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皇后废立④ 《全唐文》卷304《上睿宗论时政疏》。
⑤ 《资治通鉴》卷199 高宗永徽元年正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8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胡三省注。
② 《旧唐书》卷76《吴王恪传》。
③ 《资治通鉴》卷199 高宗永徽四年二月。
④ 《旧唐书》卷60"史臣曰"。
① 《旧唐书》卷86《燕王忠传》。
太宗才人武氏,即后来的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 年),正是在"永徽之治"的年代登上历史舞台的。
太宗去世后,才人武氏随同其他宫人一道被安置在长安城中的感业寺,削发为尼,陪伴"青灯古佛"。先前,高宗被立为太子之后,"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晚年,常不住长安,太子便与这位仅比他大4 岁的才人发生了暧昧关系。永徽元年(公元650 年)五月,太宗去世周年,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已经削发的昔日情人,"武氏泣,上亦泣",双双落泪。"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纳)之后宫,欲以间(萧)淑妃之宠。"武氏被王皇后作为抵消萧淑妃恩宠的工具,最迟不过永徽二年便被召入宫中。"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②。昭仪,正二品,位列九嫔之首,仅次于正一品的淑妃、德妃、贤妃。
正当长孙无忌等谋立太子忠,冤杀吴王恪、江夏王道宗,"窃弄威权"
之际,高宗对后宫王皇后、萧淑妃"更相谮诉"、争风吃醋也越来越烦恼,因而"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武昭仪利用后、妃之间的矛盾,"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①高宗总共12 个子女,最后的4 男2 女都是武氏生养,足见其独占帷房和专宠的情况了。
然而,要以武昭仪取代王皇后,懦弱的高宗说什么也下不了决心。永徽五年初,武昭仪以惨痛的代价,亲手葬送了刚刚出生不久的亲生女儿,使高宗误以为是王皇后所为,"由是有废立之志"。首先是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罢相,接着便是高宗与武昭仪一道去走"元舅"的门路,幻想得到支持。在种种厚赏、封其子官爵之后,高宗以王皇后无子、武昭仪已生子,欲行废立。可长孙"元舅"置若罔闻,"对以他语,竟不顺旨"。武昭仪又让其生母杨氏到长孙府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高宗"畏大臣不从",主要是"畏"元舅"不从"。果然,长孙无忌"不顺旨",事情就难办。
武昭仪明白这一点之后,就不再指望元老望族的支持,而在长孙集团以外寻求声援。第一步,敕禁王皇后母魏国夫人"不得入宫",切断王皇后交通外廷的联系;再贬王皇后舅舅柳奭为州刺史,使已然失宠的王皇后更加弧立。进而,在长孙集团对立面"潜布腹心"。中书舍人李义府正为长孙无忌贬黜,叩閤上表请立武昭仪为皇后,立即破格提升为中书侍郎。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皆成为武昭仪的心腹。长孙集团的举动,有了对立面的监视,很快便能够传入宫中。
永徽六年九月,长时间看"元舅"脸色行事的高宗不再像先前那样"懦弱",执意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褚遂良"以死争之",高宗"大怒",不再管他是什么"顾命大臣",命人立即将其带出去。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纷纷上疏"濒死固谏",高宗"皆不纳"。随后,战功卓著的元老李勣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得到这一暗示和支持,废立皇后之意"遂决"①。三两天之内,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十月中旬,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数日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举行册立皇后大② 《资治通鉴》卷199 高宗永徽五年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9 高宗永徽五年十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9 高宗永徽六年九月。
典,由司空李勣主持。同时,在肃仪门举行百官朝拜新皇后的仪式。朝皇后,自此始。
永徽之政,自元年正月立王皇后始,以六年十一月朝拜武皇后终,历史将步入一个大的变革时期。
2。二圣决政文武百官朝拜武皇后的第二年正月,废太子忠为梁王,立武皇后所生长子弘为皇太子,改年号为显庆。自显庆元年(公元656 年)正月,至弘道元年(公元683 年)十二月高宗病逝,高宗、武后共决朝政,当时称为"二圣"。(1)尽贬遗旧武则天虽然争得了皇后的位置,但她深知贬一个褚遂良并没有改变长孙无忌控制朝政的格局,这批元老遗臣仍然具有随时可以再行废立皇后的实力。而素称懦弱的高宗做了皇帝以后,眼见"顾命大臣"弄权却无能为力,也想要摆脱"元舅"等的挟制。这样,在皇后与元舅的政争中,高宗倾斜到皇后一边。失去对外甥皇帝的控制,长孙无忌的彻底失败也就注定了。
显庆二年,反对立武皇后的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分别被贬振州(今海南三亚一带)、台州(今浙江临海)为刺史,"终身不听朝觐"。同时,以李义府为中书令、许敬宗为侍中。褚遂良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王皇后舅舅柳奭从荣州贬往象州(今广西象州一带)。四年,许敬宗采用了当年长孙无忌以"房遗爱谋反"牵连吴王恪的手法,通过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事",牵连上长孙无忌,"懦弱"的高宗仍然是只听一面之辞,下诏削去长孙无忌太尉之职及封邑,带扬州都督衔安置黔州(今四川彭水),按一品供给。接着,再株连褚遂良、柳奭、韩瑗、于志宁、高履行等。褚遂良已死,追削官爵。
长孙无忌被贬两个月,即显庆四年六月,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氏族志》是太宗时所修,虽然说是"欲崇重今朝冠冕","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①,但仍然承袭着"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的遗习,除了皇族、外戚,依然维持旧的门阀等第。此时,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已然被摧垮,门阀政治残存也要随之而终结,修改《氏族志》成为势在必行。许敬宗等以先前的《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奏请改之"。于是,以礼部郎中孔志约等参与修订,除了"以后族为第一等"外,"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豫士流"②。这一修订,彻底打破原先姓谱的框框,结束了用官府颁布姓族等第来维系旧日门阀制度的历史。
七月,许敬宗奉旨覆按长孙无忌一事,遣袁公瑜赴黔州逼令长孙无忌自缢。柳奭被杀于象州。韩瑗虽死,开棺验尸。此外,长孙氏、柳氏被贬者13人,于氏被贬者9 人。以武皇后为代表的寒族势力,击败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门阀关陇集团,在"吾国中古史上为一转捩点","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①。
显庆五年冬,当这一个年号即将结束时,武皇后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
① 《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
② 《资治通鉴》卷200 高宗显庆四年六月。
①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 年第1 期。"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②(2)更为文治高宗摆脱了"元舅"、遗臣的控制,却又出现了皇后与皇帝权力相当的情况。史称:"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③龙朔二年(公元662 年),改百官名,以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中台,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仆射为匡政;六部、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监、十六卫,俱以义训更其名。三年,右相(中书令)李义府仍然主管选拔官吏,"怙武后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序失次,人多怨。。(dú,音独)","帝颇知其罪失,从容诫义府","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问高宗"谁向陛下道此?"高宗说:"我言如是,何须问我从所得!"李义府"殊不引咎,缓步而去"④。由这件事确实可以看出,武皇后的势力已经膨胀到"帝不能堪"的程度。麟德元年(公元664 年),武皇后引方士入宫"行厌胜"之术,高宗知道后"大怒,将废为庶人"。西台侍郎(中书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上官仪附合说:"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⑤高宗命其起草废后诏书。皇后在高宗身边的亲信立刻跑去报信,武后赶到时废后诏书正拿在皇帝手中。一番申诉,懦弱的高宗心又软了下来,"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上官仪成了替罪羔羊。事过以后,帝、后之间取得谅解,弥合了夫妻关系中的裂痕,确如史书所说:"待之如初",出现了"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的新的平衡与和谐,因而"中外谓之'二圣'"①。
武皇后垂帘参政,不少史书称"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这中间有多少属于推测且不评论,但《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有一句话确是大实话:"后乃更为太平文治事"。除了编纂上千卷的各类书籍外,主要是大兴科举,广聚寒门文士。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