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攻坚
三大方面军的会战,系以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为主,远东第二方面军为铺,而从作战难度上来说,远东第一方面军则又居于首位。
在1943年以后,由于苏德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关东军开始将筑垒地域改为纵深梯次配置,但在此之前,筑垒地域主要供展开进攻集团使用,而且一般都位于国界附近。
关东军在滨海前线的工事构筑最为完备,那里有八个筑垒地域,其中七个直接就在中苏交界处。这些筑垒地域大多修筑于复杂或起伏较大的地貌之上,建有永备火力点、土木火力点和地道,此外还有带掩蔽部的观察所和指挥所——只要想一想海拉尔要塞,就知道远东第一方面军承担的任务有多艰巨了。
梅列茨科夫说当他了解到滨海地区的这些敌情时,第一感觉就是“我真走运”,当然这里说的是反义。
对于方面军乃至整个远东苏军司令部而言,有关于关东军筑垒地域的情报可谓价值千金,而这些情报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来自于中国旅侦察分队。
中国旅的前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抗联)。二战爆发后,关东军使用四十万兵力对抗联进行“围剿”,致使抗联遭到严重损失。到1940年冬,抗联主力被迫暂时退入苏联境内过冬。
本来抗联准备先避开关东军的“围剿”,利用冬季整训的机会补充装备和给养,等解冻后再回东北继续抗战。可是因为当时苏联正忙于对德作战,而且不久又和日本缔结了中立条约,所以抗联的请求不仅没能得到批准,到后来甚至连人身自由都受到了限制。他们被严禁靠近中苏边境地区,怕的就是被边境上的日本人看到,从而贻对方以口实。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让抗联看到了希望。因为这场战争,苏联在远东地区面临的对日战争危险得到部分解除,苏联政府开始重新评估抗联的价值。
1942年7月,斯大林做出批示,决定给予抗联以“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的番号,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中国旅,或称国际旅,抗联内部也称之为东北抗联教导旅。
中国旅的兵员总数为一千五百人,下辖四个步兵营,其中包括一个朝鲜营三个中国营,朝鲜营的营长就是后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中国旅被列入了苏联远东军编制,官兵统一授予苏军军衔,由苏军发给军饷和装备。
也就从这时候起,苏联方面开始对中国旅进行系统军事训练,其中的一部分抗联战士还被抽调出来,接受了无线电收发、照相、测绘、跳伞等专业侦察训练,以后就组成了侦察分队。
中国旅部分干部合影。前排左四为周保中,左五为金日成。
在“八月风暴”之前,按照中国旅旅长周保中的命令,侦察分队的二百八十人组成二十多支特遣队,携带电台,秘密空降至东北敌后进行战前侦察。在这些英勇无畏的特遣队员的努力下,中苏边境防线以及关东军十七个筑垒地域的情况,都无一遗漏地被传送至中国旅情报中心。
根据中国旅情报中心等各方面汇集整理的情报,苏军最高统帅部印制并下发了日军在东北的防御体系资料,上面详细标明了日军防御工事的结构、位置、坚固程度、火力配备等诸多细节,远东红军连以上干部人手一册。
正是通过这些珍贵的情报资料,梅列茨科夫发现了敌人的弱点——关东军的滨海防线看上去几乎绵亘不断,但并非无隙可乘,实际上在筑垒地域和抵抗枢纽部之间,都有一些未设防的“间隙地”。显然,这些“间隙地”就是攻坚时可以利用的地方。
如何攻坚,是梅列茨科夫在战前需要考虑的核心内容。远东第一方面军有三十一个步兵师,比外贝加尔方面军还多四个,但快速师只有一个骑兵师。换句话说,外贝加尔方面军重在发挥机动性,追求一个快字,而远东第一方面军要的不是快,是通,其主要目标就是竭尽全力打开进攻路线。
与之相应,两个方面军在摆兵布阵上也有所不同。外贝加尔方面军是将坦克集团置于第一梯队,第一方面军是将坦克集团(具体指第十机械化军)放在第二梯队。梅列茨科夫解释他这么配置的理由:根据地形条件和敌人的防御编成,想马上有效地使用机械化部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用于扩大第一梯队的胜利。
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
如同外贝加尔方面军一样,远东第一方面军也辖有四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梅列茨科夫将其中的红旗第一集团军、第五集团军组成方面军突击集团,以求迅速击破关东军边境防线以及筑垒地域。
8月8日,各集团军在出发点休息并等待进攻命令。按照计划,梅列茨科夫准备采用柏林战役的经验,在深夜发动攻势。到时苏军会先用探照灯的灯光扰乱日军的视线,接着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最后再进行全面攻击。
远东地区的天气状况非常复杂。同一天,大兴安岭、沈阳一带还是晴朗无云,可是在哈尔滨、松花江平原直至滨海地区,天就好像突然裂开了一个口子一样,转瞬之间雷电交加,暴雨如注。
干涸的山地河川和溪谷变成了奔腾的洪流,到处伸手不见五指。这一突发情况不仅增加了突击部队在行进中的困难,而且也打乱了方面军的既定计划。
随着夜幕降临,在梅列茨科夫所在前线指挥所周围已布满了军队,所有军事人员及技术兵器也都做好了充分准备。一句话,大家全都动起来了。
成千上万的人凝神注视着漆黑的夜空,并不时观看手腕上的表针,他们在等待着攻击的信号。这无疑是最令战役指挥者焦虑,同时也是最考虑其意志和决断力的时刻:究竟开火还是不开火?
如果能够再搜集一些补充情报,或是向气象部门咨询滨海下一步的天气变化情况,决策上显然会更有把握一些,但这些都来不及了。梅列茨科夫只能根据已有的资料来进行判断,而这些资料都在告诉他:不要迟延!
沉思片刻,梅列茨科夫发出了攻击令。
攻其不备
当攻击令下达时,在两三公里外的边境线上,日军正在筑垒地域中的选定支撑点里进行正常休息。7~8月,滨海防线的日军曾接收到上级和友邻部队传来的情报,显示日苏之间的态势不容乐观。可是来自关东军总司令部的指示却相当乐观,说是不到明年春天,老毛子决不会轻动。
既然总司令部都这么说,大家也就都不愿咸吃萝卜淡操心了。前方如此,后方也一样,军官们正在开长达五天的冗长会议和桌上推演。
8月8日这天晚上,边境日军更加懈怠:外面大雨倾盆,谁吃饱了饭没事做,会半夜三更地来敲门打户哇?
日军的懈怠只会持续几个小时,因为很快天就要亮了。不过对于先遣支队来说,已经足够。
以夜色为掩护,红旗第一集团军所属先遣支队率先越过国境线,沿着兴凯湖以西突进。在突进过程中,先遣支队端掉了日军的国境哨所,击退了几小股敌人,接着就一头闯入了原始森林。
防守兴凯湖西部的是关东军第一二六师团,其防线长达一百公里,要想做到逐段防守是不可能的。先遣支队所进入的原始森林,纵深达十二至十八公里,不仅地形起伏很大,而且到处是茂密的树木、沼泽、沟壑和溪流。此外还有一片片稠密的灌木丛,灌木丛被藤葛和野葡萄缠在一起,对步兵的运动形成了很大阻碍。
这样的地方,别说是大兵团,小部队也会视之为畏途,自然而然成了被日本人忽视的“间隙地”。
可是梅列茨科夫要钻的恰恰就是这个空子,如果用中国的孙子兵法来概括,这就叫“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红旗第一集团军成立于1938年7月,成立不久就参加了张鼓峰战役,具有一定的对日作战经验。不过在远东战役打响的第一天,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却不是与日军面对面捉对厮杀,而是在原始森林中开辟出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这其实比作战更为艰辛,也需要做非常精心的准备和安排。以步兵三〇〇师为例,该师成立了一个由一个步兵营组成的先遣支队,并部署于师行军纵队的最前列,以便先行开出一条急造军路。
由于仍有敌情顾虑,开路的同时还得做好随时打仗的准备,师部专门为先遣支队配属了五辆T-34坦克、两个冲锋枪连和一个工兵排。开路时,主要由坦克兵推倒树木,工兵和普通步兵在冲锋枪手的掩护下,对道路进行清理。
与其他地方相比,在原始森林中清理道路要费事得多——森林里的土质是黏性的,越往前走越泥泞,尤其行军路线上的一些沼泽地段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为了供重型技术兵器通过,先遣支队在清理路面后,还必须再用小圆木和树枝对路面进行改善。在三〇〇师的地带内,一共铺设了十一公里以上这样的急造军路。
对于开路工程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工程工兵营上来了。
工程工兵营隶属于集团军道路工程队。整个工程队编有四支工程工兵营,第一支工程工兵营在到达自己筑路地段的终点后,就停下来拓宽指定的急造军路。
三〇〇师铺设的急造军路有五米宽,工程工兵营将其加宽到七米。另外他们还要在矮灌木丛中构筑束柴路,以及在有水面的地方修筑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