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负担也相对平均,不会你的役折几两,他的几钱,那个又几十两。
  但明朝徭役害民,是相当变态的,他的役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按户籍来分役,不同的户籍得承担专门的役,再比如各种役层出不穷是不固定的。
  甚至可能一条鞭法里已经把这役统一征收了,然后没多久又恢复加征这个役。
  再比如大户要承担的粮长等役,反正说到底,造成这一切的根本,一是明初朱元璋这个总设计师,设计时有问题,制度上有许多先天缺陷。然后更大的问题是,明朝表面上正税很轻,然后又把这地方收取的税赋,绝大多数都起运上缴了。
  地方没有多少留余,而地方官吏的俸禄又定的非常之低。
  不仅说官吏们靠俸禄养不了家糊不了口,连办公经费都不足,更别说要维持一个地方官府需要的一众人手,以及地方办一些工程项目等更是没半点钱。
  于是不管干什么,都要征发百姓当差,这百姓去当差,免不了被官员剥削压榨,甚至影响农时生产。
  于是后来搞折银代役,但官府又借机捞钱,于是瑶役更重于税赋,百姓苦不堪言。
  朝廷不知道这些吗?
  知道,但就是不改。
  因为改就得从祖制开始改,而没有一个愿意动祖制,大家甚至也习惯现在这套糊里糊涂的制度,混水好摸鱼嘛。
  均瑶役后又里甲役,里甲役外又杂泛役,银差力差无穷尽。
  “诸公,我刚看到海刚峰记录说严州府富春驿馆有馆夫五人,每名工食银一年十两,总共五十两,然实际用银却要六百余两,馆夫本只负责答应奔走,并不负责驿站的各项开支,但实际却摊到他们头上,增加十多倍。”
  一个民户若是轮到这馆夫的银差,一下子增加十来倍负担,可知道有多害民。
  反正这种事情太多了,甚至明朝几百年来没半点变化。
  “诸公,徭役累民,负担远远超过税赋的数倍矣,民不聊生啊。”
  本来气势汹汹想来找监国讨教的一众大臣,没想到刚见面,就被抛了这么一个深底问题,把大明最后一点摭羞布都扯下来了。
  “海刚峰嘉靖年间就把这些问题写的明明白白,可时至今日,不管是一条鞭法,还是什么法,都没能解决地方上的这些问题,孤来严州后,仔细访查,发现问题比这书上写的还要触目惊心。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卫所也早没人了,你们知道严州府的田地,都在哪些人手上吗?你们知道现在粮价多少一石吗?又知道一个小丫头卖多少银子吗?”
  “再不正视这些问题,并马上改变,不用鞑子来,我们自己也还得亡!”
  他扬着兴革条例,“孤细读了七天这本书,字数不多,但里面看到了两个字,吃人!”
  “每一页都没写吃人二字,但每页都在记着吃人的事。”
  “百姓忍了二百多年,已经是非常能忍了,可孤看了都忍不下去啊。”
  “改,必须得改,马上就改,不能再犹豫片刻,不能再等下去了,已经火烧眉毛了。”
  刘宗周路上想好的无数话语,此刻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宋之普、祁彪佳等大学士也是一样。
  “孤总结了一下,地方上的主要问题有几点,首先就是田地兼并严重,其次是士人滥用优免条例甚至抗税不缴,然后便是税赋起用过高留存地方太少,第四是官吏俸禄过低经制编额太少,”
  “最重要的一点,是瑶役名目太多,征收过重,必须得简化,得减轻。一条鞭法才几十年,当年合并掉的瑶役杂税又出现了,甚至更多了。”
  “问题孤提出来了,现在你们来告诉孤,如何解决?”
  “说吧!”
  朱以海望着众臣。


第213章 永不加赋
  大家本来是要来制止监国在严州乱来的,尤其是他们听说监国在严州搞的民怨沸腾,士绅哀嚎后,都觉得监国在胡来。
  士绅乃朝廷之根本,必须得优待,怎么能对士绅下手,那不成了闯贼?
  当初闯贼靠着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口号,席卷天下,打入北京,但后来因为逼赃拷饷而引的士绅一齐抗拒,甚至把降了的吴三桂逼反了,引清军入关,把李自成刚到位的皇位给抢了去,这不是前车之鉴吗?
  逼急了士绅都投鞑虏怎么办?
  可谁知道监国一来就抛下这么沉重的一个问题。
  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了。
  大明这些问题,确实把大明的根子都腐朽了,没有李自成没有建州女真,也会有其它人来把大明推翻。
  大明不是被闯贼、女真搞溃的,根本就是烂于自己,闯贼鞑虏不过是扯下大明的摭羞布,把一切暴露出来而已。
  知府衙门里,一片寂静。
  这问题虽然早就存在,可抛出来,仍是有些无解。
  其实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只是牵涉过广,可以说必须得涉及大明制度的方方面面,哪怕是内阁大学士,也不敢说有这样的魄力啊。
  想想张居正,当年权势多大,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其实也不是由上而下的改革,而是许多地方政府,经过多年的摸索,早已经开始试行的一些方法,张居正把各地的这些试行政策拿来总结、改善、推广。
  但一条鞭法推行的并不顺利,甚至张居正死后被清算这么惨,不也还是因这些事,哪个当官的不得想想这个。
  谁愿意最后落的如此下场?
  再者说了,这改革改革,最后反倒削了自己利益,也没几个当官的有这魄力啊。
  所以没几个人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但今天朱以海说,再不改革就要亡国亡天下了。
  何腾蛟站出来了。
  “殿下,臣以为旧制积弊已久,确需要改革以适应形势,但就如一个久病之人,身体太虚弱了,此时用虎狼之药,这不是救人,而是害命也。
  “臣在行在听闻殿下在严州清查账簿,令官吏们负责填补亏空,甚至倒查二十年,臣认为万万不可。各地亏空之事,也并不全是官吏贪污,而且就算有官吏贪污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贪了。”
  “亏空原由多样,现在都把责任加在官吏身上,这不合理。再者,对那些有逃税欠缴的士绅,如此重罚,这岂不是要把他们官逼民反?”
  “殿下,士绅是国朝根基,不可自砍梁柱啊。”
  “请殿下三思,收回成命!”
  陈盟等也紧跟着请求收回成命。
  朱以海沉默了一会。
  “严州府的情况特殊,孤以此为典型,故从严从重,其余各地只要自纠自查,及时填补亏空,退还侵占官田军屯等地,那么孤可以不加惩罚银、罚息。”
  “但严州府这些,不可能再朝令夕改,这也是他们罪有应得。孤已经是从轻发落了,否则,都逃不过一个问斩抄家的下场。”
  这杀气腾腾的正面硬刚,让大学士们有些不适应。
  但朱以海确实寸步不让。
  要想开个窗,你得先说要拆房,然后最终他才会同意开个窗。
  陈盟再次请求收回成命。
  朱以海瞧着陈盟,“陈卿今年多大?”
  “臣明年便是花甲之年。”
  “哦,我记得陈卿好像是万历四十年举人,后来两试不第,出任新安教谕,天启二年再应试中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崇祯元年升任国子监司业,正六品官,典试南畿,获罪罢居南京。
  南京立国,起经筳讲读、吏部左侍郎,南都亡,在杭州还落发为僧,后还归绍兴嵊县,孤监国后,出山相助,对吧?”
  陈盟点头。
  他做官的资历其实一般,虽然跟阮大铖、方逢年等年纪相当,但在崇祯朝也只做到了正六品而已,在弘光朝算是镀了下金做了吏部侍郎,朱以海创业之初,他来投奔,于是特拜他入阁襄赞。
  但他在内阁也没办出几件实事,却跟方逢年唱和,攻击首辅宋之普。
  现在又不能领会监国旨意,关键时候还唱反调,那这样的阁臣留着就没有半点意义了。
  “陈卿,时局危难,内困外患,这个时候装睡有何用?必须抒缓民困,祖宗制度,已经用了二百多年了,天下形势也是天翻地覆,该改就得改。”
  “再不改就亡国亡天下了,所以必须背水一战。”
  “陈卿怕被士绅骂,怕担责,那卿便回去继续出家当和尚,继续念经求佛,看能不能救世,能不能再装睡下去。”
  陈盟被朱以海如此指责,也无脸再留在朝堂。
  当即只得跪拜请辞。
  朱以海也很不客气的直接就同意了,一点场面都不给留,没必要假意挽留,现在需要的就是效率而不是假客套。
  “请许臣归。”
  “授卿国子监祭酒,负责在绍兴重建国子监吧。”
  陈盟犹豫了下,领旨,然后朱以海摆手,陈盟狼狈退下,他已经没有资格再在这里议事了。
  朱以海称监国以来,先后拜了十四位内阁大学士,但已经连罢方逢年和陈盟。
  “诸位,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存也,大明的根基不仅仅是士绅,士农工商,皆是大民根基,孤为监国,不能只重士绅而不顾农工商,手心手背皆是肉,必须一碗水端平。”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