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锦衣 (上山打老虎额)


于是这法兰西的舰队一降,沿岸六省的局面已经彻底的明朗了。
而李定国的军马,早已赶赴澳门,大军直接开进澳门。
果然,半个月之后,陆陆续续的舰船开始在澳门一带登陆,这些如饿殍一般的人,蜂拥上岸,很快便乖乖地束手就擒。
偶有顽抗的,也都尽数剿灭,毫不容情。
张静一却已放下了镇江的事,火速回京。
这时正是开春时节,当坐着漕船抵达了天津卫的时候,在这里,这天津卫却已俨然有大城的模样了。
原先这里是大明的海路门户,所以是军事重镇,可随着漕运的繁荣,这天津卫作为漕运的重要节点,却也慢慢的商业气息开始浓厚。
直到铁路修建,这里既成了陆路铁路的节点,又成了漕运的交汇处,于是乎,无数的商贾云集。
张静一被人护卫着上了铁路站点,早有一列蒸汽机车在此等候,七八个车厢里,都是全副武装的官兵以及锦衣卫的人员。
而到了次日,蒸汽机车缓缓抵达了京城。
此时……孙承宗却已在站台等候了。
镇江的消息早已传到了京城。
王文君通贼,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毕竟证据过于翔实,以至于一丁点的抵赖都没有了。
不过争议依旧还有。
有人认为,张静一擅自处置督师,犯了大忌,要求严惩不贷,如若不然……今日敢动督师,明日岂不是就敢做天子?
也有人认为,通贼的危害太大,若是不能便宜行事,势必会加重情况的恶化,事急从权,非如此不可以定六省。
就在所有人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当张静一即将抵京的消息传出。
这时候,圣旨却是传出,命内阁大学士孙承宗前去迎张静一。
这一下子……宫中的态度便算是不言自明了。
内阁大学士乃是宰辅,宰辅亲迎张静一进京,这规格可以说是极高的了。
除非是地位十分尊贵,或者是立下了大功之人,才可享受此殊荣。
很显然,这是陛下认可了张静一的大功劳!
既然认可了功劳,自然而然也就认为,对于王文君的处置,并没有什么问题。
下了车子,在月台上,孙承宗与张静一见礼。
孙承宗笑了笑,率先道:“得知凯旋的消息,可谓是满朝震动,陛下更是喜不自胜……不容易啊不容易,只是……现在六省的情势如何了,只听说了海战得胜,可后续如何围剿残贼,却也不容小觑啊。”
张静一微笑道:“孙公放心,已经安排妥当了。”
孙承宗便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他清楚,张静一这边既然说了这满话,定然早就有了计划,海贼之事,已经不必担心了。
孙承宗便想起来一些事,于是道:“当初,老夫就极力举荐张都督,现在提这个,倒不是要做事后诸葛亮,邀功买好,而是……当今的时局,似这样的大事,指望王文君这样的人,是没有用的!”
“王文君通贼且另说,若只以才能而论,这样的人外放出去,只是误国误民而已,可偏偏却是这样的人……才可成为封疆大吏,我大明积弊重重,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顽疾。”


第七百五十一章:见驾
张静一能感受到孙承宗的愤愤不平。
其实明眼人都清楚,大明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只是表面罢了。
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问题。
八股取士,可以稳天下。
毕竟,让那些家庭殷实的人,通过读无用的八股去做官,总好比他们瞎琢磨出其他的事好。
可问题在于,大明这数十万寒窗苦读四书五经的群体,不事生产,却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可能左右国家的方向,决定整个国家的政治、舆论和经济,这……就恐怖了。
太平无事的时候还好,凭借着中央王朝的巨大国力,足以解决掉一些小危机。
可一旦天下越来越不太平,单凭这些人还有用吗?
张静一解决的是一个王文君。
孙承宗的想法比张静一更深一些,他所忧虑的是这天下到处都是王文君。
这些王文君们,有的可能只有一个微小的官职,或为知府,或为县令,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地方上的教谕,可他们遍布整个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的在侵蚀着大明的血肉。
此时,张静一笑着道:“孙公也是科举取士出来的。”
孙承宗道:“正因为老夫也是八股出仕,等到真正出仕的时候,方知往日所学,竟全然无用,大好的光阴,荒废于此。当然,学问有用无用,其实都不紧要。紧要的是……如今人人都用八股取的士人来辨别一个人的才学和能力之高下。进士出身的人,自是高明,举人出身的人,却也尚可,若是秀才,总还算是读过书,至于其他人,便都是卑劣无用之人了。长此以往,便是人人学八股,天下良才……当置之何地呢?”
顿了顿,孙承宗又道:“这些日子,老夫思虑颇多,所谓读书做官,本身是人心的问题,我大明开国,靠的不是八股的人才,成祖皇帝靖难,靠的也不是八股的人才,那时候是有科举,读书人却不多,因为……才能有许多种,不同才能之人,有的靠跟着太祖和成祖皇帝从龙,封侯拜相,有的可随人出海,巡视四方。可到了后来,读书人越发的多了,开国的时候,一个举人,就可以出仕做官,甚至凭借着能力,可以入阁。”
“可现在呢?整个江南,有秀才接近十万人,举人多如狗,进士也不稀罕,莫说进士别想入阁,中了进士还需名列一甲和二甲……想想看,这天下这般下去,会是什么样子?”
“内卷。”吐出这两个字,张静一禁不住笑了。
孙承宗一脸诧异道:“什么?”
“没什么。”张静一苦笑道,他只是电光火石之间,想到了这个词,不过现在细细想来,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内卷。
起初的时候,读书能做官,于是乎,大家就开始拼命卷了,卷了两百五十年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当初大家考试,确实都读四书五经,但是读书的人少,读书虽是主业,但每日学习几个时辰,也就是了,毕竟人一辈子,并不完全靠读书。
可到了后来,尤其是这两百五十年之后,就可怕了,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进士和举人的功名却是有限的。
怎么办?
你读几个时辰?那我就通宵达旦。你通宵达旦,我就悬梁刺股。你每日做题,我就请名师教导。
最后的结果就是,到了如今的读书人,已经越来越怪癖,每日关在书斋,真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步,个个疯了得了魔怔一般,一辈子啥都不干,就只研究那四书五经,卷你们到死。
卷了两百五十年之后,中进士的八股文水平越来越高,可能力恰恰是大幅度下降了。
张静一道:“这是国家的根本,孙公如今有意改弦更张,那再好不过了。”
孙承宗道:“现在何止是老夫,便是朝中许多有识之士,也看出了问题的所在,这都是张都督的功劳,若不是让人真正看清,如何会有人幡然醒悟?此番张都督凯旋,将来少不得老夫要与张都督一道,将这‘王文君’的问题改一改。”
张静一却是笑了笑道:“只怕不成。”
“嗯?”孙承宗皱眉道:“难道张都督认为新政不需继续推行了吗?”
张静一叹了口气道:“何去何从,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能做的,不过是让更多人看到问题,至于如何去改变,恰恰是孙公这些有识之士需要努力的。”
孙承宗听到了张静一话里有话,他猛地眉一挑,似乎想到了什么,不过他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于是便岔开了话题,闲聊了几句,随后和张静一一道上了车驾。
到了正午时分,张静一终于进入了西苑。
先至勤政殿复旨。
天启皇帝早已盼着他来了,背着手,笑吟吟地道:“张卿劳苦功高,真是不易啊,来人,赐座。”
说着,不等张静一坐下,天启皇帝便急不可待地道:“卿家的奏报,朕都看过了,王文君该死,送来京城,朕自要抄了他全家。只是这海贼们大败,会不会卷土重来?这些海贼,又该如何处置?”
张静一便道:“卷土重来是别想了,他们已彻底断绝了补给,全军覆没,只是时间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如何收编舰船,为我大明所用,还有这些俘虏,如何处置。这其二,便是如何接收他们在西洋,不……其实理应是南洋,还有天竺、昆仑洲的据点和商业港口。现在他们的海军,几乎已覆灭,数十年之内,都无法与我大明争锋,不过铁甲舰不但造价昂贵,而且制造的速度也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日,所以臣的建言是,俘虏来的舰船要用,铁甲舰也要造。至于这诸国的贸易点,还有殖民地,如今失去了舰队,他们已没有办法维持了,那么我大明自然而然,也该顺势将这些统统置于我大明海贸公司之下,有了这些据点和良港,未来的海洋贸易,才可独占鳌头。”
天启皇帝目光发亮,大为兴奋地看着张静一道:“那些外藩的土地,也有价值吗?”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