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旧唐书》卷167《李逢吉传》。
② 《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
① 《资治通鉴》卷243 穆宗长庆三年九月、四年四月。
② 《旧唐书》卷161《刘悟传》。
③ 《旧唐书》卷17 卷上《文宗纪上》。
④ 《资治通鉴》卷244 文宗太和三年八月、九月。
⑤ 《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
①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文宗大和三、四年,党争开始由李逢吉排斥裴度转向李宗闵、牛僧孺排斥李德裕了。李德裕为裴度所器重,欲荐为相。牛僧孺因李逢吉、李宗闵所援引,与李宗闵结党。由此,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之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裴度与李逢吉之争的继续。
(3)牛李党争牛僧孺虽然早就对李德裕有成见,但牛、李两人第一次正面冲突,并影响其后两人的进退,是大和五年九月关于如何处置吐蕃维州降将的争执。其时,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率其部投奔成都。任西川节度使不到1 年的李德裕派兵据其城,具奏其状。"下尚书省议,众状请如德裕之策。"独牛孺僧以为"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文宗"遂诏西川不纳维州降将"②。李德裕即以其城及悉怛谋等尽归吐蕃,吐蕃诛之于边境,极其惨酷。史言:自此二人"大不平,遂成宿憾。"③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在不少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严重分歧。
在对待藩镇问题上。幽州兵乱,副兵马使杨志诚逐节度使李载义,自为留后。牛僧孺以为"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就连比较偏袒牛党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批评说:"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下之道哉!"①六年年底,文宗了解到处理维州降将产生了"以快戎心,绝归降之义"
的后果,便出牛僧孺为淮南节度使。又因李德裕在蜀"以政绩闻",召为兵部尚书。七年二月,李德裕以兵部尚书拜相。接着,文宗与李德裕、李宗闵专门就"朝廷有朋党乎",展开过几次讨论,《新唐书·李宗闵传》有较详记述。李德裕以为"今中朝半为党人","陛下能用中立无私者,党与破矣。"文宗说:"众以杨虞卿、张元夫、萧濣为党魁。"李德裕请出为刺史,"帝然之"。李宗闵为杨虞卿辨护,说"德裕居外久,其知党人不如臣之详。"但又不得不承认"虞卿日见宾客于第,世号行中书,故臣未尝与美官。"李德裕进一步质问:"给事中非美官云何?"李宗闵无言以对。六月,李宗闵罢相,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大和八年九月,"王守澄、李仲言(即李训)、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十月,李宗闵入朝为相,出李德裕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德裕请留京师,改为兵部尚书。李宗闵借口"制命已行,不宜自便",遂以李德裕为镇海节度使,木兼平章事。为此,文宗大为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②九年,李训、郑注用事,贬李德裕后,又相继贬路隋、李宗闵及李宗闵党杨虞卿、李汉、萧澣等。九月,文宗下诏"再申朝典",欲"扫清朋附之徒,匡饬贞廉之俗","应与宗闵、德裕或新或故及门生旧吏等,除今日已前放黜之外,一切不问。"③开成五年(公元840 年),武宗即位,召李德裕入朝。九月,以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即陈"理政之要":其一,"辨邪正"。"正② 《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
③ 李珏:《故丞相牛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720。
① 《资治通鉴》卷244 文宗太和五年正月、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5 文宗太和八年十月、十一月。
③ 《旧唐书》卷17 下《文宗纪下》。
人一心事君,无待于助。邪人必更为党,以相蔽欺。"其二,"君臣无猜"。"一委辅相,故贤者得尽心。""政去宰相,则不治矣。"其三,"政在中书"。"辅相率三考(三年)辄去","使政在中书,诚治本也。"①整个会昌年间,李德裕对待牛僧孺、李宗闵,基本上是以其在边事、藩镇问题中的失职、"相与交结"而加贬黜的,不见德裕"构陷"二人的任何记载。
宣宗一即位,因"素恶李德裕之专",便出其为荆南节度使,仍兼同平章事。随后,以白敏中为相,解李德裕平章事,为东都留守。史称:"初,李德裕执政,引白敏中为翰林学士。及武宗崩,德裕失势,敏中乘上下之怒,竭力排之,使其党李咸讼德裕罪,德裕由是自东都留守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②时在大中元年(公元847 年)二月。六月,进牛僧孺为太子少师,擢令狐綯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十二月,再贬李德裕为潮州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二年初,白敏中等兴覆勘"吴湘狱"案,"使(魏铏)诬引德裕,虽痛楚掠,终不从,竟贬死岭外。"③结果,李德裕再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不久,牛僧孺卒于洛阳。第二年年底,李德裕卒于崖州。
3。节镇生变宪宗之后,藩镇再起。穆宗至宣宗,朝廷对藩镇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了。只是武宗时平定泽潞,略使朝廷"纪律再张,声名复振。"
(1)方镇再起穆宗即位之初,承宪宗余威,调动了河北节镇镇帅。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卒,以魏博田弘正代,又以王承宗弟承元为义成节度使。刘悟自义成徙为昭义节度使,李愬为魏博节度使。
长庆元年正月,卢龙节度使刘总弃官为僧,朝廷以张弘靖代之。七月,卢龙军乱,囚张弘靖,推朱克融为留后。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杀节度使田弘正,自为留后,朝廷起复田弘正子布为魏博节度使。八月,诏魏博、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各出兵临成德境,若王庭凑执迷不悟,宜即进讨。王庭凑围深州。十二月,深州诸道行营节度使杜叔良讨王庭凑,兵败脱身还营。执政以"兵久无功,府藏空竭",请赦朱克融,专讨王庭凑,遂以朱克融为平卢节度使。二年正月,魏博牙将史宪诚杀田布,自为留后,朝廷即以其为魏博节度使。"宪诚虽喜得旄钺,外奉朝廷,然内实与幽、镇连结。"王庭凑围深州,官军三面救援,皆因乏粮不能进。二月,深州告急,朝廷不得已,遂以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军中将士官爵皆复其旧。"由是再失河朔,迄于唐亡,不能复取。"①三镇自立节帅,被称之"河朔旧事"、"河北故事",为抗命者所仿效。
昭义节度使刘悟,亦效"河北三镇",招聚不逞之徒,浸骄不逊。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 年)八月,刘悟暴卒,子从谏谋以刘悟遗表求知留后。朝廷议者多以昭义为内镇,与河朔异,不可许为留后。左仆射李绛上疏,以
①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② 《资治通鉴》卷248 宣宗大中元年二月。
③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① 《资治通鉴》卷242 穆宗长庆二年正月、二月。
为"兵机尚速","伏望速赐裁断","决无即授从谏之理"。但李逢吉、王守澄"计议已定,竟不用绛等谋。"②十二月,以刘从谏为昭义留后。二年四月,刘从谏为昭义节度使。
敬宗宝历二年,还有两起节镇生变之事。一是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卒,其子、副大使同捷擅领留后,重赂邻道,以求承继。二是幽州军乱,杀朱克融及其子,都知兵马使李载义权知留后。
文宗大和元年五月,以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调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
"朝廷犹虑河南、北节度使构扇同捷使拒命,乃加魏博史宪诚同平章事。丁丑,加卢龙李载义、平卢康志睦、成德王庭凑检校官。"①但李同捷仍不受诏,并遣其子弟以女妓、珍玩重赂河北诸镇。王庭凑为李同捷求节钺不成,乃助之为乱。朝廷命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与康志睦、史宪诚、李载义等各帅本军征讨。三年四月,李同捷被斩,传首京师,沧景(横海)一镇平定。
七年正月,加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同平章事。"从谏以忠义自任,入朝,欲请他镇。既至,见朝廷事柄不一,又士大夫多请托,心轻朝廷,故归而益骄。"七月,刚刚拜相不久的李德裕"请徙刘从谏于宣武,因拔出上党,不使与山东连结,上(文宗)以为未可。"②同年,杜牧以河朔割据,朝廷姑息,连连著文论攻守之策,以为"上策莫如自治,中策莫如取魏,最下策为浪战,不计地势,不审攻守";"大历、贞元守邦之术,永戒之哉!"③至武宗即位,河北三镇情况是:魏博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何重顺;成德治所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元逵;幽州(今北京西南),节度使张仲武。其时,昭义治所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领泽州(今山西晋城)及邢、洛等州,故又称"泽潞"。
(2)平定泽潞"甘露之变"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多次上表言仇士良罪恶,请"清君侧"。仇士良亦以刘从谏"窥伺朝廷",谮于文、武二宗。"由是与朝廷相猜恨,遂招纳亡命,缮完兵械,邻境皆潜为之备。"会昌三年四月,刘从谏疾病,对妻裴氏说:"吾以忠直事朝廷,而朝廷不明我志,诸道皆不我与。我死,他人主此军,则吾家无炊火矣!"①于是,与幕僚"谋效河北诸镇",以弟之子稹为牙内都知兵马使。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