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营建东都洛阳和规模巨大的仓窖的设置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后建筑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于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迁都大兴城。但是大兴城地处关西,远离关东地区,尤其是灭陈后,不能有效地控制广大江南地区。加之,关中物资不足以供应统一后的隋朝中央政府机构及庞大的驻军所需,从其它地区调运,路程远,漕运困难。而洛阳地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前代不少王朝,如东周、东汉、北魏、北周都曾定都于此。因此隋炀帝即位后,决定将首都东迁洛阳。即位当年(仁寿四年,公元604 年),他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并亲往洛阳。次年(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命尚书令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使丁匠200 万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经过10 个月的时间,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洛阳城初步建成。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是宫殿所在处,皇城是文武官衙所在处,外郭城亦称大城或罗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所居处。外郭城周围约25 公里,城内洛水以南有96 坊,以北有36 坊,还有东、南、北三市(即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
为了充实洛阳人口,增进经济繁荣,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在营建东都的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①;又命"江南诸州,科上户分房入东都住,名为部京户,六千余家"②;还命"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③。
东都洛阳建成后,不仅成为隋朝统治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经济重心地。尤其在南北两段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
① 《隋书·炀帝纪上》。
②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③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流和物资集中的枢纽。
在东都洛阳的营建中,城内和城外附近地方,还建筑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粮仓。在宫城东有含嘉仓城;在宫城内右掖的"街西有子罗仓,仓有盐二十万石;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窖别受八千石"④。在巩(今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亦称兴洛仓),"筑仓城周回二十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⑤。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⑥。在这些仓窖中储存着数目惊人的粟帛,仅洛口仓和回洛仓就可储谷2600 万石。到隋末时,东都的布帛还堆积如山。另外,太原的粮储可支10 年,可见各地的粮仓规模也不小。隋朝的储粮到隋亡几十年后仍未用尽,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 年),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①此时唐朝已立国20 年,可见隋朝库藏之多。这种情况,既说明了隋代的苛敛诛求,亦说明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确发展繁荣。
3。开通大运河隋文帝时,为了关内漕挽的便利,开皇四年(公元584 年),令宇文恺开通了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达潼关,长300 多里。开皇七年(公元587 年),又沿着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邗沟的旧道,开山阳渎。南起江都(今江苏苏州),北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沟通江淮。隋文帝利用这条渠道,运兵运粮,为灭陈作准备。第二年隋军南下,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统一了江南。
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在政治上要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军事上,在东北部的涿郡(今北京)建立据点,把军需物资运输到北方;在经济上,为了将南粮北运,把江南富庶的物资转运到洛阳地区,增强中央政府的力量。另外,隋炀帝还有一个个人动机,即他怀恋江都(今江苏苏州)的繁华,向往那里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因此,他下令开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100 多万人开凿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沟通洛水、黄河、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十几万人,把山阳渎加以疏通扩大,渠广40 步,渠两旁修筑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征发河北100 多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在长江以南开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用了不到6 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告成。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它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加强了南北的联系,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南北统一起了重大作用。④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⑤ 《资治通鉴·隋纪四》。
⑥ 《资治通鉴·隋纪四》。
① 吴兢:《贞观政要·论奢纵》。
(三)隋朝经济的发展、繁荣1。人口的增长和垦田面积的扩大隋朝建国时,由于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以及士族豪强地主大量隐占人口,政府掌握的户口只有450 万左右。经过开皇初年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实施,以及政府对户口清查和管理工作的加强,使大批逃户、隐户又成为国家的编户。到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在长江以北隋政府统治区的在籍户口已增至600 多万户。灭陈后,又得江南50 万户,总户数达到700 万户左右①。至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又增加到890 万户,4600 万口①。17 年间增加了29%,平均年增长率为14‰。户口的迅速增加,除了隋政府继续括户,括出许多逃亡人口,以及从地方豪强隐占下夺得许多荫庇人口外,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殖。这是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日趋繁荣的结果。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这样高的人口增长率是很突出的。
人口的增长与农业的发展分不开。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促使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据《通典·田制》载: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垦田面积为1900 余万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 年),已增至5500 余万顷。20 年间增加了3600多万顷,增长率为190%左右。显然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不够准确,但当时耕地垦田面积的激增,当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从中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隋朝府库中才积储了数量庞大的粟帛。
2。手工业的发达随着农业的发展,隋朝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一些手工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但与前代一样,隋朝的手工业生产仍主要控制在官府手中,官府设置专门机构,统管工匠,制造产品。隋朝主管官府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尚书省的工部;具体管理生产官府所需各项产品的机关是太府寺;负责长安、洛阳皇宫及官廨土木工程的是将作寺(后改称将作监)。隋文帝时,太府寺统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冶、甄官等署,掌握着许多重要手工业部门。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隋炀帝从太府寺分置少府监,由少府监统左尚、右尚、内尚、司尚、司染、铠甲、弓弩、掌冶等署。后又废铠甲、弓弩二署,并司织、司染为织染署。在一些地方州县和矿产地区,也设有管理官府手工业作坊的机构。
在这些官手工业作坊中劳作的主要是官奴婢、刑徒和长期服役的工匠、短期番上的地方工匠。短期番上的工匠须按每年六番,每番两月的规定,轮流到京师或地方州县服役。工匠不仅力役重于均田制下的丁男,而且地位也很低下,缺少人身自由,居住也受限制,如营建东都洛阳时,隋炀帝下令河北诸郡送工艺户三千余家到东都,并规定这些工艺户在建阳门东道、北临洛水的地方集中居住①。隋时工匠状况比奴婢好不了多少。至于官奴婢不仅人身
① 《隋书·李德林传》。
① 《隋书·地理志》。
① 参见《大业杂记》。
地位卑下,所受剥削也最残酷,十一岁以上的小孩就得从事繁重的劳役②。隋朝官私手工业的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不少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其造船业、造桥业和丝织业都颇发达。
隋朝造船业空前发展,造船技术很高。隋文帝为了准备攻陈,命杨素在江南永安督造战船,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均为历史所未见。如所造"五牙"战船,船身高达一百多尺,起楼五层,左右前后设置拍竿六支,用来拍击敌船,可容战士800 人③。隋炀帝游江都(今江苏扬州)时所乘的"龙舟",高45 尺,长200 尺,船上起楼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 房间,皆以金玉装饰④。造这样规模巨大的船,技术要求很高,与当时的世界水平相比,隋朝的造船技术也是头等的。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