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丁珰)


老四好敢!
不,等等,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兄弟俩默契地转向上方坐着的老朱,心中打鼓。
让老朱听到老四抢自己侄子的位置,那老四是不是要挨揍了啊?
出乎意料的,朱元璋还真没去揍朱棣。
他的帽子已经被朱标给整理好了,但那素来挺着的背却好似些微地弯了几分,鬓边发丝灰灰白白相间,更是为他平添了几分可悲的老态。
兄弟没有相残,同宗血脉却终究是对立了,为了权利和皇位,大打出手。
“永乐……永乐啊。”朱元璋念了一遍这个年号,深深望了一眼坐在原位的朱棣,情绪难辨,最后只摇了摇头,又看向朱标,只觉得心口刀剜一样,“你以后给我按时去锻炼,不准偷懒,好好养生。”
朱标微微低着头,应是。
弹幕上,有人问。
“这明明是皇室内部的矛盾,却发展成为战争,让这么多人白白陪葬。”
“朱元璋,这不是你的错吗?”!

朱元璋看没看见这条弹幕,李晓诗不知道。
但历史上的这些谁是谁非,真要说起来,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朱元璋当然有错,还是大错特错。可,不管不顾一心削藩的朱允炆没有错吗?“受害者”“无奈反叛”的朱棣没有错吗?
——谁又能说他们都是“无辜”的?
毕竟,哪怕是唐前中朝时期那些频发的“政变”,那些频繁因为权利而爆发的争斗中,范围也仅仅限于统治阶层而已。
相较于那时候,明朝的这次皇权更迭、这个靖难之役,真的是卷进去太多的人了。
那些站队的文官武将可能是各有各的立场,但百姓和士兵们却不是生来就要做政斗的牺牲品的,他们才是其中最最最无辜的那一部分人。
一定要找人来为自己犯下的错赎罪的话,那只能说是统治阶层全部有错。
毕竟古代封建王朝全部系于帝王一体,“忠君”却不爱民爱国的人也是这种错误的催化剂。
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中,争是争不出个结果来的。
——至于统治者会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比建长城还难,真得全看机缘了。
李晓诗虽然年纪不算大,却也深谙这个道理。
所以她虽然看到了这弹幕,也并没有从后世人的角度发表任何立场、不制止大家发牢骚和指责,只是随着他们去互相交流,给足了“各抒己见”的空间。
“为了集权,明朝的皇帝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上面的那些举措了,成果也都是很显著的,不过后边其实还有一点是可以补充的——朱元璋独揽大权之后呢,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公务要处理,他就算每天连水斗不喝也很难忙过来,所以后来他设置了个四辅官,用来帮助皇帝分担政务,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后来一直到了朱棣、也就是明成祖期间,他下令建立了内阁,用来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内阁的效用其实和当初的丞相差不多,但区别在于内阁有好些人,明朝之后也用了很久的内阁制。”
该补充的补充完,她咳了咳,喝了口水润嗓,然后伸手压压课本中痕,进入了下一个版块。
“在政治上为了集权而做出的举措部分差不多讲完了,我们就来看看其他的内容吧。”
“大家都知道,从隋唐时期起,科举制就是为朝廷选官提拔人才的途径之一,而到了两宋,科举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朝廷选官的主要途径。毕竟朝廷上由什么样的官组成,科举考试考什么,也能决定朝堂和社会的风向嘛,所以皇帝们为了巩固皇权和权利,朝代更迭后,基本也都会对科举制再做些什么。明清也不例外,在这个时期,科举制有了全新的变化。”
李晓诗道,“像是唐朝时期会在考题中加入诗文,宋朝会有书法诗词之类,到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有了新的改变,而且不止是内容,连题目和参考书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从汉代往下,‘儒’基本就已经成为了治国的主要学说,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所以科举考试的所有题目都被明确规定、必须来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九本书成为明朝时期所有的科举考试题目的出处,也成为了考生们寒窗苦读十多年二十多年也要吃透的书,就连考生答题时对题目的解释,都必须要来源于宋代时期儒学大家朱熹的《四书集注》,不允许随便发挥。如果不按照这些来,那就是离经叛道,就算文采再好,也不会被录取。”
她话音落下,董仲舒擦了把汗。
汉代的儒家,是个统治者应该都懂是怎么回事……连李晓诗都懂,现在所有的百姓应该也懂了。
世人皆知,用儒家治国为的就是掌控朝堂,儒学的“忠孝”思想方便天子统治而已,而那些什么三纲五常,其实本质上都已经偏离了孔子的本意。
初被天幕揭穿时他还算是坦然的,毕竟这是一把给皇家量身打造的刀,他为人臣,也就是为君分忧而已,大家就算骂也不会骂太狠,应该能理解他。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后世的朝代竟然一个比一个离谱……
朱熹也很沉默。
题目也就罢了,连考生们的解释都得按照固定的模板来,那这个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学子们不能再随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采,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固有的内容去答题——
孔子的弟子中还有论学呢,对同一件事观点不一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要求所有的学子都依照《四书集注》为标准去理解题目?难道他的理解就一定是对的么?
这样下去,虽然对那个什么“皇权集中”是有好处的,但长远来看,对国家来说,绝不是好事。
李晓诗却还没说完。
“而且不止这些,明朝的科举,对于考试答卷也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具体细致到了什么程度呢?嗯……”
她“嗯”声拖长,从网页调出了好几l篇早就搜好的“八股文范本”放道了屏幕上。
“这是明清时候的学子学者们写过的文章,现在网上还能找到一些,大家可以看着这些内容,一边听我讲科举考试的要求,就能明白了——在明朝时候、以及以后的清朝,都是用八股文的形式来考试的,朝廷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明确规定答卷子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也就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这部分李晓诗完全是看着笔记在念的,毕竟要让她去背这些东西还是挺多余的:“看这个就是,起题先讲三句,然后……咳——八股文里后四股是主体,每四股里要有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深一浅,然后每部分里还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念完,她自己都要懵了。
说实话,这个八股文到底是怎么整的她至今没理解,所以完全是在照搬笔记对着念,自己糊里糊涂,可也不能不讲,她相信,古人一定比她聪明,绝对能理解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个要求。
事实上她的古人观众们确实有不少理解了。
——但仅限于理解这个规定是怎么回事,并不能理解想出这么个规定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
这种形势呆板内容空空、还脱离了实际,让人完全无法去发挥自己的才华、创造力和文采,这考试收上来的卷子,有什么观赏性吗?
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连理解都要差不多全按照《四书集注》来,万一有人撞了呢?真的不会雷同吗?
这有什么意义啊?
李世民叹气:“这是在控制人的思想啊……为了通过考试,想必那些学子们只能选择死读书,努力钻研八股了。”
这样选出来的人,那完完全全就是无条件顺从皇帝旨意的羊。
不可否认,对于维护皇权确实有利。
李晓诗说着:“当时的考试分了很多个层级,像是什么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只有层层全部通过,才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朝堂,成为无数文人学子中的获胜者、他们为了考中,日复一日地苦读,依照皇帝的意思去钻研那些内容——这样,从文化上的集权就完成了。这是明朝的文化□□。”
说完,她没有停顿,而是直接转到了下个版块:“无论是政治上的手段还是文化上科举制的改革,都使得明朝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君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政治和文化都说完了,这节课最后一个部分的内容,当然就是经济啦。”
“在明朝的时候呢,世界史上也迎来了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叫做大航海时代。当时航海业高度发展,各种原产于海外的高产作物都流到了华夏,像是之前咱们提到的红薯玉米花生向日葵等,都是明朝时候从美洲引入的。它们的亩产啊好处啊需要注意的啊我们就不多说了,之前都讲过了嘛。”
确实说过,亩产数千斤的红薯,玉米、还有之前抽奖发过的辣椒,是吧?
大家都记着呢!
短短半年时间,完全不够从零开始准备出海寻找新大陆的,所以历朝历代的这个寻找新作物进度都还一般,大多处于计划正在初步启动的阶段内。
但再一次听到李晓诗说这个,还是勾得人心痒痒。
“另外,明朝时候棉纺织业和陶瓷业也格外发达,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景德镇才成为了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出的青花瓷造型色彩花纹都很优美,名扬海外——随着农作物产量的提升,经济的发展,明代人口也迎来了一个大的提升,随着这个一并到来的,就是商品经济的活跃,被养活的那么多人口大量地进入到手工业中去,然后又流通进入商业链,所以商人以及商帮就出现了。嗯……这个的话,我们现代有很多电视剧,拍的就是以那些商帮大家为背景的故事,像是晋商徽商等,但这个不是特别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咱们就也不多说啦。”
于是,原本就在羡慕高产作物的观众们心里更痒痒了,馋得很啊。
老百姓们馋的是想要吃饱,统治者们馋的,那是想要给国家多来点人。
尤其是各个秦朝,上下的官员们一个比一个着急,看起来比嬴政要急上千百倍。
——提升粮食产量、代表着的就是提升人口!提升人口,就是提升各行各业干活的劳动力!迫在眉睫啊!!
没听李晓诗刚刚说的话吗,那就是现成的例子。
什么明朝搞分封搞内讧什么科举八股,跟他们都没关系,他们只想让大秦变得更好,让自己日子也过得更好一点。
有这么个想法的不在少数,饶是对那什么八股极度看不上的唐宋学士,也都是感慨过后就不再多理会了,除了被骂到的明清众人、受影响最大心情激荡难平的竟然只剩下了孔孟等及诸多春秋战国儒学弟子。
受了天幕的福,现在“胡凳”“胡床”等也已经出现,虽然范围不算大,也没什么公开售卖的场所,但想享受和养生的都会私下里自己动手或找木匠给做一把。
只不过在这里它们不叫胡凳、这个未来因为胡人才会出现的称呼没有了,大家都管这些叫天幕x,天幕凳天幕床之类——
而彼时,孔子就正和诸多弟子一同在稍矮一些的天幕凳上坐着集体观看天幕。
说实话,这种让他们感到浑身难受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从当初的当初听到秦始皇坑杀方士变成“焚书坑儒”之后他们就受到了一股也许叫做“被背锅”或者“被动受害者”的难言冲击,再到之后,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出炉,拿儒家学说做筏子、就更让他们这些论学时舌灿莲花的学者们哑然,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越往后,这情况怎么还越严重了呢?
不是,那些东西,谁承认那是“儒学”了?
谁承认了?
谁说的女子就不能出门做活、只能相夫教子了?三纲五常又是哪门子儒家学派亲口认定了的?
孔先生一生推崇周礼,周朝又是母仪天下的典范,怎么可能会那般贬低女子?
何况孔儒重“仁”,仁者怎会让女子一肩挑起所有、并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呢?仁者又怎会认为君王可以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害死无数忠于自己的臣子?
至于现在这个,把四书五经当做“教科书”,并限制对四书五经的理解——这让他们这些真真正正儒家的学生听来,能舒服才怪了。
就不说那个叫做朱熹的宋代文人的《四书集注》对不对了,只说利用科举考试限制人的这一行为——
如果人的思想都能统一,人还有什么生而为人的意义呢。
那不就和每日麻木茫然只会进食打鸣然后等死的禽一样了?
禁锢人的思想、束缚人的思想,还要拿早已经变了味的儒学当做工具,将所有人都依着自己的心意去改造,这种行为着实是不该的。
众学生的围坐簇拥中,孔子摇头叹息。
没有用的,他们是数千年前的人了,后世的发展如何能够受他们影响?
不过还好,现在已经有纸了。
“日后记录文集时,写上自己的注解罢。”
“大家的看法都要记上去。”!

关于明朝的第一次直播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和之前讲其他朝代时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除了被讲述的朝代本尊,其他朝代的观众们看起来似乎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但不大一样的是,这次看似平静的直播,却给明朝上下两百多年来的每一个皇帝臣子心中都敲响了一记重重的警钟。
许多观看天幕的人都已经总结出了李晓诗讲述各个朝代历史时的规律,除了是按照时间线顺序从前往后讲的以外,无外乎就是从统治、文化、经济、对外关系、科技等几个方面来细分——但无论是哪个值得记录在后世史书上并单独开辟出一个版块的王朝,被李晓诗说的时候都是从开国的光耀说起的,无论秦汉还是隋唐,一开始介绍时都是把功绩摞得老高了,除了宋。
但现在,这个从开头起就不太妙的朝代似乎又多了一个。
明朝的君臣们难得有些迷茫:难道他们算不得功绩卓然吗?
大明怎么说也是驱除鞑虏功绩卓然,在后世的“史书”上竟然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吗?不吹吹功勋也就罢了,怎么听起来都是些带着浓重偏色的描述呢。
还是说这是李晓诗带了自己的个人情绪在里边?
朱元璋也难得地高兴不起来了。
以往每次看完直播他都是乐呵呵地笑话其他皇帝们,结果到了明朝自己身上时,他就彻底做不到之前那样了。
但他也来不及生气恼怨,毕竟,他头顶压着的还有一件无论怎样也无视不了的大事——朱标壮年早逝。
于是,李晓诗的直播一结束,天幕还没彻底消失时,朱元璋就已经在叫人去找所有太医来了。
当值的都来,不当值的也得给他进宫,甚至包括皇城里大大小小的医师大夫们,也全都弄进宫里头来。
都给太子看病!
看看到底是哪里的问题,才让太子早亡的。
至于太子死后还要不要立朱允炆做皇储——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去触朱元璋霉头。
更别说那传说中被朱元璋“血洗”的功臣们这时候大多都还没死呢,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还来不及,怎么会嫌命长似的往朱元璋跟前凑?所以大明洪武年间,在君臣这种微妙的默契中,上下倒也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安宁。
朱元璋的时期都能如此和平,其他朝代就更不会受什么影响了。
却说李晓诗这边,倒是发生了件不大不小的事。
之前才说过她期中考了,这期中考过后,五一不就要来了么。
学校这天在放学前给出消息,说后天就开始放假了,但是对五一有个大的安排,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假期组团旅游,希望学生们踊跃参与。
更别说在学校通知完这件事后,李晓诗的班主任又在班里宣布,说学校的老师和领导们商讨决定,明天就不上课了,学生们可以在家里睡个懒觉,但是,虽然不上课,学生们却要在下午一点准时来到学校集合,为之后旅程中班级的一些安排进行准备——
旅行是以年级为单位,但再细分下来,就是以各个班级小团体构成的大单位,而作为不同班级的学生们,当然要在这种集体活动中为班级争光了。
旅行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安排,班级内当然也会有,班主任说,要让大家回去好好想想,班里要出什么节目或环节,给这次的旅行增光添彩——明天下午到校详谈。
凡是集体活动那就离不开节目,大家都快麻木了,而且想都不用想,之后回来肯定还要写什么游玩感想之类的坐稳。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