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人唇红齿白,样貌俊美,要说是陆家小四的亲哥哥李婶也信。
李婶眼珠子一转,就笑着上前,亲亲热热地问道:“你准备杀鱼啊?”
见陆飖歌点头,她忙道:“我来,我来,你们哪做过这粗活,这鱼啊杀的时候可得仔细了,要不然那苦胆弄破了,可不好吃。”
见李婶这么热情,陆飖歌也顺势让开。只有在院子里的小桌子和小凳子,在看到李婶拿到的时候,整个人都崩了起来。
李婶一边熟练地杀鱼,一边还不忘和陆飖歌搭话:“陆家人都去了京城,你怎么没去京城找他们?”
陆飖歌:“我就是从京城来的,陆伯他们知道我要路过蒋家坝,特意把家里钥匙给了我,让我过来住的。”
李婶:“京城可是好地方。”
陆飖歌拿了两个小木凳递给李婶一只,自己又坐了一只,道:“看着好,其实也未必有乡下好。乡下有地有房,吃喝不愁,不像京城,吃根葱蒜都要花钱,没钱就得饿死。”
听陆飖歌这么一说,李婶立刻眉开眼笑:“那是,我也是这么说的。我家那两个儿子在南阳买了房,非让我们老俩口去南阳住。我才不稀得去南阳住,东西贵人势力,哪像我们乡下,敞亮。”
这几年,李坛坛和李罐罐兄弟俩跑船,挣了不少钱。
就算这样,李家也只在蒋家坝和南阳置办了宅院和铺面,京城,他们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边的房子多贵,住的又都是贵人。
别说去买房,就算真买了房子,李叔和李婶也不会去住。
南阳他们都不愿意去,更别说京城。
第410章 舅舅
李婶到底是杀鱼的高手,大大小小不下二三十条鱼,到她手里很快就杀好洗干净。
就是连一旁等着接手再洗一遍的小凳子都不得不承认,这鱼杀的利索也洗的干净。
杀完鱼,李婶也不留,兴冲冲回去,转眼又送来一捆蒜苗,几棵青菜,就连晒好的鱼干和腌肉都送来一大包。
李婶前脚刚到,后面张三媳妇,冬至的娘,狗蛋娘也跟着过来了。
大家听说陆家来了亲戚,都热情地上门邀请。冬至娘来是让陆飖歌去他们家吃饭的,她不知道来的人就是陆家小四,但是陆家小四的亲戚那就是她家的亲戚,难得来一趟,总是要招待一顿好饭的。
她家冬至,因为帮了陆小四的忙,现在已经升职成了南阳县的捕头,还和南阳董家结了亲。董家的姑娘可是嫁到沈家去的,这沈家可是太后的娘家,皇上的舅家。虽说和冬至定亲的董女出自旁支,可她父兄都是识字的,听说她最小的弟弟已经进了南阳书院。
这门亲事,可是她们家冬至高攀了,如果没有陆家小四,冬至哪有这运道。
所以这饭,冬至娘是真心实意地想请。
冬至娘一开口,张三媳妇立刻不愿意了:“在家吃啥,还要烧还要洗的。去福满园,今个大家伙都去,我请客。”
狗蛋娘捂嘴笑了起来:“啥你请客的,那还不是你家的店。”
张三媳妇说的福满园,就是当年的来福顺。
李掌柜买下后,一直没舍得丢下蒋家坝的生意,只是后来他去了高邮做官,这酒店就不适合开了。李掌柜舍不得给别人,就把酒楼转给了张三。张三儿子多,特别是他家大小子,做菜那可真是一把好手。现在的福满园,在蒋家坝那可不比当初的来福顺差。
张三和张三媳妇把镇上的几个铺子给儿子们分了,老两口就安心在家种地捕鱼。种的菜,捕的鱼,养的鸡鸭鹅,生的那些蛋,好的都挑挑拣拣送到了镇上。大儿子开酒楼要送,其他几个儿子也不能不给。
好在现在日子好过了,老两口不为吃穿发愁,忙得也是一个高兴。
陆飖歌拒了这个,就被那个拉着说话。
她是这群婶子们看着长大的,别看她现在男扮女装,穿着锦衣华服,可在这些婶子们的眼里,好似对她天然有一种亲切感。
要请她吃饭不说,狗蛋娘还问起了她的亲事,那架势,她要是敢说自己还未成亲,狗蛋娘现在就要给她说个亲。
“成亲了。”
陆飖歌面带微笑,“家中有一子一女,小女去年刚出生,还小,夫人要照顾孩子,就没跟着出来。”
听眼前俊美的年轻人说自己已经成亲了,狗蛋娘难掩失望。她娘家有好几个侄女,长得也都不错,要生能和陆家的亲戚结亲,那可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失望归失望,狗蛋娘却也没被拒了,感觉到沮丧。认真说起来,狗蛋娘也承认,不管是家世还是长相,自家的侄女还是差一大截的。自个不过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想法试试,没成也正常。
问了亲事,大家有问陆飖歌是做什么的。
看样子,像个当官的,可当官的不会住到陆家的老房子里来。
“经商的。”
陆飖歌面对昔日的乡亲,脾气极好,她耐心地解释,“家中在京城有几间铺子,这次出来,是去淮城货的。”
大家虽然知道陆家的亲戚大部分都不凡,可一听陆飖歌说自己是经商的,那种原本就没多少的隔阂立刻就烟消云散。
小新庄除了陆家去了京城,留下的这六家那可都是家里有铺子或者家里有商船的。
别的不提,说起经商,他们人人都能说出个123456来。
陆飖歌被几个热情的婶子给包围着,大家也不客气,听说她刚刚在杀鱼准备做饭。
张婶子把袖子一撸:“让你去店里吃不去,这鱼我来做,当初小四啊就喜欢我做的鱼。”
张婶子的手艺确实不错,她家的大儿子就像她。也是因为她有一手好手艺,李掌柜当初才会把来福顺盘给了张家。
张婶子做饭,其他几个婶子也不闲着,打水的打水,摘菜的摘菜,烧火的烧火。
没等陈媛到家,一顿饭已经安排的明明白白。
等热情的婶子回家,陆飖歌刚进屋,院门又一次被推开,陈媛当先垂着小脑袋走了进来。
陆飖歌看了一眼跟着陈媛的侍卫,见他轻轻点了点头,就知道,侍卫已经带陈媛去见了宋家人。
看陈媛这垂头丧气的模样,这次见面,可能没她想象中的美好。
不过,陆飖歌也没问。
见陈媛回来,忙招呼大家吃饭。
早些吃饭,下午他们还要赶去东阳郡。
张婶的手艺说不上多好,却胜在鱼鲜汤美原汁原味,有一种酒楼里没有的家常味道。
就着张婶煮的鱼,炒得咸肉菜苔,还有蒜苗烧豆腐,陆飖歌吃了满满一大碗饭,还喝了半碗鱼汤。
见她吃的香,小桌子和小凳子对视一眼,都面露喜色。
自从过来年后,皇上吃的越来越少,瘦得风一吹整个人就好似要能跟着风飘走一般。
看样子,今日这普通的家常菜反而入了陛下的口。
对面的陈媛却没品尝出这菜有多好吃,她低着小脑袋,有一口没一口地往嘴里拨饭粒。
眼看着陆飖歌一碗饭吃完,放下筷子准备离桌,小丫头没忍住开了口。
“大哥,为什么他们那么……那么……”
陈媛那么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恶毒的话来,小丫头生于宫廷,没经过人间疾苦,也不知道原来世间有人为了吃穿,是连脸都不要的。
在陆飖歌的目光下,陈媛放声大哭:“他说,只要我给他银子,叫他做什么都可以。他还问我,要不要买丫鬟,他家有个女儿,可以卖给我。”
那人是她的亲舅舅,她的舅舅见到她并没有认出她是谁,却舔着脸一直想卖个孩子给她。
后来,她跟着侍卫在瓦屋庄附近转了转,才知道,原来当年母亲,还有母亲的姐姐妹妹都被她的外祖卖掉了。
“为什么会这样?”小丫头喃喃自语。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411章 陈媛
人间悲喜并不相通。
陈媛的失望,凝结成巨大的一座阴影,沉沉地压在她的心上。
她想起母妃说的话,让她在宫里乖巧点,听话点,懂事点,要多和皇上还有太子亲近,要让皇上和小太子喜欢她。
陈媛还小,并不懂得母妃的意思,也不懂母妃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离开她。
陈媛微微抬头,小心翼翼地用余光看着对面的皇兄。
皇兄刚刚放下筷子,面前白色的瓷盘里堆放着干净整齐的鱼骨。
大鱼的鱼刺大而坚硬,被皇兄摆放在瓷盘的一边,小鱼的刺细软且多,也不知道皇兄怎么吃的,每条小鱼的鱼骨都是整整齐齐地。
陈媛试着夹了一条还没有她巴掌长的小鱼,刚准备放进碗中,一旁的小桌子忙过来:“公主,这鱼刺多,奴才给您挑一挑。”
看着小桌子有些笨拙地拿了筷子分离鱼肉,又将鱼肉一点一点拨开,找出里面的鱼刺。
看着一堆乱糟糟的鱼肉,陈媛突然不想吃了。
她好像看见皇兄夹一条小鱼进嘴,一抿鱼骨就连着鱼头被完整地夹了出来。
而不是像小桌子这样,那一双筷子在鱼肉里来回翻找。
见陈媛皱眉,陆飖歌指了指鱼碗里的虾:“小桌子,你把那虾夹给公主吃,鱼就别给她吃了,有刺。”
听陆飖歌这么说,陈媛和小桌子都如释重负。
陈媛是觉得终于不用吃那团鱼肉而高兴,小桌子则是因为宫里从来没有这种小鱼出现,他就算再会挑刺,也没挑过这么小而且软的鱼刺。
小桌子忙夹了碗里的一只大虾出来,仔细剥了磕放进了陈媛面前的小碗里:“公主,吃虾,这虾一看就很鲜美。”
陈媛皱眉,看着小碗里被小桌子剥得坑坑洼洼的虾仁,想拒绝却不敢。
“自己剥吧。”陆飖歌拿了双筷子,夹了一只还算不小的河虾放在陈媛面前的小碗里,“自己剥吃起来才有味。”
陈媛看着对面给她夹虾的哥哥,感觉有些许陌生。
哥哥是因为喜欢她,才给她夹虾的吗?
陈媛自己也不知道,她也不敢问,只低头默默地将皇兄夹的虾给剥吃了,而小桌子剥的虾却碰都没碰。
有了陆飖歌夹虾,小桌子忙退出去洗手。
他知道,皇上的意思就是安乐公主吃饭不用他伺候了。
在宫里这事常见,小太子吃饭也是,除了一些小太子不适合吃的东西,皇上会让人拿开,其余的东西都是小太子自己吃。
皇上说,这叫自主进食。
陈媛吃了一只河虾,又喝了小半碗鱼汤,胃口开了不少。
这乡下的饭菜虽然没有宫里的丰富,可是没有那么多规矩,让她心情轻松了不少。
陈媛吃了一小碗饭,喝了半碗汤,还吃了两筷子青菜和豆腐,就放下了筷子,小声道:“皇兄,我吃饱了。”
“唔。”
陆飖歌点头,“吃饱了去收拾收拾,我们下午出发去东阳郡。”
东阳郡?
陈媛不解地抬头,是她知道的那个地方吗?父王建的皇陵就在东阳郡,母妃曾经说过。
不过,当时母妃说的话陈媛不敢说。母妃说父王是傻B,皇陵不建在京城,偏要建去东阳郡那个鸟不拉屎的乡下。
想到自己要和皇兄一起去连鸟都不拉屎的皇陵,陈媛就有些胆怯。
要不,她还是回去吧。
回去和小太子侄子玩,还有太后和皇嫂,虽然平日里她和太后皇嫂都不算亲近,却因为宫里孩子少的缘故,太后和皇嫂对她还算是不错的。
对比过舅舅那张丑恶的嘴脸,陈媛此刻简直是归心似箭。
外面冷,吃的不好,睡的也不舒服,她想回皇宫,再也不出来了。
“皇兄,我,我可以回去吗?”
陈媛不敢说自己不想去皇陵,又怕哥哥问,她慌忙解释道,“我想母后皇嫂还有太子了,还有,还有小侄女。”
小丫头脸涨得通红,生怕面前的皇兄不答应,紧张的背脊都挺直了。
“你要回去就回去吧。”
陆飖歌看了一眼门口的侍卫,“让平九送你。”
就算陈媛没提出回去,陆飖歌也没打算一直带着她。她带陈媛出来,就是让她见见宋家人好死心。
陆青鸾在陆家,陆飖歌自然是一直找人盯着蒋家坝的宋家。宋家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人陆飖歌一清二楚,但是她知道不让陈媛看看,她肯定会在心里惦记。
还不如让她看看,也好回皇宫安心地做她的公主,好好陪着行儿鸣儿。
宫里的孩子还是太少,陆飖歌不想让陈媛成为陈鹿行兄妹的任何一个意外。
陈媛跟着平九回京城,陆飖歌要去东阳郡。他们来的时候乘车,回去的时候陆飖歌却决定乘船。
陆飖歌派人看过洪湖的水,蒋家坝往南阳这一片,不知道是因为气候原因还是比京城那边暖和,湖面的冰层结的病不厚实,水波荡漾,能看见许多的碎冰在水中流动。
小新庄的船在两天前就去过南阳,据说,从蒋家坝到南阳一路都畅通无阻,就是再往南,淮河的冰层好似就要结的厚实些,除非有大船破冰,不然是没人在江面上行船的。
洪湖能行船,陆飖歌自然不想坐马车摇摇晃晃地走上许久。
兄妹俩先一起到南阳,然后陆飖歌下船去东阳郡,陈媛直接坐船回京城。
许是因为要回京城,陈媛性子活泼了不少。
她想看船行过后的流水,又怕冷,就找了锦被锅在身上,让平九在后面拉着。
这样,她既能探头看到外面船行过后的水浪,也不怕冷,更不怕自己一不小心从船舷旁翻出去掉进冰冷的湖里。
到了南阳,陈媛继续乘船往南,如果运气好,一路冰层都是洪湖这种,她就可以舒舒服服坐船到京城。
如果往南的冰层厚实,陈媛只能找地方换车,再往京城去。
南阳码头,陆飖歌带着几个侍卫太监下船,目送陈媛的大船远去,才缓缓踏上马车的石阶往城里去。
等陆飖歌走远,码头背风处,慢慢站出一个人。
这人穿着厚实的棉衣,一只袖子松松地垂下,看上去空空荡荡。
第412章 开课
东阳郡的蒙学馆刚刚敲铃,启学院那边已经传来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
陆飖歌站在小云山上,她的面前是一条管道,官道两侧各修建了一所学堂。
现如今,蒙学园的孩子已经近三百人,大部分都是东阳郡附近的孩童,还有少部分孩童的家离的稍微远些。为了照顾这些远途的孩子,蒙学馆中午可以代饭。自己带米粮来,学馆会有专人帮他们蒸煮好,等中午休息的时候去领就行。
启学院那边的学生要比蒙学馆这边更多些,大多数十岁多一点的孩童,他们其中大部分都是来启学院学本领的,认真读书的反而不多。
乡下人穷,想学个手艺难。有手艺的,都是要传承给家里的儿孙的,谁愿意平白无故地将自己的手艺教给别人。
而启学院这边不同,启学院有木工课,瓦工课,制烛课等。木工课又分木匠、锯匠、雕刻、制伞、箍桶、钉秤、雕印等等凡是能和木头沾上边的都算。瓦工课里又分了建房、砌灶、凿石、砌街、修井、泥水、杂工等等。
凡是周飏能找到的手艺人,他几乎都去找过。再加上他在军中,军中这样的手艺人不少,不能说多精通,但是起码都能够凭着这点小本事生活。
军中的人,会让他们空出时间来,到东阳郡的启学院教学十天半个月,有那耐心好手艺也不错的且实用的还会被启学院长期聘用。
至于外面的手艺人,愿意的有空能来东阳郡,给启学院的孩子上几堂课就行。不愿意的,周飏也不勉强。
这些课程,每日只开三堂,分开学习。
之所以会在学院开设这些课程,也不过是因为学院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穷苦出生,能让他们识点字,再多点动手能力,起码以后也有能更好的生活。
也不要启学院的孩子学什么精什么,大部分的孩子能学个手艺,回去自己打个木凳箍个木桶这些就行了。或者是会修缮房屋,会砌墙盖瓦,不说多好,勉强够用就行。
因为启学院这边增添了许多实用性的课程,今年招收的孩子比去年整整多出三百多人,现在的启学院,已经有了近五百个十到十五岁左右,这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其他各县镇。
并不是其他县镇没有私学族学,只是那些私学族学大部分都是由当地的大户开设,很少对穷苦人家孩子开放。
就算有一些由长乐公主牵头办起来的蒙学馆,启学院,也没有开设像东阳郡这边的木瓦工课程。一些启学院听说东阳郡这边的启学院竟然让孩子做木工做泥瓦工,整日弄的脏兮兮的,很是有辱斯文,都有些不大高兴,觉得降低了他们启学院的身份。而其中有两家启学院,已经偷偷和东阳郡这边接洽,商量着能不能让这边的木工瓦工泥水匠等师傅也去他们那边开课。不求多,哪怕一日之有一课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