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荣宁二府同气连枝,宁国府的当家夫人便是尤家大姑娘,同梁夫人却是姊妹。今日尤二姐儿给哥儿办洗三,尤氏并凤姐儿也过来了。闻听这一番话,少不得依言看过去。却见说话那人却是忠顺王妃。
忠顺王妃眼见尤氏打量她,不免笑道:“珍大奶奶可别怪我说话直率。你也知道我不是冲着你。实在是你们荣国府的凤凰宝二爷欺人太甚。按说他一介富贵公子,平日与什么人来往,原不是我们这些妇道人家能议论的。可他什么人不好结交,偏偏要来勾搭我们府里的琪官儿。那琪官儿虽然为人卑贱,但因唱腔好,颇得我们王爷喜欢。原还想着等他年纪大了,便抬举他留在王府戏班里作个先生。也是顾他终身的意思。谁知道你们家宝二爷不知怎么说的他竟然偷偷跑了,急的我们王爷什么似的,只好派人到了你们那府上,亲自问了宝二爷才罢。话说回来,我倒恍惚记着这位宝二爷当年衔玉而生,你们家老太太乐得什么似的。又是斋僧又是布道,非得说你们家哥儿有大造化,折腾的满京城沸沸扬扬。这么一想,你们家有大造化的人也多……”
忠顺王妃一壁笑着一壁说着,因她说的都是实话,纵使尤氏凤姐儿又羞又臊,倒也说不出什么。其余人家的女眷们听见了,虽心下好奇,面儿上却都心照不宣的粉饰太平,都赞其梁家哥儿的玉雪可爱来。
一时筵宴散了,众人各自家去。王熙凤回到荣国府,也少不得向老太太太太们请安。贾母便提起今日梁府洗三之事。凤姐儿思虑再三,终究没有提起忠顺王妃之事。凤姐儿这样伶俐之人都不敢提,尤氏更不会自讨没趣。可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忠顺王妃在两家洗三宴上嘲讽荣国府之事终归不胫而走。
王夫人听到流言纷纷时,险些气了个倒仰。气过之后,又搂着贾元春痛哭,只叹自家没有福气,连累女儿也跟着受人耻笑。
贾元春心下更苦。早年被父母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苦熬了那么些年,好容易能出宫还家,虽说多年辛苦白白蹉跎。但要是贾家肯在她刚刚出宫的时候就替她张罗婚事,而不是抱着什么“奇货可居”的心思,她也不至于又空耗了这么些年。倒成了京中仕宦人家茶余饭后的笑话。
现如今连宝玉在外头惹了事,也叫人拿出来说嘴。贾元春倒是也想哭,可惜泪干了尽了倒是哭不出来。
王夫人抱着女儿哭了一会子,便听门外丫鬟通传说“宝姑娘三姑娘来了”。
王夫人闻言,立刻拿着手帕子擦了擦眼泪。未等同贾元春说些什么,只见门口帘拢响动,宝钗探春早已进来了。
第134章
眼见王夫人抱着贾元春哭的泪人儿一般,宝钗与探春面面相觑,忙的上前劝慰。
王夫人眼见如此,忙拿出手帕子擦了擦眼泪,开口问道:“这早晚的,你们姊妹怎么过来了?”
宝钗闻言,少不得笑道:“我们刚从宝玉那处来,且过来瞧一瞧姨妈和大姐姐。”
纵使没有元春封妃建大观园诸事,但宝玉生性风流,喜欢在内帏厮混的毛病儿始终不改。因此同原著中一般发生了结交戏子,金钏投井,忠顺王府派人来兴师问罪之事。贾政果然也将宝玉打了个半死。至于原书中宝钗送药一节自然也有。只不过并非是从蘅芜苑到怡红院,而是从梨香院到贾母院儿中宝玉的卧房。
因着宝玉仍旧跟着贾母住,贾母素来又不喜欢宝钗,自打黛玉被林如海接回家去,贾母又接了湘云来时,便将湘云安置在碧纱橱内。寝食起居皆同黛玉在时一般。一双小儿女原本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如今日则同起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言谈亲密处,更比黛玉同宝玉亲近了十倍。
更何况同黛玉当初只身上京来贾家不同,贾母从史家接来湘云,史家上下却都知道的。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养在叔叔婶婶身边。其叔继承了湘云之父的爵位,自然要好生抚养史湘云。且要替她寻一门四角俱全的好亲事。
然而史湘云的为人,说是心直口快,某些时候言谈举止却很叫人尴尬。至少背地里编排史家婶婶对她不好的话,史家夫人虽碍于童言无忌,难免伤心。
如今贾母有意将湘云同宝玉配成一对儿,史家夫妇自然是愿意的。毕竟湘云是老太太的侄孙女儿,宝玉又是老太太的眼珠子,这两个人配成一对儿,便是亲上加亲。纵使稍有不如意处,外人也无法排揎史家不好。届时史家夫妇只需替史湘云操持一副嫁妆,便再无不妥了。比不得将湘云嫁给旁人,史家夫妇还得操一辈子的心。按照史湘云的性子,只怕嫁过去稍有不如意时,还会抱怨他们夫妇如何如何。
而在贾母看来,史家虽然不如林家有前程权势,但史湘云好歹是功勋大家出身的闺秀,又是自己的侄外孙女儿。平日来往的自然也都是仕宦人家的女眷。这一门亲事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既然两家都有意,这回贾母将史湘云接了过来,便不容她轻易离开。而保龄侯府在京中虽名声不显,但功勋之族,便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史家一门双侯,纵使后继无人,在京中的权势富贵,也不是薛家这等商贾之户能够攀比的。
因而史湘云在荣国府的待遇也同当年遭受流言蜚语的黛玉不同。至少贾母在得知林家因和悔婚之后,对府内流言一事管得异常严谨。虽不禁止金玉之说,却也不容人编排湘云。且湘云素性爽利,快言快语,又知道奉承荣国府当权得脸之人,如今住在荣国府上,自是越发的如鱼得水。
薛家母女看在眼中急在心上,偏偏从前最主张“金玉良缘”的王夫人,如今待她们母女却是不冷不热的。现如今“金玉之说”早已尘嚣甚上,薛家母女便是想要抽身,此刻却也来不及了。因而只能硬着头皮每日来给王夫人请安。只盼着王夫人能念在素日旧情的份儿上,别忘了自己的承诺。
宝钗来此原是为了请安说话儿,偏偏王夫人与贾元春有心病,闻听此言,误以为宝钗和探春必定是知道了外头忠顺王妃议论贾家姑娘的话,过来劝慰的。王夫人还好些,贾元春登时羞得脸面绯红,尴尬异常。
她也顾不得同姊妹们寒暄,径自推说身上不好,想歇一歇,“恕不能相陪了。”
王夫人见状,也只得说道:“你姐姐今儿早起便嚷着头疼。她既想携着,咱们也别在这里烦着她。且跟我去罢。”
说罢,便领着宝钗探春出了元春的卧房。探春见状,脸上稍显尴尬之色,倒是宝钗,仍旧满面笑容,不动声色。倘若是从前,王夫人必定称赞宝钗是沉稳随时,有大家风范。
今日见了,却不知怎么竟觉得薛宝钗小小年纪城府太深,倒不如湘云言语爽利,快人快语的好。
当下且不说王夫人如何作想,只说尤二姐儿自打生了哥儿,便有子万事足,每日在家保养身子,只抱着哥儿不撒手。那梁凤饶幼年没了父母,从小儿跟妹妹相依为命,如今骤然有了子嗣,也爱的什么似的。每日下朝直接回家,便是有人请他吃酒他都一径回绝。夫妻两个言和意顺,当真是再无不妥之处。
京中仕宦人家眼见如此,少不得羡慕非常。只觉着陈家的女儿命都好,娘家这般撑腰护短,夫家又都是这般情深意重的正经人家儿,女儿在世,求得不过是子女双全,夫君敬重。尤二姐儿虽说在婚事上略有波折,如今倒是苦尽甘来了。
尤家众人眼见二姐儿夫妻两个顺遂和满,倒也高兴。然而高兴过后,尤老太太又止不住替大姐儿担心。因说道:“一转眼大姑娘嫁到宁国府也有几年了。现如今连二丫头都有了哥儿,那边府里的珠大奶奶琏二奶奶也都有了。怎么大姑娘竟一点儿消息都没有?”
陈氏闻言,少不得劝道:“儿女缘分都是命。老太太也莫要心焦,我相信咱们家大姑娘是有福分的。这会子没有,想是缘分未到。缘分到时自然就来了。”
尤老太太闻言,仍旧是忧心忡忡地叹道:“承你吉言罢。怕只怕大丫头没有这个福分。依我的意思,改日且叫大姑娘家来一趟,再请个好大夫给她诊诊脉才好。如若不然,我总放不下这颗心。”
陈氏默然半日,突地说道:“依我看来,大姑娘嫁到宁府这许多年都没消息,兴许也不是大姑娘的毛病儿。你瞧着宁国府上上下下那么多姬妾丫鬟,咱们家大姑娘又不是那等不容人的,怎么也不见旁人怀上呢?”
尤老太太心下一动,看着陈氏皱眉说道:“你的意思是说……”
陈氏点了点头,支支吾吾地说道:“兴许是女婿上了年岁,子嗣凋零也是有的。”
尤老太太闻言一怔,愣了半日,喃喃说道:“这话是怎么说呢。我瞧着珍大爷虽然有些年纪,到底比你老爷还年轻力壮。你老爷娶你进门儿的时候已过不惑。有了宝哥儿的时候更是年近半百。珍大爷今年左不过三十来岁,怎么就不行了呢?”
陈氏便笑道:“也没说不行。只不过是我的些许猜测罢了。并不作数的。”
说话时只听外头小丫头子通传说“三姑娘、四姑娘并几位姨娘来给老太太太太请安”,尤老太太并陈氏闻言,登时住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