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阵列里,先是一阵石头,沿着山坡滚落下来,砸断了前面的马腿,后面的“胡骑”绕过倒栽下来的胡卒,继续向前冲着。
看看到距离营栅五十步左右的样子,秦阵里一阵梆子响,又是一阵攒射,数百支弩箭从正面、侧面,对着“胡骑”射了过来。
弩箭确实够密集,但不能不说那个年轻胡将的办法起了作用。
由于是纵队突击,受敌面小,虽然前面的“胡骑”接连倒栽下马,但后面的“胡骑”已经冲到营栅十几步的距离,开始两面散开,成散兵线,向营栅冲了过来。
秦军劲弩立刻实施近距离施射,趴在光秃秃马背上的“胡骑”们纷纷落马。
五轮攒射过后,“胡骑”的队伍不仅没有后退,甚至还前进了几十米,眼看距离秦营最近的,仅有几匹马的距离了。
马上“胡骑”狰狞的面目清晰可见,挥舞的刀剑,闪着令人生畏的寒光。
李信见“胡骑”迫近,沉着镇定,回头对两个千人将道:
“你,带标枪队,上。”
“你,带戈戟队,上。”
“喏。”两人转身去了。
其中一个千人将,大声吆喝着,指挥着标枪队,接近到营栅前沿。
“胡骑”更加靠近了,弩箭依旧不停地施射,在一阵前赴后继的冲锋后,部分“胡骑”终于冲到了营栅前,挥刀对着营内的秦军,砍杀起来。
“标枪队,投射。”千人将一声令下,秦军手中的标枪,纷纷出手。
“戈戟队,上。”另一个千人将,带着戈戟队冲了上去,丈八长矛和丈二的戈戟,此时派上了用场,一阵搠、戳,营栅前,横尸一片。
营栅前,一片混战。
秦军的武器组合发挥了作用,弩箭密集,标枪齐飞,戈戟并举,那些倾斜着身子,一边控制着马背上的身体,一边与秦卒交战的“胡骑”们,不得不承认武器这一硬实力的差距,也不得不承认这光着马背上的山坡战,是多么的考验胯骨和臂力。
终于,“胡骑”抵挡不住,如一波潮水,退了下去。
李信望着退下去的“胡骑”,心里暗暗舒了口气。
“好悬啊,这波进攻足够犀利。”他心里庆幸,营寨没有被攻破,同时也体验了一回心惊肉跳的感觉。
随即,李信检点各部,命令统计一下弓弩的数量。
各部来报,弩箭仅剩半数。
李信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才刚刚半日,弩箭就已耗费一半,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在出发前,他命每个士卒备足了五十支箭矢。经过一场遭遇战,再加上打退“胡骑”两轮进攻,没想到就消耗了一半的箭矢,看来还得想办法经济使用弩箭,尽量拖延时间,等大部队到来。
到现在,李信也现实起来。
“胡骑”的两次冲锋,也折耗了秦军二三百的士卒,单靠现在手里的人马,要想全歼对面“胡骑”,那是绝不可能的。
虽然已经消灭了近两千敌人,战损比可谓傲人,可毕竟对手还有近八千骑。
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大部队了。
但如果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军中的弩箭一旦用完,那只能靠兵器格斗了,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局面,非到最后时刻,不能采取。
好在军中的水源,在上山安营前,取了足够三日饮用,就是希望能坚持到第三天。
等大部队一到,李信就可以率领骑兵,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了。
只是,必须坚持到那一刻。
想到此,李信集合部将围成一圈,战地开会。
李信表情严肃,众将们也感受到了一丝紧张,大家看着自己的主将,静静地等着他发话。
第一五九章 弓弩将尽
李信看着众将,开口说道:
“很明显,胡将改变了强攻的打法,看来这是一股很难对付的敌人。”
“不过,不管胡将多狡猾,至今我们已经打退了‘胡骑’的两轮进攻,消灭了近两千敌人,我大秦锐士们表现英勇,真正的以一当十。”
“各部将回去后,要鼓励士卒,继续发扬这种勇敢顽强的作风,准备痛击下一轮胡人的进攻。”
“告诉锐士们,我们需在此坚守两天,等待后军大队人马赶来,对这股‘胡骑’进行围歼。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冲下山去,给他们来个中心开花。”
“现在,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弩箭消耗过快,照此下去,明日将无箭矢可用,所以,我要求各部将回去后,马上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命士卒多收集石块,堆在营栅前面,越多越好。”
“第二件,每个防守面,组织几十人的小队,出营沿山坡,回收我们的箭矢和标枪,但要在其后派出一队弩箭手警戒和保护,防止‘胡骑’突然冲上山来。”
“第三件,将原来的五排弩箭阵改为三组,撤回后的两排,一律编入戈戟长矛队,待‘胡骑’突至前沿时,进行中距离进攻。”
“第四件,砍伐一些树木,将营栅加密加固,防止敌弩箭施射和刀剑冲击。”
“最后一件,今夜组织两支百骑突击队,分两路下山,携带火箭、火油等引火之物,突袭敌军营寨,烧掉敌军穹庐帐篷和辎重粮草。让其无觉可睡,无草喂马。”
“喏。”众将领命,分头准备去了。
李信纵马山顶高坡,极目四望,见山脚下,密密麻麻的“胡骑”,正在频频调动,似有再次进攻的打算。
李信吩咐,在山顶处点起狼烟,给后续的大部队发出位置信号。
局势到此,李信必须做两手准备了。
如果“胡骑”不频繁进攻,他就可以在山顶守住,一伺大部队赶到,在外围实施反包围,即可来一个中心开花。
一旦弓弩用尽,他也做好了冲下山突围的打算。
不过即使突围,他也会组织强力骑卒,对着山脚下,那个最大的穹庐帐篷猛突过去。
那里,一定是胡将的大本营,只要斩杀了胡将,那时的局面也会迅速改观。
只有这样的突围,才有意义,他不想像个丧家犬那样,落魄逃命,他要攻击性突围,那样才符合他李信的性格。
想到此,李信回头令人打理一番后营的战马。
那些战马,现在乖乖地聚拢在山顶处的一处巨岩下,那里有个平坦处,正可以集中管理、饲喂战马。
李信吩咐打理战马之将卒,将马背上的鞍鞯和装具,都检查整理一番,以保证锐士们,随时可以骑上战马驰骋。
此时的秦军骑兵,已经被那次褚布骑兵的教育,全部备上了双马镫。骑在这样的马上,锐士们上山下坡如履平地,一旦成排冲击下去,坡下的“胡骑”,一时也难以抵挡。
还有一点,令李信放心。即使在马上使用兵器,秦锐士的戈戟加短剑的配置,也比“胡骑”更加得心应手。
马上进攻,讲究的是距离和速度。
远距离是弓弩,这是秦弩的强项所在。
驰到近处,第一击,就看谁的兵器长了。
如果一击中的,对手也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这是秦军的戈、戟、矛等武器,在长度占先的优势。
而如果躲开第一击,那么第二击开始,恐怕秦卒就不是胡骑的对手。这就是所谓格斗中的反应速度。
毕竟胡人们常年马上生活,格斗技术娴熟,胡刀又比秦卒的阔刃剑长,所以,如何能在第一击时,制胡人于死地,是秦军锐士们决胜的关键。
李信叫过几个骑将,将自己对“胡骑”作战特点的分析,详细讲解给大家。
随后,李信叮嘱诸将,一旦对“胡骑”近距离格斗时,一定要形成局部二打一的优势。
兵器使用上,也要一长一短进行配合,长者突刺吸引“胡骑”注意力,另一人持阔刃剑,从侧面快速击杀之。
众将一一领会,逐级吩咐下去。
申时时分,“胡骑”的第三波攻击开始了。
这次又像第二次一样,“胡骑”列队向山顶发起冲击。
过程和结局都很类似,上顶处石块、弩箭、标枪、戈戟矛剑,轮番用过,经过一个时辰的苦战,“胡骑”的第三次进攻,在丢下数百具尸首后,又被打退了。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布满胡人和战马尸体的山坡上,双方暂时收兵息战。
转眼,夜幕在山顶与山脚的对峙中降临了。
胡骑们搭起穹庐帐篷,点起篝火,距山脚不远处宿营。
山顶上,李信军亦埋锅灶饭。
夜半时分,秦军悄悄开了营门,两队骑卒,马裹蹄,人衔枚,摸下山去。
胡骑们正在穹庐帐中酣睡,猛听得平地里喊杀声四起,无数支带着火焰的箭弩,射向他们的穹庐帐篷,射中囤积草料的马车,顿时,营地里烟火四起。
胡将慌忙跳起身,一边组织人手扑灭火势,一边命骑卒上马反击。
火光中,只见秦军锐卒骑马纵横,四周里到处都是呐喊声,一时分不清有多少秦军杀来。
骑卒们四下反击,又不敢出击太远,只好往来驰骋施射。
折腾了半宿,损失了数十车粮草,折了百十骑卒,也射死几十秦卒,俘获三人,其余秦卒尽皆返回山顶。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八岁武神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1-08-04完结104.2万字 ·1.4万人在读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突厥颉利可汗、...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起点VIP2022-01-01完结 30W收藏61.93万总推荐魂穿越到大明最后一个皇太子朱慈烺的身上,以一个狠字贯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