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沈宋二人皆武后时宫廷诗人的代表人物。他们并非不聪敏多慧,可惜人品不好,甘心为宫廷权贵效犬马之劳,甚至投靠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所作所为,为时人不耻。宋之问竟然堕落到为张易之捧溺壶的地步,连忠厚长者范文澜先生,言及至此,都气愤难平。沈宋一生,大半时间在宫廷上下蝇营狗苟,只因一时富贵,不要人生气节,一旦靠山倒了,只好树倒猢狲散。二人的流放,其实都与张易之兄弟有关。从这一点讲,沈宋堪称无耻文人。宫廷诗人,原本难有大成就,加之人品不好,成就还须再打折扣。虽然沈宋体风行一时,被时人推崇为当代诗宗。但是香风难持久,春雨早归来,结果并不美妙。沈宋二人及其沈宋体,往好里说,是"二流中的人物,人物中的二流",比起当时也在作官的张说等人,大为不如。
  但沈宋对律诗的成形定形和发展,确有功劳。二人智商不低,作诗又多,勤学苦练加上脑瓜聪明,必然有一些佳诗佳作。总体观察,宋之问的五言律诗好些,沈佺期的七言律诗强些。二人水平相当,诗风相类,人格相近。但也有些小诗,颇有些人情味的。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得很好。出门久了,信息不通。忽一日,兴冲冲还乡而来。不想越走近故乡,内心反而害怕起来,以至遇到乡里来人都不敢随便交谈了--真怕家中亲友有什么事哟。
  这诗的立意很妙,为崔颢、王维等人的思乡诗开了一条先路。诗的立意妙说明诗人此时的情意是真挚的。因为真情发自内心,才有这番妙想。
  宋之问长于五言,流放时,过大庾岭,留下一篇五律,写得十分恳切。
  看来一出宫门,好处自见--那怕流放也罢。不过人已定势,要改也难。诗虽云好,落句依然骨头太软。诗曰:"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
  沈佺期善七言,他有一首《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写得也好:"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与沈佺期、宋之问同时的诗人,还有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等人。杜、崔、李、苏当时也颇有诗名,而且对于律、绝诗体的确立,也多有贡献。这四人被时人合称"文章四友",但比较而言,还是杜审言的诗更出色些。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约公元646-约708 年),字必简,原籍襄阳,自祖父起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附近),比王勃年长4 岁,但他活得久,享年62 岁,这在当时,也算长寿了。他是咸亨元年进士,作过丞、尉级小官。武则天当政,他授著作郎,以后又升迁膳部员外郎。因为与张易之兄弟有牵连,曾被流放峰州。但很快即被召还,作国子监主簿,并和宋之问一起入选修文馆学士。但他人品比沈、宋好得多。青年时与崔融、李峤等人为友。本性好诗,又以文章自负。他的五言律诗已臻成熟境界。七言律诗少些,也有意味。难得的是他有一位好孙儿杜甫。杜甫确也受到他诗风的影响。加之杜甫最以儒生自命,对自己祖父尤多推崇之词。杜审言有一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得也确实不错:"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写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后有人,深得唐律之三味。《全唐诗》将此诗分别列于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内容不过二字之别。韦应物自是唐诗高手,这诗能混淆其间,可知端的是好。
  但以总体水平而言,杜审言的诗不出宫廷诗风之右。
  唐诗至沈宋体,绝、律的体式已经完成。更重要的是宫廷派诗人主导诗坛的时代也随之而结束。自此之后,虽然还颇有几位作大官的诗人在,但诗风已入民间,视野随之开阔,沈宋体也随之被一风吹散。但它确立的绝、律诗体却被继承下来,并经其后诸位名家和几代人的努力,创造许多绝、律精品出来。唐诗若无绝、律,至少减色一半;唐诗能有绝、律,沈宋二人功不可没。
  (四)站在文学历史阶梯上的陈子昂陈子昂是初唐文坛上的一位斗士。
  陈子昂,(公元661-702 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地方富贵人家。18 岁之前,不曾好好读书。大凡富家子弟的毛病,均沾染上不少。史书说他"任侠尚气弋博",想来全有事实依据。18 岁后入乡校。乡校即乡间学校,也是地方有身份的人们的议事场所。于是受到感悟--足见教育虽于天才,也是十分必要。从此于梓州东南金华山一所道观读书。"痛自修饬,精穷坟典,耽爱黄老、易象。"①光宅元年上书朝廷,武则天皇后因此召见了他,对他的才能很是赏识,拜为麟台正字,即在秘书省做典籍管理工作,以后累迁至右拾遗。
  陈之昂生性耿直,敢说敢言,不但对当时的文风诗风痛加鞭挞,对于当时的弊政也时有指责。因此得罪武三思等朝中权贵,终被解职还乡。县令段简受武三思指使,竟以诬告,将子昂收监。陈家花去大量资财,始终不见起色。子昂好易经,自己占卦卜筮,以为不祥,惊叹说:"天命不祐,我走到末路了。"竟死狱中,年仅42 岁。
  陈子昂是一位斗士,不但与权贵弊政斗争,终不妥协,而且在转变初唐文风诗风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斗士形象尤其鲜明。他反对六朝文风,推崇建安风骨,曾作《修竹篇序》,为改变旧习,大声呼号。他写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凛然正气,势不可犯。
  陈子昂主张改变文风,随处而言,经久不懈。正如他对当时弊政反感,反复上书不计后果一样。他在上薛令文章启上说:"然则文章薄伎,固弃于高贤,刀笔小能,不容于先达,岂非大人君子以为通德之薄哉!某实鄙能,未窥作者,斐然狂简,虽有劳人之歌,怅尔咏怀,曾无阮籍之思,徒恨迹荒淫丽,名陷俳优,长为童子之群,无望壮夫之列。"①陈子昂的主张,其实由来久矣。只不过没有形成潮流,时断时续,让后人不好遵循。早在隋代,隋文帝就特别厌恶浮华文风,为制止此风,不惜使用刑罚。隋唐之交又有王通等人,陈说六朝文风之弊。唐之后,更有李百药、魏征诸公,先后呼应,各自陈辞,都认定六朝文风有害无益。可惜当时社会正处在剧变与恢复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不在这里,虽义正辞严,认真对待者总嫌不多。唐之初,文风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史学方面。唐初官方开始修史,如《北齐书》、《隋书》、《陈书》、《梁书》、《周书》、《南史》、《北史》等史籍的主要编篡者李百药、魏征、姚思廉、李延寿、令狐德棻等,对于六朝文章旧习,莫不鸣鼓攻之。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当推魏征。
  魏征系大唐功臣。但他首先辅佐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后来归于世民,君臣十分相得。魏征敢谏,太宗能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魏征的文章很好,力主实用,反对浮华。他的诗也很有特点。现代中国大陆学者选编唐诗、唐文,十有八九自魏征开始。足见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虽千载之
  ① 《唐才子传》第33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① 《全唐文》卷214。
  后,犹有公论。他的文章朴质严谨,言之有物。他的《谏太宗十思疏》,告诫李世民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文字明白实用,字字肯切,不作夸张,不用雕饰。但事实深沉,不由开明的当权者不洗耳恭听。此类文风,虽未明言建安风骨,却与陈子昂的主张相同。他的诗风类似文风。但毕竟久在皇帝身边,应酬之作不少,难免染上几分平庸。但他的《述怀》诗,直抒胸臆,颇能看出魏征个性。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思。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前人已矣。而且他们各位的主张,大抵收效不大。唯陈子昂站在历史升华的紧要关头,于是一声呐喊,生出许多精彩。他的诗颇能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尤其《感遇》诗38 首,堪称代表。这些诗的内容丰富,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或关心边疆战事,或取喻言理,不平而鸣。其中有一篇专为幽燕游侠子弟所作,记述他一生经历,表彰他军役边州,感叹他有功无赏,足称慷慨悲声。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