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从谏卒,刘稹秘不发丧,逼监军崔士康奏称刘从谏疾病,请命其侄刘稹为留后,武宗君臣展开一番辩论。
宰相与谏官多以"回鹘余烬未灭,边境犹须警备,复讨泽潞,国力不支,请以刘稹权知留后。"
宰相李德裕独持异议,认为:"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敬宗不恤国务,宰相又无远略,刘悟之死,因循以授从谏。""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
② 《资治通鉴》卷243 敬宗宝历元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3 文宗太和元年五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4 文宗太和七年正月、七月。
③ 参见《樊川文集》卷5《罪言》《战论》《守论》。
① 《资治通鉴》卷247 武宗会昌三年四月。
武宗问道:"卿以何术制之?果可克否?"
李德裕回答:"(刘)稹所恃者河朔三镇。但得镇(成德)、魏(魏博)不与之同,则稹无能为也。""山东三州隶昭义者,委两镇攻之。"②武宗即命李德裕草诏赐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新赐何重顺之名),遣御史中丞李回宣慰河北三镇,王元逵、何弘敬得诏,"悚息听命"。五月,以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东、河阳、武宁等镇兵合力攻讨,刘稹求降皆不接受。鉴于以往用兵,诸道出境皆仰仗度支供给军饷,取一县一栅据以为功,迁延时日,李德裕请赐诸军诏,令王元逵取刑州、何弘敬取洺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必攻取县邑。
会昌四年八月,成德、魏博奏邢、洺、磁3 州降。潞州闻讯,大为恐慌,刘稹被杀,传首京师,新命卢钧为昭义节度使,将泽州划隶河阳节度使,泽潞平定。
正当官军进讨泽潞之际,太原横水戍兵入城作乱,推都将杨弁为留后,与刘稹约为兄弟。武宗以刘稹未平,又起一乱,遣中使往太原宣慰。中使受杨弁赂,欲保之。李德裕以为杨弁"决不可恕",请令起榆社军,并命王元逵兵自土门入,会于太原。河东监军吕义忠即召本道兵,诛杨弁。
用兵泽潞,李德裕大改德宗以来之弊。历年将帅出征屡败,其弊有三:一为诏下军前,宰相多不预闻;二为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三为每军各有宦者为监使,尽选军中骁勇数百为牙队,军势稍却,辄先自走,阵从而溃。李德裕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议定: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监使取十人自卫。同时,号令只自中书省出,且简要,将帅得以施其谋略。因此,所向皆有战功。
自兴兵以来,河北三镇每遣使至京师,李德裕常常面谕之:"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藉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并让其"归语"各镇:"与其使大将邀宣慰敕使以求官爵,何如自奋忠义,立功立事,结知明主,使恩出朝廷,不亦荣乎!"同时,对比了李载义"为国家尽忠平沧景"与杨志诚"遣大将通敕使马求官"的"福"与"祸"。鉴于李德裕经常"如此明告之","由是三镇不敢有异志。"①终宣宗之世,再无大的战事。
② 《资治通鉴》卷247 武宗会昌三年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8 武宗会昌四年八月。
(六)边疆伸缩自玄宗天宝年间起,唐朝与周边各政权的关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1。海东盛国玄宗开元末,渤海王大武艺卒后,由其子钦茂继立。至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渤海始为国,钦茂为国王。其后半个世纪,与唐朝虽然遣使、朝贡不断,但国君变换频繁。
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 年),大仁秀立为渤海国王。下年,改年建兴。"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②五京是,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中京显德府(今吉林敦化)、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兴)、西京鸭渌府(今朝鲜慈城一带)。其困境,北至怀远府(今黑龙江同江),东达于海,为安边府(今俄罗斯奥耳加),南尽泥河(今朝鲜龙兴江),西抵扶余。鉴于大祚荣、大武艺时代"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其国中设官大抵如中华之制,其文化多受中原影响。因此,宣宗时诗人温庭筠曾有《送渤海王子归国》的佳句流传:"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③迄至懿宗之世,遣使、朝贡不绝。
顺便提一下朝鲜半岛、日本与唐朝的关系。
朝鲜半岛仍然是新罗政权,与唐朝一直保持着遣使、朝贡的关系,没有发生大的武装冲突。
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不绝于史册。据统计,自肃宗至昭宗的一个多世纪中,日本遣唐使的派遣共有8 次。其中,迎入唐使1 次、送唐客使2 次。遣唐使的派遣不如前期,一是唐朝"渐渐衰颓",二是"凡可汲取的唐朝文化已大致汲取,日本文化即将萌芽"①。
2。唐蕃战和玄宗开元末,吐蕃入犯渐渐由虏掠人畜财物转而为攻占疆土,唐政权专以陇右、剑南两节度使防御吐蕃。双方连年争战,互有胜负。
安史之乱起,陇右、剑南两节度之精兵内调,边防空虚,"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②。广德元年(公元763 年),吐蕃入大震关,长驱直入,直逼京师。代宗出逃陕州,吐蕃入长安,拥立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③郭子仪设疑兵,吓退吐蕃,代宗还京。但从此,唐失河西、陇右,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为吐蕃出没之境,京畿时时受到威胁。同年年底,吐蕃又攻占剑南道松、维、保等州(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代宗在位的② 《新唐书》卷219《渤海传》。
③ 《全唐诗》卷583。
① 〔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75 页。② 《旧唐书》卷196 上《吐蕃传》。
③ 《资治通鉴》卷223 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十七、八年间,唐、蕃和、战交错。凤翔、泾州(今陕西泾川北)、邠州、渭北等地均设节度使,驻重兵以备吐蕃。
"德宗即位,先内靖方镇,顾岁与虏确"。建中元年(公元780 年),两次遣韦伦出使吐蕃,"欲以德绥怀之"①。四年,唐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于清水(今甘肃清水)会盟,承认吐蕃所占州县为其属地,重新划定疆界。贞元二年(公元786 年),吐蕃败盟,尚结赞大举进攻长安以西数镇,又陷盐州(今陕西定边)、夏州(今陕西横山西北)。尚结赞以为,"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若"去三人,则唐可图也"。于是,使用诡计"离间李晟,因马燧以求和,欲执浑瑊以卖(马)燧,使并获罪,因纵兵直犯长安"②。德宗几乎中计,然最终未让尚结赞得逞。三年,以李泌为相,李晟、马燧、柳浑等仍然共执国政,李泌提出"结回纥、大食、云南(南诏)与共图吐蕃"的策略。从此,唐与吐蕃的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贞元四年,唐许婚回纥,回纥遂与吐蕃绝交,愿为唐击吐蕃。西川节度使韦皋结好南诏,使"云南与吐蕃大相猜阻,归唐之志益坚。吐蕃失云南之助,兵势始弱矣。"③六年,吐蕃趁回鹘内乱,攻占唐之北庭,安西由是路绝,不知存亡,仅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犹为唐守。其后,吐蕃之势渐衰,内乱不已,正如贞元九年南诏王致韦皋帛书所说:"天祸蕃廷,降衅萧墙,太子弟兄流窜,近臣横污,皆尚结赞阴计,以行屠害,平日功臣,无一二在。"④德宗后期、宪宗年间,吐蕃虽然不时至边境骚扰、虏掠,但多被击退。
尤其是韦皋在蜀21 年,"服南诏,摧吐蕃",使唐之西、南边疆大体无事。而大食王诃伦却"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①陇右一带,往往是唐、蕃相互拉锯。元和末,吐蕃"日夜惧王师复河、湟,不安寝食",遣使求和、朝贡不断。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 年),唐蕃会盟。盟文规定:"中夏见管,维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为主。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结援。"②唐以大理卿刘元鼎为西蕃会盟使,赴吐蕃就盟。二年,结盟。三年,竖立盟碑,迄今仍完好地保存于拉萨大昭寺前。
武宗以后,吐蕃内乱,彼此攻杀。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 年)二月,吐蕃所控秦、原、安乐3 州及石门等7 关归唐,唐以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诸镇接应。随后,沙州(今甘肃敦煌西)民众首领张义潮率众举义,唐人响应,吐蕃守将逃走,以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五年冬,张义潮发兵略定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0 州,遣其兄义泽奉沙、瓜等11 州地图入朝,"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③。唐朝于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十一年冬,吐蕃酋长尚延心率河、渭2 州降唐。终唐之世,陇右东道大抵为张义潮及其继承人所控制,吐蕃也一分为四而衰落下去。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