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中晚唐经济(公元742 年至907 年唐亡)
唐玄宗统治初期(开元年间),他勤于政事,改革弊政,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注意节俭,减轻赋役,打击豪强,抑制贵族,取得了明显效果,因而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繁荣,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但是,他也由此而居功自傲,拒纳铮谏,纵情享乐。特别是纳杨太真为贵妃后,更沉湎于声色游乐之中,不理朝政。他统治的后期,先后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为相,使得已经腐败的朝政更加昏暗和混乱。其结果是,皇室、贵族、官僚、地主竞相占田,兼并农民土地;均田制被破坏,农民无田逃亡或因耕田过少而生活困难;再加上封建王朝为了维持奢侈荒淫的生活,巧立名目,增加赋役,使得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之当时唐朝在军事上也一再失利,如安禄山败于契丹,高仙芝远征怛逻斯(今江布尔)为大食(今阿拉伯)所败,鲜于仲通和李宓两次败于南诏等。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怨声载道,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趋表面化,唐朝的国力日衰,政治也更加腐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公元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历时8 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盛衰转变的枢纽。它使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不复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国家所有的土地日益减少,国家力量逐渐削弱。这种土地占有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唐王朝全部的政治、经济生活,使大唐帝国明显地进入了衰落时期。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的统治更加无力。在国内,安史余部仍然拥兵割据,"河朔三镇"的节度使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都是安史旧将。他们"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2,甚至节度使的职位也父子相传,或部将拥立,朝廷只能给予承认,而不能另行任命,否则就兵戎相见。内地许多节度使也仿效河朔,终于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②的数十个节度使拥兵割据的局面,使唐后期的政局紊乱,社会动荡不安,在边疆,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不断。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使唐王朝中央已经失去防御外患的能力。
在外患频仍和藩镇割据的情况下,广大人民深受外族侵扰和军阀混战之苦,再加上苛重的赋役、残酷的剥削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义向封建统治者展开斗争,寻求改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出路。公元859 年,浙东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斗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此后,唐王朝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他们发动更大规模的起义斗争。公元875 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爆发。这次起义历时10 年左右,终于失败,但唐王朝也元气大伤,苟延残喘20 余年后,于公元907 年灭亡,结束了唐朝历时290 年的统治。
(4)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北方经济(公元907 年至960 年)
公元907 年,朱全忠(即朱温)迫唐昭宣帝让位,受禅称帝,改国号大梁,年号开平,建都开封,史称后梁,朱全忠即梁太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是指自公元907 年至960 年的54 年内,在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十国,是指差不多和五代同时,在南方建立的九个割据政权和山西中部的北汉。在南方的是吴、南唐、吴越、闽、南汉、楚、荆南、前蜀、后蜀。
五代十国的创建者,大都是唐末的节度使。因此,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也是当时中国走向新统一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统治者执行的政策不同,经济状况也大不相同。大体说来,五代所处的中国北方(黄河南北广大地区),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括,赋役繁重。而梁、唐、晋、汉四朝君主,又都严刑乱杀。再加上暴政之下,自然灾害也危害严重。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变成了比较落后的地区,使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进一步转移到长江流域的中国南方。从局部而言,2 ①《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② 《新唐书·兵志》。
广大劳动人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劳动生产,一旦战争稍停,就尽力使残破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在后梁、后唐时期,洛阳一带的经济状况就比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有所好转。而经过郭威、郭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后周时期,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就更加明显。
在中国南方,由于所受战祸较少(有的地方甚至几十年间没有战事),所以经济没有或者很少受到破坏,自隋、唐以来,一直在缓慢地上升。加之北方战乱时,人民大量南迁,既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使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得以在南方传播,给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有利的条件。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并且形成了若干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例如,岭南的广州,吴越的杭州,吴和南唐的金陵,前后蜀的成都,闽的福州、泉州,湖南长沙,江苏扬州、苏州,浙江的湖州、越州等,当时都是著名的经济、政治中心,和繁盛的商业城市。另如,南方的水利灌溉发达,推动了农业发展,仓粮充实。经济作物日益增多,尤以茶树、桑树的种植最为普遍。棉花的种植,木棉的裁种等,在一些地区也有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南方的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制茶、缫丝、丝织、制瓷、制盐、造船、矿冶等业都比较发达。为各地发展经济联系,互通有无提供了条件。这种经济联系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要求不受政治分裂的阻碍,这就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公元960 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公元979 年,宋太祖率军亲征,消灭北汉,唐末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中国封建经济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隋朝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剥削的加强(一)隋文帝发展经济的措施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为了稳固统治,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改革府兵制,完成"兵农合一";建立科举制度,完善官吏的铨选;减省酷刑律令等等。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隋军攻灭江南的陈朝,完成了南北统一。在经济领域,隋文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其主要内容:1。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颁布"开皇新令",决定继续实行均田制,规定:"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以上为丁,。。六十为老。"①并规定:丁男中男每人授给露田80 亩(隋1 亩约合今1.13 市亩②),丁女授给40 亩,男子另给永业田(相当于北魏的桑田)20 亩;奴婢授田依照普通农民;牛一头授田60 亩,限4 头。露田在民年老或身死后必须归还国家,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对于贵族、官吏,规定自亲王以下至都督均授给永业田,自100 顷到40 亩不等,作为世业。开皇十四年(公元594 年),又规定京官自一品至九品给予5 顷至1 顷的职分田,"每品以五十亩为差"①;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各级官府还给公廨田,以所收地租充作办公费之用。灭陈后,均田制也推行到江南。
隋代均田制在实行过程中,与前代一样,仍然存在着农民普遍受田不足的问题,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区,每丁才受田20 亩,至于老少就更少了②。究其原因,主要是官僚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使农民无田可受或受田后又遭官僚地主掠夺。另外,国家授给农民的土地主要是无主荒地或由政府直接掌握的官田,但是国家并不是将所有的官田荒地都拿出来分配,其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作政府屯田或赐给贵族官吏,因而使均田制不能彻底施行。
但是由于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及其势力的发展,因而有利于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加强。同时,这种制度的确使原来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对推动经济的恢复、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改定赋役,减轻农民负担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隋代还沿袭了北朝以来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调力役制度。"开皇新令"规定:"丁男一床(指一夫一妇),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
① 《隋书·食货志》。
②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544- 546 页表列数字计算。隋尺度采用开皇尺。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