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状,三人赶忙在远处假意逛街,眼睛却时不时盯着这个摊主,只见他快速收起摊位,然后头也不回的竟然奔着朱祁苼他们刚走出的那条街去了。
“走,跟上看看。”朱祁苼一边说一边迈步就走。
三人尾随那摊主来到珍宝阁对面,他们刚才站得远却看得真切,这摊主正是进了这家没有招牌的店面。
李秀秀在一旁悠悠道:“皇上,这沿街店面不挂招牌,唯有三种可能,老店,黑店,脏店,待我先问问手下的儿郎,便知道此店是作甚的。”
“这店就在珍宝阁对面。”朱祁苼一边点头一边道:“刚才咱们去珍宝阁,人家说不定看的清清楚楚,我们就这般前去,估计不行,还得再乔装打扮一番。”
说着他捏了捏下巴道:“行吧,先去你锦衣卫。”
第95章 朱如晨
锦衣卫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这个组织到底横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来,第一件事,便是有个叫钱宰的,这个人很有学问,对诸子百家如数家珍。
当时,朱元璋读《孟子》,发现孟子的思想很有问题。
这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理解不了,所谓“民贵君轻”这种论调,不过是用来说说的而已,就好像每逢大灾,当地富户都得假模假样的从家里拿出不到十分之一的存量来赈济一下灾民是一个道理。
但是朱元璋不这样想,他决定找一位学问家,修改里面一些他认为不对的内容。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钱宰手里。
很快,钱宰就被征调入朝,奉命编写《孟子节文》。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虽然入朝之后当了官,但是没入朝的时候,钱宰当然很自由,发发牢骚也无所谓。
但入朝之后,虽然衣食无忧,但以前那种自由显然没了,还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这样的日子久了,钱宰实在忍不住,很想发发牢骚。
有一天,他在家吟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钱宰自认为自己这首诗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却怎么也没想到这首诗被朱元璋知道了。
就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笑嘻嘻地对钱宰说:“爱卿,你昨天作了一首好诗,但有一个地方还是有个问题,有点不恰当。比如说,我没有嫌弃你啊,为何不将“嫌”字改成“忧”字。”
还没等朱元璋说完,钱宰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没想到来到朝堂后就听到朱元璋这么一番话,虽然他自己觉得没啥,但是伴君如伴虎,谁知道朱元璋会怎么对付他呢?
不过还好,最后朱元璋没有太过责罚他,这次事件的警告意味更浓,朱元璋此举主要是为了震慑一下其他官员。
第二个故事是宋濂的。
宋濂也是一代大儒,学问好,做人也非常谨慎。
对于这样一位名儒,朱元璋非常敬重,选定他为太子的老师。
按理说,这肯定是让朱元璋百分之百放心的人物,但他还是对其进行了严密的监控。
有一次,宋濂请客,邀请了几个同僚过来喝酒,结果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张口就问宋濂:“你昨天是不是喝酒了?”
宋濂回答:“是。”
朱元璋接着又问:“你是和哪些人喝酒的?都吃了些什么呢?”
宋濂如实地一一汇报,回答完后,朱元璋很高兴,表示他不错,很诚实,没有半句不实。
朱元璋是高兴了,殊不知宋濂早已被吓得一身冷汗,这表示朱元璋完全知道他吃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任谁处于这样的严密监控下,怕是都得吓出病来。
如果说这两件事只能彰显锦衣卫的能力而不能彰显锦衣卫的恐怖,那么胡惟庸、蓝玉两案,就绝对能说明问题了。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正是在他之后,朱元璋正式废除了中书省并且要求朝廷以后不再立宰相。
当然,这个胡惟庸绝对是自己作死的,这厮全加连老的带小的都不是什么好鸟,仗着朱元璋的宠信交横跋扈,就因为御史中丞刘基说过他的短处,在刘基生病时,朱元璋命他带着御医前去探望,他竟然趁机毒杀了刘基。
而此事必然会被大臣们认为是朱元璋暗中授意,所以根本没人敢说什么,只能捏着鼻子把此事认了,说刘基是病死的,而被胡惟庸这么一玩,朱元璋就也认为,刘基是病死的,这手段可谓狠辣又大胆。
而他儿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在他谋反前夕,他儿子坐着马车在南京耀武扬威,要求车夫把车赶的飞快,而自己则把身子探出车身,来看路人被吓得不轻的样子哈哈大笑。
这厮当时喝多了,一个不留神就从车上栽下去摔死了,胡惟庸得知此事后,赶紧赶到现场,当街杀了赶车的车夫,此事在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朱元璋这时候就起了杀心。
于是他加快了造反的步伐,可惜这厮实在太张狂了,这造反的事儿还没整起来呢,又得罪朱元璋了,这次是因为占城国的使者来贡,他竟然要求中书省把此事压了下去,自己去接受了贡品。
此事被小太监看到后,马上报告给了老太监,老太监报告给了大太监,然后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
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
不久,汪广洋被赐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又得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
入官便是被抄家了,被抄家后,家中的女眷要么赏赐给勋贵,要么送进教坊司。
于是朱元璋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
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
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
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与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此案牵扯人数近两万人,几乎尽数被杀。
此外,在这之后还有一个案子,蓝玉案。
蓝玉是大明的开国大将,蔡东藩曾评:蓝玉与沐英,同事疆场,为明立勋,不一而足。
捕鱼儿海一役,谋虽出于王弼,而从善如流,不为无功。
自是残元余孽,陵夷衰微,数十年无边患,谁谓玉不足道者?
乃身邀宠眷,志满气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复不能恭让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颈就戮。明虽负德,蓝亦辜恩。
藉非然者,玉氏子孙,亦何至不沐氏若乎?
前后相照,一则食报身后,一则族灭生前,后之君子,可以知所处矣。
虽然这么说,但是蓝玉的死,其实不能完全怪他,怪就怪太子朱标死的太早,原本蓝玉等一众勋贵武将,乃是朱元璋留给朱标顶级阵容,如果朱标没死,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当个燕王。
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而蓝玉等人,朱元璋深知,朱允炆是压不住他们的,所以蓝玉被杀,完全就是因为朱标死了。
这时候朱元璋已经六十多了,朱标一死,本来身体不好的他就病倒了,而这个时候的蓝玉,恰好满足造反的一切客观条件。
他有实力,有能力,有动机,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没动作,“蓝玉案”发生时,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能证明蓝玉要造反。
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朱元璋要他死,一种是别有用心的人要他死,总之不管是哪一个,在时任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的告发下,当时的朱元璋都必须办了他。
此案诛连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基本是就是当时朱元璋留给朱标的那个武将集团,此案牵连人数近两万人。
讲这两个案例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案子都是锦衣卫着手去办的,两个案子合计总共杀了四万人,要知道这只是两个案子而已,虽然这种大案不多,但架不住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种小案。
总而言之,锦衣卫在大明,是一个相当恐怖的存在,这是是一个有传承,有组织,有自己独特文化的特务机构。
当然,到了朱祁苼这一辈,这个机构没有当年那么夸张了,但是其情报能力之强,依旧可见一般,随便什么事,朱祁苼只要问一下,就马上能有消息。
相似小说推荐
-
大明第一权臣 (六父) 番茄vip2021-03-07完结135.9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大明元祯十年,盛世隐忧。 北有蒙元挥刀霍霍,辽有金朝...
-
岳父大人,请受小王一拜 (法拉利趟地) 番茄vip2020-11-13完结44.7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大周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吴王落魄世子方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