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占有绝对优势的德国陆军磨刀霍霍,盘踞于英伦三岛对岸时,他们要实现占领英国本土的目标,看起来也不过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希特勒向全世界宣布:“最后的胜利属于德国!”
德军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波兰。这是波兰战役中正在向前推进的德军坦克部队。
知道德军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日本人在震惊和羡慕之余,忽然担心起来:如果最后胜利真的属于德国,那么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怎么办?荷兰、法国的殖民地一旦落到德国手里,又该如何处置?
这些东方殖民地当然还在英、荷、法的实际控制之下,可是在日本人想来,既然荷、法已经完蛋,英国注定要完蛋,那么接盘的就应该是他们日本,而不是德国。
其实这时的德国自己也没有完胜英国的信心,正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之中,更不可能分出力量到东南亚来攻城略地。过去,希特勒的确瞧不上日本的军事实力,然而现在这种局面,却是谁上来搭把手都是好的。再退一步说,日军总不至于比意大利的军队更不济吧?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主动告诉原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英帝国的崩溃已经指日可待,日本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面对“南进”的诱惑以及德国抛来的橄榄枝,当政的米内内阁最初并不为之所动。已调任日本驻英大使的重光葵认为,德国虽然在欧洲大陆保持着优势,但英国却在海上占有优势,且在空中防卫上也有充分准备,这使英国起码能够在对德作战中保持不败地位。
更重要的是,英美两国不论在精神还是利害关系上都步调一致,某种程度上,英国的灭亡就意味着美国的灭亡,所以美国绝不会见危不救。一旦英国得到美国的援助,英国还将由不败地位转向胜利地位。
重光葵的意见在米内内阁内部产生了很大共鸣,然而悲哀的是,在昭和时代的日本,能够有能力左右一切的从来都是军部,而军部根本就不睬这一套。
在“南进派”的推动下,日本军部决定从速和德、意缔结同盟,并开始以一致的态度对米内内阁施加压力直至促其垮台。
在昭和时代,倒阁并不困难,只要军部翻脸即可。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参谋次长泽田茂找到陆相畑俊六,向他出示了“总长宫殿下”(即参谋总长载仁亲王)盖的印章,告诉他要如何如何。然后畑俊六向内阁提出辞职,但不答应推荐继任陆相。
没有陆相,内阁就组不起来,米内内阁被迫总辞职。得到军部拥护的近卫内阁随后热闹登场,这是近卫文麿历史上第二次组阁,所以又被称为第二次近卫内阁。
提姻亲如救火
近卫组阁时,德国已实际放弃了对英的登陆作战。希特勒深知登陆作战的意义,所以一再宣称登陆作战只是暂时延期,德军要么不登,一登英国佬倾刻瓦解。
知道日本人心里想的和要的是什么,德国政府更加强了对日本的游说:“日本应利用这个形势,向东南亚推进,进攻新加坡。在大英帝国崩溃之际,应该获得充分瓜分英国的权利!”
从来是福不多时,祸由人作。德国的游说让日本心痒难耐,朝野之间到处笼罩着一股必须赶快行动,不要耽误了上公共汽车的浮躁情绪。近卫之所以上台,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军部的愿望,尽快与德、意缔约,再给这股大潮一推,自无懈怠之理。于是早在由近卫主持的组阁会上,就匆匆忙忙地制订了缔结三国同盟的草案。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正式签署了同盟条约。对于三国同盟,天皇和元老派本来是反对的,但经过近卫的一番说黄道白,裕仁改变初衷,决定听从内阁的意见。他为此还特别颁发诏书,表明今后日本将以三国同盟作为国策基础。
日本与德、意结盟,一方面是要“获得充分瓜分英国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已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为进一步调整日苏关系找到线索。因为德国不仅拍胸脯要斡旋日苏关系,还曾大言不惭地吹嘘说在三国同盟缔结之后,有办法把苏联也拉进来。
德国的牛皮让日本人听得十分舒服,特别是给军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认为,以德国今日所向无敌的余威,肯定不难说服苏联。
可是在三国同盟成立之后,德国承诺的一切并没有发生,苏联在对日关系上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你不肯露个笑脸,发个火也好哇,起码让我们知道你的“互不侵犯”伙伴又跟我们搭上了,而且靠得更近。
也没有!
在以往的外交问题上,苏联的表现经常是吵吵闹闹,一惊一乍。这次之所以一反常态,故作镇静,其原因是斯大林也有一个自己的小算盘。
苏联长期刺探日方情报,对于“南进派”和“北进派”的分歧再熟悉不过。对于苏联而言,“南进派”的主张肯定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斯大林对三国同盟其实乐观其成,他认为日本国内的“北守南进”论调将因此占到上风,从而促使日本更加积极地向南扩张。
如同斯大林所期冀的,日本确实在逐渐采取南进姿态,同时也在力求与苏联达成妥协,以便为南进政策的顺利实施减除后顾之忧。
在近卫内阁里,外相松冈洋右是个比首相近卫更引人注目的官员。此人名利心极强,有人评论说,松冈的行动已经跑到了军部政策的前面,与其说他是军部的傀儡,不如说他在驱使军部更合适。
正是松冈一手促成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此后他便开始跑苏联这条线。1941年3月下旬,松冈在访欧途中经过莫斯科,借此机会与苏联洽商,提出签订一个与德苏之间相仿的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却提议以中立条约代替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要价很高。
松冈一时觉得难以接受,便离开莫斯科去了柏林。他希望德国能够从中斡旋,劝说苏联与自己签约。不料德国不但不愿意帮忙,还对日苏缔约表示极力反对。
当初德国为了把日本拉入三国同盟,才信口说了一番大话。其实希特勒根本不愿意日苏靠得过近,因为在他的计划中,德国下一个要攻击的对象不是英国,而恰恰就是苏联。
松冈狗咬尿脬空欢喜,怏怏地踏上了回国旅程。再次路过莫斯科时,他想想不甘心,于是又向苏联提出了签约的要求。苏联仍坚持原议,即不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但可缔结中立条约,条件是日本必须把在库页岛获得的石油、煤炭权益交给苏联。
常言道,提姻亲如救火。松冈原先觉得要价高,是以为德国人还会替他斡旋。现在德国做了甩手掌柜,他没了后路,便反而觉得可以接受了。
1941年4月13日,日苏双方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立条约。按照条约规定,假如发生苏德战争,日本必须保持中立,而如果爆发日美战争,则苏联也要保持中立。
在中立条约签订之前,斯大林已经得到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并已从远东抽出一些兵力送到西部地区。毫无疑问,他最怕的就是在苏德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被迫两面作战。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松冈傻乎乎地投怀送抱,更令斯大林为之兴奋了。
“日苏中立条约”签署现场,伏案签字者为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其背后站立者为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立于斯大林左首)。该条约签订后的直接受害国是中国,中国从此失去了苏联的官方援助,进入了抗战中最孤立无援、艰苦卓绝的阶段。
在条约签订之后举行的宴会上,斯大林对日本大使馆海军武官说:“这样一来,日本就可以放心地向南面推进了吧。”接着,在松冈即将从莫斯科启程回国的时候,他又突然出现在车站上为其送行,并且一边拥抱松冈,一边高兴地说了一句:“我也是亚洲人!”
熟柿主义
时事如棋局局新,在松冈访欧的阶段,欧洲形势已与三国同盟时期大为不同。
按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规定,德国在巴尔干方面只有经济利益,没有政治权力,但是自德国发动闪电战后,巴尔干各国都相继加入德日意三国同盟,参加了所谓的轴心国阵营。
斯大林对巴尔干也有想法,希特勒这么做当然让他难以容忍。为了抵制德国在巴尔干的行动,苏联开始在苏德边境集结大军,同时对巴尔干的民族运动提供援助。
事实证明,巴尔干这个“一战的火药桶”绝非浪得虚名。到1941年春,德苏国境双方兵马云集、大战一触即发的消息已经见诸报端。
斯大林虽然调兵遣将,做好了应战的准备,不过他仰仗着与德国签有互不侵犯条约,并不认为德国会说打就打。苏联间谍佐尔格曾用无线电向莫斯科发来绝密情报,告知“德军即将发动进攻”,并断定进攻时间在6月20日左右,但还是被斯大林给忽略了。
6月22日,在事先未提出任何外交要求或最后通牒的情况下,德国采取它最为得意的闪电战方式,越过东部边界,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时间与佐尔格情报中所说的基本一致。
战争爆发时,松冈正在歌舞伎剧场举行观剧会,以欢迎到访的汪精卫。听到报告后,他立刻离开会场,进宫晋谒天皇。在报告苏德开战的消息后,他向天皇建议:“日本这时也许有必要与德国采取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