便了,但现在见了这打火机,才知晓什么是真正的轻便。
就这么小小一个,一摁头部,火苗就这么窜出来了。
他便假装延续上午的话题问徐雪筠:“你觉得,如果穿越到古代,这打火机能够制作出来吗?”
徐雪筠捅了两下火堆,思索道:“应该不行吧,打火机虽然便宜,但听说工艺挺难的。”
就在岳飞失望的时候,徐雪筠却又说道:“不过反正都是要点火的,为什么不试试火柴呢?”
火柴她小时候上劳动课的时候自己都做过,多简单啊。
她现在手机里面还存着当时自己做的火柴的照片呢,徐雪筠掏出来手机找了老半天,然后递给岳飞:“看,我自己做的火柴,是不是也挺像模像样的?”
岳飞却越看越眼熟。
虽然也有些不同,但这怎么那么像引光奴?

“引火奴?”徐达也凑过来了,不过却喊出了另外一个称呼,“这不是发烛吗?”
徐雪筠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些名字她连听都没听过。
火柴以前叫洋取灯她知道,因为古代有像火柴一样的引火工具叫‘取灯’,在清朝的时候,随着西洋的新火柴传入中国,就在前面加了个洋字。
她爷爷就一直喊火柴叫洋取灯。
但是徐大哥和岳大哥说的这两个名字她是真的没听过。
“这个东西不是宋......不是古代就已经有了吗?”无论叫什么名字,徐达都很奇怪,“为什么还要穿越者穿越回去做呢。”
是又像那‘上海青’一样升级了什么东西吗?
“升级是肯定升级了,不过还是因为当时火柴没有普及开来吧,没有人卖呀。”
徐雪筠因为在劳动课上做过火柴,老师也给他们普及了一下火柴的知识,所以徐雪筠知道火柴的历史:“虽然长得很像,都是把木头削成木片或者木棒,不过古代的火柴上面粘的是硫磺,古代一般人哪里能弄得到这个,所以差不多在明朝的时候,就在民间失传了。”
北宋时期《资治通鉴》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后齐妃子生活贫苦,吃穿都没有着落,所以卖发烛为生,元末学者陶宗仪所著的《辍耕录》中也写了这件事,所以古代有火柴这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
只不过从南北朝便开始的用硫磺沾染木棍制作火柴的方法,后来却渐渐失传于民间,只有北京等一些在当时比较富贵的地方还有‘取灯胡同’这样的存在——也就是制造取灯的地方。
至于原因,徐雪筠就只能猜想了:“有钱人家不缺点火的东西,没钱的人家也不会花钱来买当时并不便宜的‘取灯’,再加上老式的‘取灯’不太安全,所以这种发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吧”。
像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说它失传吧,其实也有人在用,但说没失传吧,大部分的人甚至连见过都没见过了。
“直到从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欧洲人在‘取灯’的基础上发明了现代火柴,然后又在近代传回到中国,火柴这才普及开来,到现在都有许多人认为火柴是外国人发明的,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古代的火柴和现代的火柴不能算是同一个东西,所以认为现代火柴是外国人发明的。”
蒙恬拧着眉,心里不太爽快。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