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马背上的燕骑,一身胡人装扮。
胡骑远远地早已哨探到这里有一支秦军,以为又是秦军的巡逻部队,于是,尚有几百步的距离时,胡将将手中青铜刀一挥,众胡骑持弓搭箭,嗷嗷怪叫,呼啸着向李信军冲了过来。
李信一看,这些分明就是守将说的“胡骑”了,吩咐劲弩准备。
秦弩的威力,已经在前文说过。秦的骑兵,配备的都是弩箭。弩箭的射程远,准确性高,只是准备时间略长。
但秦军早已受过多重训练,多轮攒射,是骑兵阵的基本功。
胡骑在历次与秦兵巡逻队的交手过程中,多是步卒,没有与秦骑兵较量过,当然也没吃过这马上攒射的亏。
只听秦军阵中,一声令下,一阵弩箭攒射后,几十个“胡骑”就从马上倒栽下来。
那边“胡骑”也真不是吃素的,弓弦响过,秦骑兵也有几十个倒下马去。
双方打成了一个平手。
“胡骑”将一见,远程弓箭没占着什么便宜,便命令做好冲锋的准备。
只见,“胡骑”将举起那柄闪着寒光的青铜刀,向前一挥。
顿时,一阵更密集的箭雨,瞬时向秦军飞射过来,伴着这阵箭雨,“胡骑”们在骑将的带领下,高举刀剑,向秦军杀了过来。
李信见“胡骑”发起了冲锋,示意弩阵攒射,压住阵脚,随后也举起了阔刃宝剑,高喊着:“冲。”
大秦虎骑,踊跃着纷纷举剑向“胡骑”杀去。
就在双方刀剑相撞,战作一团时,迂回到山岭侧后的秦军杀到了,在“胡骑”的身后发起了冲锋。
一阵人喊马嘶,刀剑铿锵,除了十几骑“胡骑”突围而去外,其余“胡骑”都做了李信骑兵的剑下鬼。
李信心想,什么“胡骑”,不过尔尔。
李信命士卒打扫战场,稍作整军,看看了身后不远处大部队的旗帜,吩咐众骑兵们,“继续北进,出发。”
不到半个时辰,王贲大军开到,看着满山坡“胡骑”的尸体,和留下来汇报军情的秦将,大略了解到了双方交战的情况。
见李信继续引骑兵向前,于是也催兵随后跟进。继续往襄平杀来。
注1:北狄:此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古时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战国末及秦汉以后以胡人、东胡族系称为北狄,
第一五六章 山顶扎营
话说李信,一心想在此次战争中,立功补过。不等后军跟进,带着剩余的不足七百秦国铁骑,一路向东北,继续向燕国辽东境内杀来。
说是让他诱敌,可李信却想长驱直入。
有了上次率千骑,直达衍水,击破太子丹燕军残部的经历,李信对自己的信心可谓爆棚。
即使遭遇了项燕的阻击,使其闪电战的战术受挫,但,对于这种战法的信心,李信却从来没有减弱。
尤其是对于燕军,李信心里还是有数的。何况,这一带的地势,李信早已熟悉。
此时的李信前军,已经越过滦河,正沿辽西走廊,向东北腹地挺进。
在秦军的左侧,是绵延的燕山山脉,山岭自东向西绵延,地势越来越高,不利于行军,马军更无法通行。
秦军的右侧,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向东蔓延到海。
这最窄处仅几十公里的平原走廊,自古以来都是中原与东北交流的必经之路,也是战略要地。
后世两千多年后,著名的辽沈战役,就是在此进关的咽喉处,紧紧扎住了数十万国军南逃的口袋,终究而被解放军围歼的。
可见,这一地带对于连接关内外,处于多么重要的位置。
燕王喜,自蓟城逃往辽东,经过辽西走廊时,也意识到了此地的重要性。
但苦于此时的辽东,地广人稀,手下的几万燕军残余,保护襄平尚不足,自然无力分军在此把守,所以,燕王就想出了一个借力打力之策。
燕王派人拿出金银珠玉,贿赂燕国北部东胡部落的酋长们,与其达成协防协议。
协议的内容是,引进东胡族群,燕王将这块南至滦河,北到大凌河,西起燕山山脉,东到大海的辽西走廊,尽数交给东胡部落。
这块土地,水草肥美,对于靠游牧为主,四处悠荡的东胡诸部落来说,有这么一块安居之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块土地,本属燕国所有,此刻为了防止秦军东出,燕王不得不出此策,借助东胡部落剽悍的骑士,为自己进行防守。
此时的东胡部落,尚处于奴隶制时期,当地土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与从事农耕的中原人存在差异。
畜牧业虽说是东胡的主要生活方式,但他们也急需中原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与燕国常年进行贸易。
受寒冷气候的限制,广袤的东北大地,只有南部的辽河流域最适合半牧半农的东胡部落生活和与中原的交往。
因此,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协防协议。
此时的东胡,做为后续匈奴的一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和部落征战中,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军事部落特征。
马匹在东胡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
只是与陇右的战马的高大身形不同,东胡的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但耐力好,擅于长途奔跑。
东胡人在兵器上,远程以弓矢为主,短兵多为刀和短矛,没有中原的战车和长的戈、戟、殳等武器。
防守上,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多采用皮甲护身,讲究机动灵活。
而东胡人,体格健壮,颇为剽悍,单兵能力远胜中原之兵。
这些特征,李信通过刚才的一场遭遇战,已经大致摸清了东胡兵的基本特征,加上蓟城守将介绍的情况,一个崭新的作战计划,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王贲在看过李信留下的战场后,见秦军死伤也在三百上下,担心李信军马太少,增派了一千骑兵,追上前队。
并派人叮嘱李信,务必与后军保持三十里上下距离,一是要努力诱敌深入,二是如遇强敌,来不及后撤,后军也可在一日之内抵达。
李信见了王贲的将令,犹豫再三,深知军令不可违,见自己的骑兵部队,已远出后军百里以外,超出大军两日行程,随即约住军马,选择一处山岭,在山顶扎下营寨。
山顶扎营?
一时属下议论纷纷。
毕竟,李信不是凡辈,能受秦王青睐,自然有其杰出之处。但其属下不明白,一听到李信的命令,忙跑过来询问。
“将军,您是说要山岭上扎寨?”两个千人将,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将令。
李信点了点头,“岭上扎营。”
千人将满腹狐疑,互相望了望,没敢再说什么,转身安排去了。
按兵法,安营扎寨,应该选靠近水源、背靠山坡的地方,这样可以方便安营灶饭,又便于依靠山势进行防守。
他们奇怪,李信将军吩咐山上结营,一旦被敌四面围攻,山顶没有水源,无依无靠,又无退路,分明是险地。
做为将军的李信,为何要做这样违背兵法和基本常识之事。
后世四百年后,诸葛亮手下的参军马谡,就是因为违反了这一军事要领,教条地企图“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反被曹魏大将军司马懿围在山上全歼。
当然,对于后世这样著名的战例,李信自然无法借鉴,或者后世的马谡到底是不是受李信此次安营的影响,需要付一些误导之责,也未可知。
看着转身离去的部下,李信也不解释,微微一笑,将目光透过山林,向不远处的平原和一条蜿蜒的河流,若有所思地眺望着。
一夜无话。
当晨曦透过满山的落叶松林,伴着啾啾的鸟鸣,唤起军营里秦军将士的时候,斥候哨骑纷纷来向李信报告,山下已遍是“胡骑”,我们被包围了。
李信闻听,纵马来到营内的坡顶上,四下观望。
只见山岭下,密密麻麻的,尽是“胡骑”,已经沿山岭下,将这支孤军,围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
李信丝毫没有惊慌,看着山下的“胡骑”,吩咐属下:
“给我数一数,看看‘胡骑’来了多少送死。”
不一时,属下来报,“启禀将军,山岭下,约莫有万名‘胡骑’。”
一万“胡骑”,李信身边的几个将尉,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此时,山顶上,连同王贲后期派来补充的骑兵,满打满算一千七百骑。
面对六倍之众的剽悍“胡骑”,从那日几乎打个平手的战况上看,从简单算术四则运算的结果,秦军骑兵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而胜之。
关键问题是,王贲给这支骑兵部队的任务是诱敌,而现在,部队已被包围,没有了诱敌的可能。
此刻,大部队远在百里之外,赶到这里,需要两日之久。如果山下“胡骑”,一旦发起进攻,山顶上的秦军,即将处于全军覆没的绝境。
部分在咸阳新补充进来的新卒,一见这阵势,腿肚子发软,心里发慌,手心里也不觉冒出冷汗来。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八岁武神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1-08-04完结104.2万字 ·1.4万人在读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突厥颉利可汗、...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起点VIP2022-01-01完结 30W收藏61.93万总推荐魂穿越到大明最后一个皇太子朱慈烺的身上,以一个狠字贯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