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柳宗元是韩愈古文运动的有力支持者、宣传者。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了他对文学的主张和他经常使用的教科书。他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浩,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他认为一方面要在儒家典籍里求圣人之道,同时要参读于史诗赋以求其文辞。这也就是柳宗元教学生学习古文所读的教材。
  由此可见,中唐古文运动的勃兴,除了其根本原因应归于文学发展本身的规律以外,韩、柳等人采用这些教学内容,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文选》作为教材的影响。《文选》是我国文学史上编选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编撰,又称《昭明文选》。人们能从中读到六朝以前各家的优秀作品,因此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重视。曹宪始以《文选》授诸生,魏模、公孙罗、李善相继传授,于是其学大兴。李善为《文选注》,居汴郢间讲授,诸生自远而至,传其业。从此,对《文选》的注释与研究,便发展成一项专门学问--文选学。唐文上家家有《文选》,像李德裕自称家不蓄《文选》,那是绝少的例外。唐代流行这样的话:"《文选》烂,秀才半",可见《文选》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它对唐代科举,尤其是对进士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李善在《上文选注》中说:"后进英髦,咸资準的。"杜甫也说:"少精《文选》理"。日本学者梁川星岩在《论诗示王香》中说:"一部杜诗君试阅,尽从《文选》理中来。"这反映了日本学者对唐代诗学与汉魏六朝文学相互关系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5)唐代教材在国外的传播唐代学术对日本影响深远。在教育制度方面,日本元明皇帝时,仿唐制设大学寮,并在大学寮中讲授儒学经典。吉备真备自长安回国后即亲自传授,令学生四百人习《五经》、《三史》、明法、算术、音韵、籀篆等六道。与真备约略同时的膳大丘,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 年)入唐留学,专攻儒术,"问先圣之遗风,览胶庠之余烈"。他在长安国子监学经史,归国后成为大学助教和博士,继续传播儒学,并建议从唐制尊孔子为文宣王,是为日本尊孔之始。伊豫部家守在光仁朝隋遣唐使来长安,习经学和《切韵》、《说文》、《字林》,返日本后在大学讲授《左传》、《公羊》、《榖梁》三传。《公羊》、《榖梁》之学由此传入日本。
  除经学外,中国的文学也传入日本。《文选》作为教材,在日本传播很广,它帮助日本知识分子学习汉文学知识,培养文学意识,并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本,使得文士们多在骈俪对偶方面下功夫。白居易的诗文在日本也负盛名。著名儒官林春斋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文选》行于本朝久矣。嵯峨帝御宇,《白氏文集》全部始传来本朝,诗人无不效《文选》、《白氏》者。"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说:"教之之法有《周易》、《尚书》、《周礼》、《仪礼》、《毛诗》、《春秋左氏传》等。《孝经》、《论语》则令学者兼习。此外有算学,有书学,有律学,有音学,有天文阴阳历医等学。"奈良朝于大学寮外,专设典药寮,设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传授诸生。医科习《本草》、《甲乙脉经》;针科习《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赤神鸟针》等。所订制度基本上与唐朝相同。
  在蒙学教材方面,唐李瀚的《蒙求》、胡鲁的《咏史诗》都盛行于日本。这两种书与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合刻,作为儿童课本。
  唐代,中国经史学在新罗传布尤广。公元788 年,新罗设读书出身科,考试书籍有《左传》、《礼记》、《文选》、《孝经》。博通《五经》、《三史》和诸子百家者破格擢用。新罗设国学,以经史及《文选》教授,不断出现擅长汉文的名家。新罗士人还爱读白居易的诗和张。。的文章。蒙学教材《太公尚书》由中国《太家教》翻译而成,用到1684 年,才由新课本代替。
  中国的数学成就也在唐代传入新罗。新罗国学设算学科,教授《缀经》、《三开》、《九章》、《六章》。《三开》、《文章》等中国数学书并由新罗传入日本。新罗神文王时,置医学博士,以《本草经》、《甲乙经》、《素问》、《针经》、《脉经》、《旺堂经》、《难经》传授学生,制度全仿唐朝。
  唐代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传到国外,说明当时的中国文化在亚洲诸国中是比较高的,也说明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备,因而在学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出就为外国所取法了。
  (6)唐代教材建设和改革的特点教材选择的整体性。随着时间的推演,近千年来,儒经注释繁杂,众说纷纭。颜师古、孔颖达的取舍标准有二:一是综汇百家之言,以流传较广,时间范围较大,较切合经义的注释家言为基本,揉以观点相近的注释,认真辨析义理,统而线一,如《五经正义》。二是在《五经正义》之外,取距唐较近的南北朝,隋朝的注释家言为辅助性教材,既统一了教育思想,又涵顾了学术上的兼容,为儒家思想的整体化创造了条件。
  唐代儿童教材的选择和编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有其年龄段的特点。儿童教材大都文字浅显,流畅通顺,采用简短、整齐的韵语,或使用对偶、排比句,读之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忆和理解,而且,寓忠孝节悌等伦理道德于故事之中,适合于儿童生理及心理特点,既能使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又照顾到通俗性和趣味性,故而为社会广泛采用。
  总括上述,唐代经过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官学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等级制的强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入学资格都有严格规定,这种规定不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而是按照身份和地位。在唐代的学校中,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子监是公侯学校,太学是卿大夫学校,四门学、律、书、算学及地方州县为下级官员子弟学校。汉代以来,历朝统治者都重儒学而轻方技,医学、兽医及天文、历法、占卜等学的学生来源只能是庶民子弟。弘文、崇文学生门荫条件优越,仕进多途;国子监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希望亦很大;职业教育诸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则大都从事所学专业方面工作,仕进缓慢。作为一种制度,什么品级的官员子弟入什么等级的学校,有着严格的界限规定,这是保证其贵族化教育的有效手段。唐代世家大族的特权地位虽然早已丧失,在社会集团和经济群体的意义上已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但作为一种涵濡甚深的社会观念,贵家士族仍是唐朝前期社会风气之所尚。因此,唐代教育的等级性,也表现着当时的社会意识。
  第二,儒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不仅种类多,学额多,而且上下贯通,体系完整。教师、学生的待遇和学校设备也比较优厚和完善。第三,教育体制的系统化。其一是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唐代教育管理制度是贯彻统治阶级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坚实手段。其中,黜罚制度保证教育过程正常进行;招生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地位。《孝经》、《论语》等是每个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以儒经学习为主导的教育方针,浸渍着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算学、律学、书学、医学、以及天文、历法、兽医等的学习,则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二是建立了上下梯进,主辅分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完善的学校体系。唐以前的国家教育机制,虽从汉代起就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但二者均为独立教育单位,没有层次间的递阶和主从性关联。唐代国家教育机制亦可分中央和地方两大教育层次,但二者有着息息相通的关联。里学和乡学是国家教育的基础发蒙;县学和州学是中级教育层次;中央学校则属高等教育。初级学校的毕业生升入州县学校,中级学校的业成者或参加科举考试,或入国子监学深造,以完成教育的全过程。因此,一般来说,低级官员子孙,中、小地主及部分农民了弟均沿着乡学--州(县)学--国子监阶梯接受教育。儒学教育是唐代教育机制的主要内容,其它教育系统则是辅从教育。儒学教育有着从中央到地方的连贯性。国子监、贵族学校是中央教育的核心,州县经学既是地方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央儒学教育的下接续。律、书、算学、太医署、崇玄学及地方医学则是辅从的外沿教育。这种连贯型的主辅教育体系是唐代国家教育机制的特点之一,反映了以儒学为主导的思想精神与社会生活所需的结合。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