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兵高丽炀帝的第二大弊政,是三次对高丽用兵。其结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反隋浪潮。
文帝开皇十八年用兵高丽,失利退回。著名学者刘炫"以为辽东不可伐",作《抚夷论》以警世,可惜"莫有悟者"②。
大业三年,炀帝北巡,在启民可汗处见到有高丽使者,便命其带话给高丽王高元,要其效法启民"举国从化",如若不朝贡,将率兵东巡。随即,课天下富人买军马,一匹贵至10 万钱。又派员检查兵器,务求精新,检查不认真的,立即斩首。到大业七年二月,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下诏征高丽,调集天下兵员,在涿郡集中。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 艘,官吏监工严急,民工昼夜泡在水里,腰身以下腐烂生蛆,死去十之三四。河南、淮南、江南造军用车5 万辆,送高阳以供军士载衣甲帐幕。运送军需及粮食的民工,经常有数十万人往返于路途,昼夜不断。山东负担最重,民工死亡过半,田地荒芜,米价腾贵。加之官吏贪残,百姓多无生路,于是纷纷聚众起义。
八年正月,各路应调兵士全部聚集涿郡。炀帝分左、右各十二军,向平壤进发。总计军士113 万多人,号称200 万,运送军需的民工更多出一倍。炀帝规定,"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结果多次贻误战机,陆路一城未能攻下。其中,有九路兵马渡过鸭绿水,距平壤30 余里,却被击退。30 万之众,仅一路兵马未败,退回辽东时只剩2700 人。海路到达平壤附近,也被击败而回。
初次用兵高丽,遭此惨败,炀帝不仅不醒悟,反而下诏再征天下兵员,并招募勇士号为骁果。第二年四月,再踏征途。大军渡辽进攻辽东(今辽宁辽阳)时,改事事奏闻待命为"听以便宜从事",领兵官有了一定的主动权。但高丽守军拼死拒守,双方死伤惨重。正当此时,隋朝后院起火,礼部尚书
① 《隋书》卷12《礼仪志七》。
① 《资治通鉴》卷181 炀帝大业六年正月。
② 《隋书》卷75《刘炫传》。
杨玄感在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南)督运军粮,倒戈指向东都洛阳。炀帝闻讯后,连夜退兵。军用物质,全部遗弃。杨玄感虽然很快就兵败自杀了,但在达官中却开了起兵反隋的先例。炀帝因此大开杀戒,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①株连被杀者多达3 万人,流放6000 余人。杨玄感开仓赈济,凡领取粮米者尽行活埋于洛阳城南。从此,官、民纷纷相聚起义,政府军已经征讨不过来了,直至隋室彻底灭亡。
平息了杨玄感起兵,炀帝仍不悔悟,以为经过屠戮,又可以为所欲为地第三次用兵高丽了。大业十年二月,诏百官议东征,一连好几天都没人敢说话。当时形势已乱,再征天下兵员,各郡都留而不发,或是兵丁在路途中不断逃亡,因而兵力不似前两次强盛。七月,炀帝到达辽西怀远镇,却未敢渡辽东进。海路经毕奢城(今辽宁金州),直取平壤。高丽久战,困惫不堪,高元遣使求和。炀帝心理得以平衡,下令撤军,回到东都。当要求高元来长安朝见时,高元不来,炀帝又命将整装,打算第四次东征,可时局已经不允许他为所欲为了。后来,魏征评论炀帝用兵高丽,成为千古定论:"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①3。除谏掩过炀帝的两大弊政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又是与他"恃才矜己,傲恨明德","除谏官以掩其过"②的政治品德紧紧扣在一起的。
炀帝拒谏饰非,在历代帝王中是很有名的。他曾经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③这就是说,炀帝企图通过虞世南让群臣知道,位望已经显达的人还想用谏诤来沽名钓誉,更加不能容忍;至于地位低下的人,虽然可以宽恕,但终不让其有出头之日!炀帝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大业三年北巡启民可汗部,为向突厥"夸示",命宇文恺造大帐外,又调集天下散乐演奏。开国元勋高颎此时正主管太常寺,认为散乐"久废",重加征集是"弃本逐末",炀帝很不高兴。同时,高颎以炀帝待启民"恩礼过厚",担心突厥"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先后同几位大臣议起此事,包括渡江灭陈的名将贺若弼。炀帝知道后,立即以"谤讪朝政"为名,"下诏诛之,诸子徙边"④。贺若弼亦被诛,另一大臣苏威"坐与相连,免官"。高颎、苏威、贺若弼等,是隋朝历史上仅见的几位名臣,竟因谏止炀帝"夸示"突厥而遭杀戮或罢免,谁还敢再议论朝政,只能任凭炀帝为所欲为了。
十二年三下江都之前,右候卫大将军赵才以"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
① 《隋书》卷67《裴蕴传》。
① 《隋书》卷81《东夷传》"史臣曰"。
② 《隋书》卷4《炀帝纪下》"史臣曰"。
③ 《资治通鉴》卷182 炀帝大业九年八月。
④ 《隋书》卷41《高颎传》。
贼蜂起,禁令不行",劝谏炀帝"还京师,安兆庶"①。炀帝大怒,将其拘禁起来。朝臣多不愿南下,却都不敢再说什么。一个六品散官上疏"极谏",炀帝也不因其官卑而宽恕了,当场杖杀于朝堂。启程那天,又一个九品散官在洛阳城正南的建国门上表谏止南行,炀帝更加怒气冲天,就地斩首。
到了江都,面对动乱的时局,炀帝更有两样忌讳:一是"恶闻贼盗",二是"讳人言反"。因此,各地告急求救的文书,无人敢据实以奏。"故出师攻讨,多不克捷。"②炀帝被杀前夕,已有宫人发现禁军策反,报信给萧后,萧后令其"奏之",炀帝听罢不信,反而大发雷霆,认为这不是宫人"所宜言",将其斩首。其他宫人回禀萧后,萧后无可奈何地说:"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已然,无可救也。"③从此,再无人说什么了,炀帝的死期也就到了。4。普天共讨自用兵高丽,开始动荡的社会渐渐形成两大反隋阵营,一是以民众为主的聚义,一是以官宦为主的割据。
(1)民众聚义大业七年,炀帝大举用兵高丽的前夕,山东百姓不堪其苦,首先打出反隋义旗。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聚众起义,避役民众纷纷投奔。刘霸道、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等陆续聚众举义。窦建德注意招贤纳士,远近来归附者尤多。
第二次用兵高丽,民众厌战,聚义规模越来越大,起义地域不断扩展。
山东的平原、济北、济阴、北海诸郡,西北的灵武,江南的余杭、吴郡等,聚众多者达10 余万,少者亦数万。
杨玄感起兵后,民众举义遍及大河南北,直至江淮、岭南、关中。局部地区起义,转向全国范围的起义。大业十三年初,各地义军已汇合成三支骨干队伍,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中原抵御着隋朝的主力;二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打击了隋朝在河北的主力;三是杜伏威、辅公祐领导的江淮义军,牵制着隋朝在江淮的力量,打破炀帝保据丹阳(今江苏南京)的迷梦。
(2)官军割据自大业十二年起,各地官宦也趁机起兵反隋,各霸一方,试图夺取天下。最先,罗艺据有涿郡及附近各郡,自称幽州总管。
大业十三年,称兵割据者有:梁师都据朔方,北连突厥,称梁帝;刘武周据代北,北连突厥,称帝设官;薛举据陇西,自称秦帝;李轨据河西五郡,自称河西大凉王;萧铣据巴陵,都江陵,南至岭表,拥兵40 万,称梁帝;李渊据太原,攻占西京长安,坐镇关中,另立炀帝长孙杨侑为帝,以炀帝为太上皇,改年号为义宁,史称杨侑为隋恭帝。
① 《资治通鉴》卷183 炀帝大业十二年七月。
② 《隋书》卷41《苏威传》。
③ 《隋书》卷36《炀帝萧皇后传》。
(3)丧身灭国大业十三年,即义宁元年(公元617 年),炀帝的势力只剩江都、东都两个据点。义宁二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禁军将领,煽动骁果卫士入宫。前面已经叙及,消息报知炀帝,炀帝竟然不信。
其实,他也知道大势将去,对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因而,"引满沈醉","荒淫益甚"。当其被禁军兵士看押起来时,竟问道:"我何罪至此?"回答是:"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炀帝无奈,承认"我实负百姓"。但又不甘心,说:"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回答说:"溥天同怨,何止一人!"①这段对话,可谓炀帝后半生的总结。随即,被军士缢杀。东都留守、越王杨侗闻讯后,在洛阳称帝,改年号为皇泰。
隋朝早已是名存而实亡了,炀帝的"丧身"正是其"国灭"的标志。接下来,便是李渊兴唐的兼并战争了。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