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阁的小二一看进来三个这货,差点以为来了土匪,看清他们身上有些比较华贵的饰品后,才猜测这是鞑靼的贵族,上前来一拱手道:“几位,要点什么?”
朱祁苼佯装汉话说得不流利,挥手道:“去!把你们掌柜喊来!”
小二一听这话,也就去叫,虽然不是来了什么贵客,但这蛮子他若是伺候出了差错,回头再把店里东西砸了,那掌柜的还得怪罪他,所以不如直接让掌柜的来。
王掌柜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长的倒是一本正经,一嘴到胸口的胡须看起来还有几分美髯公的感觉,只见他挑着眉毛看了看朱祁苼几人,然后一边拱手走过来一边问道:“几位,我是本店的掌柜,不知道几位想要点什么?咱这有唐宋的字画,瓷器……”
“唉!不要不要!”朱祁苼一边摆手一边用眼神示意李秀秀。
李秀秀得了眼神,把肩膀上扛着的大包袱往桌子上一扔,发出“咚”的一声,然后能听到“哗啦啦”的声音。
朱祁苼伸手把包袱解开,瞬间露出一桌子白花花亮闪闪的银元,把掌柜的眼睛都看直了,折弯也也是个稀罕物件,是去年大明银行发行的。
因为铸造精美分量又足,再加上发行量还没上来,这东西现在比一般的银子还要贵上一些,饶是他一个京城大古玩店的掌柜,也还没见过这么多银元。
“嘶!”王掌柜倒吸一口凉气道:“这是……”
“掌柜的!”朱祁苼用那奇怪的口音道:“这是皇上生辰之时赏赐给我们大汗的,这次我们大汗让我们来买一样东西!”
“唉!好说,好说。”掌柜的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拿起一个银元咬了一口,确定是真的后,脸上的笑容果然灿烂了许多,供着手道:“不知道,鞑靼可汗相要什么东西?小店真是蓬荜生辉啊。”
朱祁苼左右看了看,张口道:“我们大汗听说,这些日子大明的贵族们喜欢古董,所以他也想要古董,但是他只要最好的,至于钱,这些只是定金,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能搞来,还会给你更多的钱。”
“我们大汗在皇宫见过一种香炉,非常的精美,我们大汗想要一个,你们这有吗?”朱祁苼终于抛出了正题。
“没有没有。”王掌柜当即一边摇头一边帮着把包袱合上道:“客官,这宫里的东西,我们小店怎么会有呢?您去别家问问吧!”
朱祁苼一看这反应也不对啊,李秀秀在一旁捂着脸,心说您这都什么套路,这能在北京城当掌柜的,哪个不是人精?您这一句话不就露馅了吗?
倒还是锦安激灵,眼瞅皇上要发飙,他走上前去拽过掌柜的小声道:“王掌柜对吧?既然你看出来了,咱也不跟你藏着掖着了,咱是锦衣卫。”
说着他看了一眼朱祁苼跟李秀秀道:“这二位看见了吗?那个没说过话的,是李秀秀李大人的侄子,这次特意领了这个差事要立功的。”
“我等既然查到你身上,自然是已经知道了是怎么回事,若不是李大人要我们暗中调查?还会在这里与你唱戏?”
“你且听好了,你若乖乖配合,我等到时候便说你为锦衣卫当了暗桩,已然戴罪立功,要是推脱,我们就只能来硬的了。”
“到时候李大人不开心,李大人的侄子也不开心,这盗窃皇宫是什么罪名?你全家老小的脑袋够不够杀,你可想好了?”
这一顿连吓带骗的,直接就把掌柜的镇住了,他咽了口口水看向锦安,然后小心翼翼的点了点头。
锦安也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来到朱祁苼身边道:“首领!这个掌柜的我已经说服他了,他愿意为我们找香炉。”
朱祁苼满意的点了点头,王掌柜战战兢兢的走过来,犹豫道:“那个……几位,我之前确实拖一位宫里的采买公公帮我搞一只御制的香炉来,可是这东西还没到,诸位肯恩得等几天。”
“不用等了!”朱祁苼翻了个白眼:“那个公公已经死了,你另外想办法吧。”
锦安告诉朱祁苼,自他登基以来,宫里统共丢过三只香炉,算上正统年间,宫里一共丢过五只香炉,朱祁苼想知道这些东西都在谁手上。
“我们不要宫里的,我们要宫外的。”锦安一旁补充道:“之前宫里丢过三只香炉,远的不说,年前就丢过一只,掌柜的消息灵通,想必能帮我们找来。”
“咕咚。”掌柜的再次咽了口唾沫,心中发苦,完了完了,这特娘去年的事儿都查出来了?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他哭丧着一张脸道:“那个……被一位江南来的客人买走了,几位爷,我真不知道他是谁,这玩意价高者得,我也没问名字。”
李秀秀这时候凑到朱祁苼耳边道:“皇上,江南一带有人专门干这个,一来江南古董价高,一来一回足有一分的差价,越是金贵的物件利越大。”
“二来,北方人不识货,好多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这些南方人经常从京城以贱价买走珍品古董,到江南便是一夜暴富。”
这个倒是真的,在经历过三次衣冠南渡后,华夏的中心已经整体南移,各种文化传承都得以在南方保存下来,抛开这些因素不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气候变化。
唐朝时期之所以能够达到大唐盛世的局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原地区的降水量上去了,这对农耕文明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毕竟降水量上去了就意味着庄稼能长好。
而自宋朝以来,降水线逐渐北移,再加上北宋末年的最后一次衣冠南渡,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承可以说已经完全转移到南方了。
而所谓传承,传承的一定是贵族文化,古代老百姓饭都吃不饱,蒙古人打来了也跑不了,哪来的什么传承?只有这些狗大户才能传承下来一些东西,比如古玩鉴赏。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大明朝,北京城里经常充满了南方来的捡漏者,对这些人来说,诺大的北京城就像是一个升级版的潘家园。
整个中原地区与北方流落到京城来的古董,都是他们的生意范围,常有以贱价买走珍贵古董的事情发生,而北方人对此毫无办法,因为他们不懂。
在听李秀秀讲完这里面的曲折后,朱祁苼当即便不乐意了,这不是欺负堂堂北京城没人吗?那特么别人不会鉴定!老子会啊!
当即让李秀秀喊人把王掌柜先抓了回去,这调查香炉下落的事情先放一放,毕竟都扯到南方去了,他自己又差点丢了人,所以还是交给锦衣卫来办比较好。
但是今日,朱祁苼下决心,要为广大北方人掌掌眼,不能让他们再被人欺负了,轮古玩鉴赏,朱祁苼不是专家,但他能鉴别出来。
不是因为别的,唯手熟尔,小时候他住皇宫,朱祁镇继位后他住王府,那吃的用的都是上品,寻常人理解不了皇帝身边究竟有多少宝贝,就这么说吧,朱祁苼每天写字用的币,磨墨用的砚台,甚至吃饭的碗筷,全都是珍品。
就好像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一般,也是说不上来原因,但是那东西他看一眼摸一下就知道是真假,不是专家更胜专家,因为人家打小用的摸得都是这些东西。
平日里,这些来京城捡漏的南方人,就专挑这庙会的时候捡漏,今日正巧是庙会,朱祁苼哪能不凑凑热闹?
带着李秀秀与锦安来到街上,本身他们所在的这条街,就是做古玩生意的,每逢庙会,街口那些摊位,就都是一些到乡下收了货的小商人在摆摊售卖,这些店家也会摆上一些摊位。
但你从王掌柜在店里没出去就能看出来了,这玩意啊,也没多说好货,明代的古董跟现代意义上的古董略有不同,就现代来讲,唐朝的物件或是元青花这些东西,哪怕是件碎片修复起来的,只要大致完整,那都是价值颇高的存在。
但在大明朝不是这样,这个时期,这古玩,都得是精品中的精品才能算是好物件,而那些摊位上自乡下收来的东西,多有残缺,即便是好东西,因为一个小小的缺口也会卖不上价钱。
而且明朝的古董收藏风气兴起,正是从景泰年间开始突然兴起的,这时候市场上的货多量大,大家的眼界都相当高。
但朱祁苼不信邪,他非要来看看不可,到了街口摊位周围果然有好多南方口音的人在走动。
朱祁苼穿着一身蒙古人的服侍,非常的惹眼,大家看到他们都非常警惕,还别说,这一圈逛下来,朱祁苼看见不少好东西,放在现代都是价值连城的玩意,但是在大明,这些东西还不值钱。
终于,再走到一个摊位的时候,一个男人手上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三彩仕女陶俑,准确的说不是一个,而是一套,剩下几个都在摊位上摆着。
朱祁苼打眼一瞧就知道这东西应该是真的,正欲上前,却被李秀秀一把拽住,只见李秀秀朝着街面上使了个眼色,只见锦衣卫正压着珍宝阁的的掌柜和伙计走过。
而李秀秀让他看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路边一个摊位的摊主,在看见王掌柜后,神情极为紧张,马上便开始收拾摊位准备离开。
相似小说推荐
-
大明第一权臣 (六父) 番茄vip2021-03-07完结135.9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大明元祯十年,盛世隐忧。 北有蒙元挥刀霍霍,辽有金朝...
-
岳父大人,请受小王一拜 (法拉利趟地) 番茄vip2020-11-13完结44.7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大周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吴王落魄世子方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