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特别是在中唐之前,由于经济繁荣,武力鼎盛,唐前期的几位开明皇帝积极经营边疆,开拓领土,在边疆地区建立了很多都护府和都督府,对边疆各族有效地行使管辖权,使唐朝具有空前辽阔的疆土,成为当时世界上头号封建帝国。
  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突厥族,隋朝时分为东西两支。隋末唐初,东突厥屡犯中原。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唐太宗派兵十余万攻取东突厥,第二年,唐兵灭掉东突厥,统一漠南,十多万突厥人降唐,被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一带,设立顺州、祐州、化州、长州四个都督府来管理。并将漠南分作六州,设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管理。
  漠南的东突厥被灭掉后,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 年)遣兵出击漠北的薛延陀部落,大获全胜。翌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继之又设立燕然都护府,总管六府七州。
  在唐兵北取薛延陀时,生活在漠北的回纥部落也出兵支持唐朝的行动。
  薛延陀亡后,回纥即请求归附唐朝,接受管辖。
  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通道,贞观九年(公元635 年),唐太宗派兵西征吐谷浑,吐谷浑举国降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 年),唐兵西取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设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八年(公元644 年)和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 年),唐师分别灭掉焉耆(今新疆焉耆县西南)和龟兹(今新疆库车),西域诸国,悉数归唐。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管辖天山以南地区,下设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大名镇,史称安西四镇。唐高宗时,唐兵灭亡西突厥,设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武周时期,唐又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地区。至此,西北疆土皆入唐朝版图。
  对东北疆域,唐太宗、唐高宗曾三次出兵高丽,终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掉高丽,收复辽东地区,并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对东北其他民族如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族居住地区,也设置府州,进行管理。至唐玄宗时,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属唐朝的辖区之内。
  在青藏高原上建立起来的吐蕃王朝,在唐太宗执政时已事实上成为唐的藩属。另外,居住在云南洱海的白蛮,时有六大部落,因部落酋长号称诏,故有六诏之称。蒙舍诏地处最南端,也称南诏。唐太宗时南诏开始强盛起来。至唐玄宗执政,唐助南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南诏虽是政治上独立的王国,但受唐册封,附唐数十年,受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颇深。总之,唐朝统治者一方面沿袭隋制,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拓展疆域,加强与边疆各族之间的政治联系,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二)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隋朝从建立到灭亡,统共只有38 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但隋朝的社会却有过一度的繁荣。这主要得利于隋初实行的均田制和轻徭薄赋政策,同时也是全国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结果。
  就隋朝的人口数量而言,隋建立时政府控制的户数只有360 万户,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灭陈,得户50 万。到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户增为890 万,人口增至4600 余万。政府掌握的人口数量猛增,这一方面说明了隋朝详查户籍收效甚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自然增殖较快这一事实。随着人口的增加,垦田面积也相应地有所扩大。
  隋朝府库充实,政府拥有大量的布帛和粮食。如开皇九年,隋文帝赏赐平陈功臣,从长安的朱雀门(皇城南门)直到南郊,陈列布帛共300 多万段。开皇十二年(公元592 年),曾发生过府库布帛太多而堆至走廊上的事情。隋朝的粮仓更是历史上著称的。史载,当时政府向各地征收的粮食和布帛,集中在潼关和蒲坂,再运至京师长安。因不能一次运抵,又在卫州(河南浚县)、洛州(洛阳)、陕州(河南陕县)、华州(陕西华阴)设仓辗转运输。其中长安的太仓,洛阳的含嘉仓、洛口仓(在河南巩县),华州的永丰仓,陕州的太原仓,规模都很大,"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①有的地方还筑有仓城,如洛口仓城周围20 里,内穿三千窖,每窖可贮米八千石。隋代府库充盈的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开凿大运河最为代表。整个工程分为三段: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开通济渠,自洛阳到山阳(今江苏淮安),继而自山阳引淮水,经江都(今江苏扬州)至杨子(今江苏仪征)入长江;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修永济渠,把洛阳和涿郡(今北京城西南)连接起来;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挖江南河,使船只由京口(今江苏镇江)可以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连涿郡,南达余杭,全长四千里,贯穿南北,既便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强了南北方的政治联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大创举。
  隋末农民大起义再次打击了士族地主的势力,不少部曲和奴隶变成了自耕农或佃农。唐代生产关系的这些变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唐前期一百几十年间,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公元713~756 年)年间,呈现出"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②的局面。大诗人杜甫描述开元盛世的殷富之状时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首先表现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其一,农业工具的改进。如耕犁,由直辕改为曲辕,不仅省力、灵活,而且可深耕和浅耕。用犁耕后,随即用耙、砺■、碌碡等打碎土块,平整田地,提高了耕作效率。灌溉工具如辘轳、桔槔、翻车等也被普遍使用,并且在北方和南方分别发明了水车和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其二,水利事业发展较快。史载中唐
  ① 《通典》卷七,《食货》。
  ② 《元次山集》卷七《问进士第三》。
  之前的水利工程有160 多项,遍布全国。北方多是开渠引水,南方则用排水和蓄水等工程,东南地区多建堤堰陂塘。这些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河中府龙门县(今山西绛县)开凿的渠,因"溉田良沃,亩收十石",被称为"十石垆渠"。①其三,人口大为增加。贞观初户口不足300 万户,到天宝十三年(公元754 年),唐政府掌握的户口已增至906 万余户,5280 万口,比唐初增加了数倍。除政府厉行括户外,人口的自然增殖也是户口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唐代的手工业仍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官府手工业机构庞大,分工很细,产品专供宫中享用。中央设有少府、将作、军器三监,作为管理官府手工业的机构。作坊中的劳动者地位低下,有官奴婢、刑徒、官户、杂户、短番匠和雇匠,政府对他们有严格的编制,"凡工匠以州县为团,五人为火,五火置长一人。"②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基本上代表了唐代手工业的最高成就。据记载,唐中宗女安乐公主有毛裙,合百鸟毛,正看一色,侧看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陶器有著名的唐三彩,是用黄、绿、青三色釉涂于陶器上烧制而成,非常精美。瓷器有南方越州(今浙江绍兴)的青瓷,号称类玉类冰,北方邢州(今河北邢台)的白瓷,号称类银类雪。冶铸业如武则天时以铜、铁铸天枢,高105 尺,径12 尺,周围170 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天枢上设腾云承露盘,经3 丈,四龙直立捧火球,高一丈,宏大而精美。另外,唐代的私营手工业也很发达,城市中私人开办的手工业作坊林立,有造纸的纸坊,铸铜器的铜坊,染布的染坊等。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极其繁盛的商业大都市。长安有东市和西市,洛阳有南市和北市。市有市会,管理市场上的交易,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始贸易,日落前击钲三百下,贸易停止。市内的店铺叫"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售中在一个区域内,叫"行",有"行头"负责对官府纳税等事务。大都市里设有"邸",是客商居住和存放货物的地方。
  由于商品流通极盛,铸钱业便成为官府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唐玄宗时,全国铸钱炉达99 座,每年铸钱32 万余贯。唐后期钱币供不应求,各道州府禁止现钱出境。各地到长安的商人,就把货币交给进奏院及诸军、诸道、富家,取得文券,到本地凭券取钱。这种文券,称为"飞钱"或"便换",这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唐代大城市中还有"柜坊",专门替人保管钱币。飞钱和柜坊的出现,是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唐后期长江流域的商业日趋繁荣,以扬州和益州居最,号称"扬一益二"。①杭州和苏州也成为新兴的商业城市。长安、扬州等商城不再受营业时间所限,出现了夜市。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