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4。杨凝式及其书作杨凝式(公元873-954 年),字景度,号虚白、癸已人、希维居士等,华阴(今陕西)人。进士出身。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杨凝式作为五朝元老,并非是一个庸庸碌碌之辈,而是一位有才华、有见地、有抱负之人。因此,在思想禁锢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五代动荡的朝廷之内,杨凝式在35 岁时便因直谏而不得不佯狂远祸,在衣衫褴缕、行迹自晦放浪的外表下深藏起激越不羁的内心,"杨疯子"的称号,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杨凝式以发疯来对待人生,以颠狂的行为姿态作为对抗黑暗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与颜鲁公的凛然正气、以死抗争不同,与释怀素的忘怀世故、寄情自然也不同,这是一个无可奈何之法,恰恰体现出一个深藏着正义感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哀。杨凝式以特殊的心态,颠疯的形貌,在书法艺术领域里踽踽而行,成为承唐启宋的行书大家,是唐楷向宋行过渡的关键人物。
  杨凝式的书法师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及二王,却又抛开了唐书严整的法式,以一种无法无度、天真烂漫的抒情写意的面目出现。杨凝式与"颠张醉素"一样,特别喜欢壁书而极少写笺牍。杨凝式书壁时的精神状态,也与张旭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和怀素的"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十分相仿。然而,身处乱世、心情郁闷的杨凝式,毕竟与身处盛世、情绪昂扬的张旭、怀素不同。张、怀书壁是使酒任性,在热情奔放之时,觉得"吴笺蜀素不快人",而"书于高堂三丈壁",这才如痴如狂。杨凝式是避俗遁世而不可得的情况之下,借书壁的方式佯狂,宣泄心中的苦闷。杨凝式"素不喜尺牍",他的"淋漓快目"的书迹都是题写在寺庙墙壁上的。陈思《书小史》载:"西洛寺观二百余所,题写几遍"。《旧五代史·杨凝式传》里也说:"洛川寺观兰墙粉壁之上,题纪殆遍。"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因长年经受风吹雨打日晒,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而留下来的几件作品,倒是他"不喜"之"尺牍",有《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帖,米芾称其书"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从这些传世的作品看,杨凝式作为一个杰出的书法家,他是深谙书法艺术基本功的重要性的。他有强健的笔力,敏锐而精确的造型能力,以及有适应和创造千变万化的视觉空间的非凡本领。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有诗赞道:"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下笔便到"四字,概括了杨凝式"稳、准、狠"的手腕功夫;一句"欲换凡骨无金丹",更是为世人、也是为自己感叹,言语之间,唯独杨凝式才有那种"欲换凡骨"的灵丹妙药。故大书法家苏轼同样对杨凝式予以高度评价,将其与颜真卿并称"颜、杨"。
  杨凝式作为五代的行书大家,他的传世墨迹中,《韭花帖》是一件最突出的墨宝,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经典性的巨迹。
  《韭花帖》纸本,行书尺牍,墨迹,共7 行,63 个字,高26 厘米,宽28 厘米,是一通写在白麻纸上的信札。真迹于清末年间为罗振玉所藏,曾被印入《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不知下落。当时清朝内府以及台湾兰千山馆所收藏的,则都是后人的摹本。
  《韭花帖》是杨凝式答谢友人的一封书信,信中所述他午睡起来,腹味舒适,恰逢馈赠韭花所作食品,十分可口,便执笔以示谢意。内容读来平实清淡,字也写得萧散随意。
  《韭花帖》通篇字形工整,矫健爽朗,体现在字里行间的,一方面是笔锋入纸如锥划沙般的劲利;另一方面,又出神入化地表现出笔墨间的神情顾盼。在用笔上,其中锋的健洁雄强以及提按顿挫间的笔势往来,大都采自《兰亭》一脉。尤其是气息的清远上,两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在结体上,《韭花帖》以其疏秀空灵代替了《兰亭》的端凝飘逸。在行距上,此帖更是独具一格,字与字间距处理上的大胆拓宽,使得他对于结字又流露出精创的安排,或密或疏、或正或欹、或拙或巧,或以文章留空,或以变幻取胜。疏朗虚白,相映成趣,不仅达到了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为新意境的诞生创造了契机。乍看《韭花帖》,仿佛觉得字里行间能容千军万马,但仔细一看,却并非如此,作者在黑白虚实处理上,独具匠心地通过字与字的呼应,行与行的映带,使得疏旷的布置藩篱完固,从而显示了一种白多黑少,以白醒黑,衬景开阔,气韵横溢的深远境界。宋代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都醉心于此帖,尤其是明代的董其昌,他在继承了《韭花帖》疏秀清朗之章法的同时,又夸张地融进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超然旷达"的董体书风。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他的《韭花帖》摆脱了庙堂碑石那种由于森严惊心而导致的人格异化,它清挺疏淡而更接近人生,传达给人们的是对人生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世界的珍惜,婉约深沉的艺术语言,把人们引进了亲切而略带伤感的真实情绪之中。正如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所赞道:"韭花一帖重球琳,千古华亭最赏音。"与《韭花帖》出自同一机杼的草书《神仙起居法》帖,它继承了张旭狂草的笔法,但轻松自如而无任何自我表现和浮躁不安的痕迹。书法与文字内容暗合,都讲究道家养身修心之道。而《夏热帖》与《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却跟上两帖相反,一变纵深的结体为疏朗,使人的视觉世界从奇险的峰峦转移到豁然开朗的浩瀚大海。杨凝式正是以这样风格多样、面目不同的艺术语言,塑造了他的双重人格,留给后人以深思。
  (四)篆隶篆以秦兴,隶以汉盛。
  《续书断》说:"自秦李斯以苍颉、史籀之迹,变而新之,特制小篆。
  备三方之用,合万物之变,包括古籀,孕育分隶,功已至矣。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唯真、草是攻,穷英撷华,浮功相尚,而不曾省其本根,由是篆学中废。"宋代朱长文这段话正道出了"篆学中废"这一历史客观现实。确实,自秦朝李斯之后,没有人继承其篆法加以发扬,只有到了唐代的李阳冰,才把篆书再次掀起高潮,使篆书延传至清代,以至现当代。李阳冰这一壮举确实伟大,不愧为一位大篆书家。《宣和书谱》赞曰:"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惟李阳冰独步。"
  隶书至唐代,已发展成为程式化极强的恹恹无生气的书体。但也有专事隶书的书家,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李隆基、梁升卿等人便是。其中韩、蔡、李、史合称为唐代隶书四大家。唐隶四家以韩、蔡之书见称,但蔡有邻、李潮之书流传下来的极少,后世难得一见,韩择木、史惟则二人尚有作品可寻。
  1。李阳冰及其书作李阳冰(公元722-789 年),字少温,唐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据传为李白族叔,但年龄小于李白。他是唐代以篆书闻名的一代书法大家。
  李阳冰毕生专攻篆书。初学李斯《峄山刻石》,后从《吴季札墓志》得到启发:"变化开阖,龙蛇盘踞,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自此面目一新,独创一家。所以小篆圆活姿媚,神采飞动,劲利豪爽,骨气丰匀。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中有"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美","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之句,对他推崇备至。唐吕总在《续书评》中云:"阳冰篆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宋陈■《负暄野录·篆法总论》云:"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擅其妙。尝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攲,故锋常在画中。"明赵■《石墨镌华》称赞李阳冰篆书"瘦细而伟劲,飞动苦神"。这些评论都指出李阳冰篆书中锋笔力运用特盛。这也就是李阳冰篆书的特点与优点。李阳冰对自己所创"玉箸篆"也非常自负,曾自言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从唐至元,他所得隆誉可谓无以复加。但是,清代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却批评李阳冰篆书说:"笔法出于《峰山》;仅以瘦劲取胜。若《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事实上李阳冰的篆书,是没有两周金文、石鼓文朴茂浑厚,也没有李斯小篆的圆融劲挺、结法险奇,更没有汉篆的方整刚劲。但作为小篆这种书体,到沉寂冷落了500 余年后的盛唐,却由李阳冰重新拈出,而且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他在当时的书坛上赢得了像稍晚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那样的赞誉,丝毫也不用诧怪。与李阳冰同时代及五代、宋、元的篆书书家都不能与他同日而语,他作为一座历史的高峰仍受到后代的景仰和膜拜。所以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李阳冰的书艺。他作为特定历史范畴中继往开来的杰出人物,其功绩谁也难以抹煞。《缙云城隍庙碑》、《怡亭铭序》、《李氏三坟记》、《谦卦爻辞》、《般若自题名》、《滑州新驿记》、《琴铭》、《听松》等书迹,就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