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那时已经晚了,吕雉的势力已成,不仅是吕家兄弟掌握兵权,还有吕雉的妹夫樊哙手握重兵不说,还是在韩信、彭越、英布等开国猛将死后仅存的猛将,刘邦临死前甚至让陈平周勃去捉拿樊哙,以谋反之罪将他铲除。
可陈平担心被吕后报复,犹豫再三,这时间一耽搁,就听到了刘邦驾崩的消息,于是便将樊哙解绑,完好无缺地送回长安,刘邦最后的挣扎也彻底落空。
所以当他看到由张良出谋划策,请出了连他自己都没请出山的“商山四皓”为刘盈保驾护航,就知道自己动不了这个太子了。
他只能尽快给自己那几个小儿子封王封地分钱,给刘如意安排了周昌为相,赶紧打发去封地,离得吕后越远越好。
然后抱着戚夫人唱唱《鸿鹄歌》,感叹一声“横绝四海,当可奈何?”,便撒手而去。
对刘邦来说,他已经尽自己所能给予几个儿子封地,至于身后之事,他努力过,失败了,也就这样了。
对于刘恒来说,原本和母亲就不受刘邦看重,在宫中完全是小透明的状态,薄姬原本是魏国魏豹的姬妾,在刘邦灭魏后被送入汉王宫中,一直小心谨慎地服侍吕后,从不主动往刘邦跟前凑,刘邦也不喜她的性子,宠幸的次数之少,在夫人中可以排到最末。
可就算这样,薄姬有了刘恒,还能在后宫保住自己,在刘邦死后得到吕雉恩准带着弟弟举家随儿子就藩,过上自己当家做主的日子,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谁能想到,这种日子,居然这么快就到头了?
那神谕中提到汉文帝刘恒时,他们母子不但没有欣喜之情,反而如闻霹雳。
在吕雉母子死了以后,知道自己能当皇帝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吕雉母子都安然健在,显然还活得很好的时候,被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未来皇帝……那跟天降黑锅下刀子雨一样,都是要命的。
哪怕他在得知因为“戚”如意谋逆作乱,导致刘盈病重,不能上朝听政,由吕太后亲自临朝听政后,第一时间就上表问安,还恭恭敬敬地学着大哥二哥请太后称帝,以名正言顺。
他已经够小心够谨慎,求生欲满满的,可还是扛不住天降黑锅,砸得他完全措手不及。
好在背锅的不止他一个。
听说还有去看太学书院典礼的刘濞,当场被请去面圣,直接被撸了吴王的名号,继承了他爹的合阳侯爵位,反倒是他那刚刚下葬的老爹,得了个追封成了代顷王。
至于大哥刘肥就更惨了,听说“七王之乱”他家就占了四个,其中一个现在还是在吃奶的小娃娃。
结果大哥不光将自己的封地送了一郡之地给鲁元公主做封邑,还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们都送去长安读书,也跟做人质没什么区别了。
就这样,最后还因为他的一个宠姬的兄长强占民田害了人性命,被告到了太后面前,太后一怒之下,又削了他三郡之地,让他回去整顿吏治,若是再犯,恐怕连齐王之位都要保不住了。
刘恒看完这些消息,担心之余,也有几分安心。
虽然看起来十分吓人,可相比父王当初清除开国攻城异性诸侯王的手段,吕太后简直仁慈到家了。
看看那些连求“全尸”都不可得的诸侯王,动则被诛三族烹肉羹的功臣们,消减封地,罚点俸禄,那能叫事儿吗?
就现在那些封地,多少是荒无人烟的野地,真给得多了,守都守不过来,还得想办法安民济民,没一点省心的。
封地小一点,俸禄扣一点,都不要紧,只要能活着,安安稳稳长大,娶妻生子,已经是刘恒最大的期盼了。
至于长安……他更在意的是随着使臣和快马们送回来的“元纸”和纸书,还有他们提及的太学书院。
在父皇过世之后,母后执政,居然没有继续去修缮皇宫,修建长安城,反而先在城外修了这样一座堪称“宏伟”的太学书院,吸引了全天下的学士们不远千万里奔赴长安。
这本身就是一桩奇事。
父皇刘邦不爱读书之名,天下皆知。
太子饱读诗书,仁慈宽厚,品德尚佳,在诸位兄弟中也颇得人望,若不是吕后昔日替刘邦出手算计功臣和异姓王时手段狠辣,有这样一位兄弟继承皇位,真是其他兄弟的福气,至少不用担心自己会因为曾经有过皇位继承权而被斩草除根。
可现在刘盈主动提出禅位给太后,刘如意变成了戚如意被灭戚氏满门,稍微懂事的兄弟就不能不怕了。
然而太后居然根本没动手,哪怕刘肥在她眼皮子底下蹦跶那么久,也只是被削了点封地,罚了点钱,送儿子去读书当人质就没事了。
太后似乎并不急着登基称帝,而是稳扎稳打地收拢民心民意,收回诸侯封地,树立自己的权威,培养自己的人手,按照这样继续走下去,要不了几年,这普天之下,读书人称颂的是太后的知人善任,将纸张书籍普及民众,让更多寒门学子得以读书上进。
普通百姓则会对分田减税让他们吃上饱饭的太后感恩戴德,而不记得这曾经是刘氏的天下。
刘恒不由打了个冷战,视线落在了那洁白的元纸上:
“土豆,在长乐宫试验田亩产两千余斤,蒸煮烤皆可,即可为菜,亦可为饭,两亩产出,便可活一户五口之家,且无需上等良田,沙地旱地亦可种植……”
代国的土地贫瘠,只能种些高粱和小麦粟米,产量极低,五口之家便是有百亩田地,一年到头劳作不休,三十税一的情况下,也只是堪堪果腹,还不敢说完全温饱。
可换了土豆,只需要两三亩地,便可养活一家人。
如此,他们便可敢再多生孩子,多分田地,有更多的人手干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生的越多,地少产出少,饭不够吃,还得多交人头税,最后就不得不忍痛“生子则杀”,只保留最基本的人口。
在这个时代,无论哪个国家,人口才是第一位的。
前秦灭亡之后,又是楚汉战争,到如今大汉的人口数量已经降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底线上,若是不能够让百姓安心生产生活,就无法保证以后的发展,旁边还有个虎狼般的匈奴在觊觎着,随时都会扑上来咬一口。
刘恒比谁都清楚,这土豆和长乐宫中所谓的“试验田”新粮种,对大汉意味着什么。
高产的粮种,丰收的粮食,可以让更多的人活下去,人口的增长,才是整个大汉帝国强盛的基础。
有粮,有人,有书……
难怪朝中大臣们,再也没有敢像当初反对父王易储时的强项老臣,敢于出言反对太后登基称帝之事。
这是开万世先驱,亦是为万民谋生计之大事,哪怕太后只是一个女子,但她做到了连父皇都没做到的事,天降神谕之下,又有谁敢反对,谁能反对她即将登上的高位呢?
御史大夫周昌当初被父皇压倒骑在脖子上,都敢梗着脖子骂他是夏桀商纣一样宠幸妖妃昏了头的暴君,可现在面对这些,他都没有出言反对太后称帝。
刘恒便知,一切都不一样了。
一切……都跟他的前世不同,跟天降神谕中播放的历史轨迹不同了。
是的,他在抵达代国之后,也曾高烧一场,便有了前世的记忆。
所以在他听说刘盈高烧一场后,便没有再上朝,甚至主动让位给吕雉时,也以为刘盈有了前世的记忆,不愿再与母后争权,才会主动让位。
可现在看来,真正不一样的人,是母后和鲁元公主才对。
前世他可没有听说过什么天幕神谕,更没有听说过“元纸”“土豆”和太学书院,他只需要静静地在代国等着,等着长大以后,和他的妻妾们生下一个个儿子,等着刘盈和太后陆续病逝,便可轮到长安的大臣们请他入京称帝。
在他还在纠结这一次要不要护着自己的原配妻子,纠结还要不要扶持窦氏起家,纠结着登基为帝以后该不该早日采纳贾谊的策论,早点处置藩国的问题,避免留给儿孙们……
结果天降霹雳,一道光幕就把他的未来剧透展现给了整个长安城。
于是不光他和还没影的儿子被曝光,连着吴王刘濞和齐王的四个儿子也被曝光。
就让人十分抓狂。
可他现在,兵马没多少,土地没多少,人口没多少,最要命的是钱也没几个,根本不可能与太后为敌。
只能老老实实上书,安安静静等候发落吧。
曾经当过皇帝的刘恒,这会儿也着实只能继续“无为而治”,听天由命。
吕雉招来鲁元公主,和她一起看刘恒的来信时,颇有几分意外。
“你这个四弟,倒有几分本事。”
鲁元公主也跟UP主陈曦订购过“文景之治”的相关视频,自然知道在自己一家都死后,这个远在代国以“忠厚老实”著称的四弟捡了个大便宜,被群臣迎立为帝,接过了母后治理的海晏河清的大汉,靠着“垂拱而治”“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就将大汉推上了盛世的时代。
起初她还觉得有些愤愤不平,若是没有母后先前十几年的辛苦治理,哪里有他后来摘桃子的机会。
可现在看看刘恒写来的书信,先是表达了一番对母后和皇兄的思念孺慕之情,然后又表达了长安太学的向往,想要学习之心,溢于纸上,甚至还主动提出,他年幼才学不足,希望太后能够选派饱学之士前往代国为官,协助治理。
当然,也少不了请鲁元公主去推广造纸印书,新型粮种云云。
亲切有礼,言辞诚恳,当真如人所说,是个“忠厚老实人”的模样。
吕雉笑道:“他倒是乖觉,不等我说,便主动请朝廷派人,如此一来,哪怕他手下都是朝廷选派的官员,他只要这一个代王的虚名便可。”
鲁元公主点点头:“别的也没少要啊,把我都快吹捧上天,让我还怎么好意思不给他元纸和粮种?”
“啧啧,这个弟弟,年龄不大,心眼可真不少啊!”
“薄昭现在何处?”吕雉收起信来,抬头望向审食其,问道:“可曾问过他,如今代国的人口和粮产情况?”
审食其恭恭敬敬地说道:“太后有令,微臣岂敢不问。”
“代王到代国就藩两年,依然住的是前代王的旧宅,且只用了两处的院子,其他的地方都租与商人。”
“商人?”吕雉有些意外,“代王竟然允许商人入住?”
她记得在陈曦提供的资料里,曾经说过,汉文帝曾经提出过重农抑商,对商人诸多限制,虽然再次给农民减税,但对商人的赋税翻倍不说,还设立了不少关卡,并将盐铁等设为官营专卖,甚至连北方的榷市都有不少关闭,让那些匈奴在和亲之事上更是狮子大张口,要的陪嫁越来越多不说,还动不动就入关劫掠。
之前吕雉就大力推进榷市交易,让双方互通有无,商人重利,不远千万里奔波,本就是为了更多利益。
而能够用钱买到的货物,就算是匈奴人,在有“钱”的时候,一样也不愿去拼命厮杀劫掠。
毕竟,只要打仗,就肯定要死人。
匈奴的骑兵勇士再多,也不是一个部落的,几十个部落的人马,谁死谁生,谁都说不算。
能够正常交易换取到的财物,总好过让自家儿郎送命。
这两年,榷市交易的数目,几乎是汉初的十倍以上,虽然仍未能完全杜绝匈奴人的抢劫,但规模和人数都远远不如汉初。
所以吕雉就很不明白,为何汉文帝要重农抑商。
陈曦也是翻查了许多资料,才告诉吕雉母女,关键还是因为生产力跟不上。
在后世总结的规律中,所有的政治基础,都是生产力,总之一句话,就是能不能让百姓吃饱!
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什么礼仪规矩都谈不上,就更不用说发展。
当时无论是基础农作物,还是农具和耕种方法,都远远不足以产出让大汉百姓吃饱的粮食,在这种情况下,商人重利,就只会生产更多高价值的丝绸和经济作物,而枉顾普通百姓的需求。
再加上诸侯王和豪强地主们不断兼并土地,自耕农一遇到灾荒就卖地卖房卖儿卖女,可谓是“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注1)”,一切凄惨的百姓生活,都是因为奸商而起。
那么,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成为汉文帝的首选就十分正常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样,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在后世但凡上过中学的学生都背过的内容,在这个连识字都未普及的时代,别说一般人,就是吕雉母女和张良萧何陈平张苍这样的顶层人物也得在脑子里转上无数圈,才能把它和自己曾接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萧何对于自己快走到人生终点时,却见识到天降神谕和直播未来视频的奇迹,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哪怕被人抬着,也要来参加大汉政权最高层的智囊研讨会,见识一下这些从后世得来的信息和“神物”。
太医和家人拦都拦不住,按他的说法,这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别说到晚上了,让他看完那些书,他就算当场死在昭明殿都心甘情愿。
吕雉可不想看着这位为大汉呕心沥血还曾被刘邦猜疑下狱的老臣,活活累死在自己的面前,想尽办法让太医熬了药膳,给他调理着身体,甚至在他们谈话讨论时还让太医时刻守在萧何身边,生怕有个万一他就无了。
张良将刘盈和鲁元公主从视频中抄录下来的内容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先是攒眉凝思,后来发呆良久,到最后,才长叹一声。
“原来……如此……嬴政……比我们看得更深远,可惜……”
步子迈得太大了。
这话他没说出口,在场的也全都是人精,他一提,其他人就完全听得懂,明白他话中的未竟之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秦始皇所打造的大秦帝国,架构之庞大,思想之先进,完全超出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达不到的情况下,强求的结果,就导致基础崩溃,大秦灭亡。
吕雉显然汲取了这个教训,哪怕大权在握,也没有急于登基称帝,而是先从民心人心出发,开荒种地、办学养士、修渠开源、鼓励农商……
当初刘邦能以弱胜强,击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最根本的,便是张良为他谋划的“约法三章”,得民心者得天下,能做到这一点的,才能真正坐稳了江山,而不是靠着武力和阴谋上位,便如昙花一现,转瞬既亡。
张良都不禁有些佩服这位一度隐于刘邦和刘盈身后的女人。
若不是刘邦用完就想扔的渣男举动,若不是刘盈扶不起来的软弱无能,她也不必如此劳心费力,殚精竭虑地为儿女谋划,为家族谋划……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变得如此强大,强大到跳出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藩篱,开始瞩目天下,为天下百姓谋划。
或许这就是天幕神谕选择了她,而不是刘盈或刘如意刘恒等人的原因。
其他任何一个皇子,甚至换成已经死了的刘邦项羽韩信等人,都跳不出争霸的圈子,就连刘邦最后也不顾他劝谏地大肆封侯,哪怕这样会给子孙留下无数大坑,可在当时而言,这是他所能看到的,掌控藩属国最大力度最可靠的手段。
张良虽然在经历楚汉争霸后,也亦是到分封诸侯的弊端,才有“筷论”之说,一改原来的复立韩国之愿,劝阻刘邦重新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就是意识到分封制的弊端,但没想到,刘邦铲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又大封刘氏诸侯王,换汤不换药,妄图以血脉维系分封制,难怪会在二代之后就面临削藩之难和“七王之乱”。
说来说去,多少历史,都可以用这短短的两句话概括。
难怪吕雉一反从前的行事作风,对于天幕神谕中已经预言的未来“反王”都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是将他们留在长安“学习”。
因为她明白,只要分封制存在,诸侯王存在,那么地方诸侯与中央皇权之间的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强干弱枝时,诸侯王自然会奉从中央,而中央皇权也会设法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可一旦主弱臣强,形势倒转,他们便会趁虚而入,尤其是刘邦分封的还是同姓诸侯王,这些原本都是拥有皇位继承权的诸侯们,岂能错过问鼎天下的机会?
这对矛盾,是从分封制定下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存在,只能因为情势变化而短暂平衡,却会随时崩溃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相似小说推荐
-
心跳太慌张(枫织) [现代情感] 《心跳太慌张》全集 作者:枫织【完结】晋江VIP2023年7月1日完结总书评数:140 当前被收藏数:666 营...
-
日落之前拥抱我(蔡奈一) [现代情感] 《日落之前拥抱我[娱乐圈]》全集 作者:蔡奈一【完结】晋江VIP2023年7月2日完结总书评数:726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