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不是我不相信帝师,而是读书识字所要花费的银两实在太大,寻常百姓根本无法承担得起的。”
魏征的话没错,读书在古代向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笔墨纸砚哪一样都需要沉甸甸的银子来买,更别说价格更为昂贵的书籍了。
书籍,那是世家才能拥有的东西,是比金银还要贵重的宝贝。
但凡是书籍,那都是被当作传家宝的,这也是世家钟情于藏书的原因之一。
藏书多,不仅可以彰显自家的底蕴,也可以彰显自家的财力,实在是充当世家门面的不二之选。
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哪个世家的藏书多,那就说明这个世家的底蕴越强,存在于世的年份越古老。
书香门第,不过如此。
秦天朗笑而不语,对于来自后世的他来说,普通人会读书写字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
他知道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只是迫于环境的限制,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机会罢了。
如果给那些普通人以有钱人的条件,他们未必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予这些流民一定的文化,他们也才能更好的为他办事。
而且,农田和盐矿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人,有之前的十万流民就已经足够了,这多出来的三十万流民完全可以从事其他的事。
第102章 北方战事
“玄成不相信寻常百姓也能读书?”秦天朗问道。
魏征沉默,用沉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普通人读不了书。
别说是魏征,就算是李世民来了,多半也是这样的想法,这年代普通人想要读书,实在是太过天方夜谭了。
别说是百姓了,就算是出身寒门,也就是那些州县的落魄世家的才子,想要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秦天朗也没有跟魏征解释的欲望,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很难解释的清楚,还不如用行动来证明来得直截了当。
“玄成不是想知道我此行的目的吗,实不相瞒,我此次前来,是想让玄成担任明心轩的先生。”
明心轩,便是先前李靖提议开设的学堂,先生,便是大唐对于老师的雅称了。
“当私塾先生?”魏征眼中先是闪过一抹疑惑,然后猛地一变,说道:“难道说……帝师想让这些百姓读书?”
“有何不可呢?”秦天朗笑道。
“不不不”魏征忙摇头,“那些百姓愚钝不堪,大字不识一个,如何能读书识字,况且要开设学堂的话,所需的花费无可计量,帝师可要三思啊。”
秦天朗转身看向魏征,道:“玄成所说这些我都了解,但现在我们不说这些,我只问一句,玄成是否愿意当这个学堂先生?”
“帝师相邀,我自然不会拒绝,不过帝师的才能远在我之上,帝师亲自来当这个先生的话,岂不是更好?”
“我懒得当。”
魏征:“……”
解决了学堂先生的问题,秦天朗邀请魏征上山居住被婉拒之后,便返回了首阳山。
既然想要开设学堂,那就得好好准备一番,他所说的要让寻常百姓也能上学,可不是说着玩的,而是要真正付诸实践。而且……这件事对于他而言,也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
长安,宣德侧殿内。
李世民倚在软椅上,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着手中的急报。
在其身前,左边是房玄龄,右边是兵部尚书侯君集。
李世民手中的急报,乃是从关内道北方马邑县发来的急报。
马邑,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易守难攻,位于东突厥和大唐的边陲之地。
一个月前,李世民做出决定,决定派出大军北伐东突厥,以振大唐军威。
此次北伐的大军以并州都督李绩为帅,柴绍、薛万彻为辅,统领十五万大军北伐东突厥,如今大军正是处在马邑县之中。
兵部尚书侯君集的脸色有些沉重,此番急报正是他呈递上来,对于急报上的内容他已经阅过,对于北伐的情况……一言难尽啊。
正想着,李世民已经将急报合上,脸色变得有些阴沉,眼中隐隐闪动着杀气。
“没有想到,东突厥和后隋余孽的反抗竟然如此激烈,一个月过去了,竟然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且李绩大军粮草渐缺,隐隐间竟然落入被动局面。”
说着,李世民的脸色又难看了几分。
此番北伐东突厥,虽是借的东突厥与梁师都勾结的罪名,实际上是要肃清隐藏在北方的巨大隐患。
无论是拥兵数十万的东突厥,还是后隋余孽杨政道,那都是鲠在大唐喉咙的鱼刺,不拔掉就无法安心呐。
更何况东突厥还跟后隋余孽杨政道勾结起来,一同把控北方边境,这让李世民如何能坐视不管。
任由他们这样下去那还得了,说不定哪一天又重新杀上长安来了。
“还请陛下息怒,东突厥和后隋余孽根植北方已旧,已是陈年旧疾,非一日之功可除,如今也才过去了月余,没有大捷传来也是正常的。”兵部尚书侯君集说道。
李世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李绩乃是开国名将,跟随他出生入死、开疆扩土,立下了赫赫功劳,在他的心中,李绩是足以跟李靖媲美的骁将。
这也就导致了李世民对于李绩有着很高的期许,从此次领军北伐让李绩担任主帅就可看出一二。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李绩竟然过了月余都还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这着实让他有些失望。
这时,站在一旁的房玄龄说话了:“陛下是太过心切了,一个月的时间不足以平定东突厥,还是要多些耐心才是。”
“房公啊,这东突厥拥兵自重,竟然公然与叛梁勾结,这是挑衅我大唐的威严,如果不能快速平定东突厥的话,如何能够彰显大唐的军威呢。”李世民说着,眼底深处闪过一抹愤然。
实际上,李世民之所以对东突厥的反应那么大,大到了恨之入骨的程度,是因为李世民跟东突厥有着旧恨,而且还是非常大的旧恨。
昔日,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不久,李世民刚想登基皇位之时,东突厥颉利可汗想趁大唐动乱之际趁虚而入,率领数十万大军一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径直攻打到了距离长安仅有四十里的泾阳县。
当时大唐刚刚经历玄武门之变,长安的兵力不过三万余,且大唐各地动乱不堪,根本就无法集结起有效的反击大军。
加上那时帝师率领大军西征吐蕃,相隔遥远之下已是鞭长莫及。
在这种近乎绝望的情况下,李世民率领一众心腹在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对峙,最终凭借着过人的胆量,以及精妙的疑兵之计使得颉利可汗无法揣度大唐的虚实,颉利可汗最终选择退兵,大唐得以逃过了一劫。
如果说当时颉利可汗识破了李世民的计谋,那么长安的几万人马根本就抵挡不住东突厥大军,估计从那时起,大唐就不再属于李世民,而是属于颉利可汗了。
这种险些亡国的记忆,李世民怎么可能忘记,无论是对于东突厥的忌惮,还是对于三年前隔江对峙的屈辱,都让他刻骨铭心,三年来时刻都没有忘记过。
甚至于他在国祚初定之后对帝师产生了猜忌之心,也和东突厥率军南下有关系。
正是因为东突厥的忽然背约,让李世民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一时间宛如惊弓之鸟,谁也无法信任,加上七宗五姓的暗中怂恿,最终做出了削去帝师兵权的糊涂事。
所以说,李世民对于东突是恨之入骨,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那种。
所以,梁师都刚被平定,李世民便立即派出大军北伐东突厥,一刻也不想等待,正是要借着平定梁师都后士气大盛,要把东突厥这个巨大隐患一举铲除。
第103章 如若不行,朕便亲征
李世民暗暗咬牙,在场的侯君集和房玄龄都是他的近臣,他也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情绪,咬牙切齿道:
“房公,候公,你们又不是不知,朕与那东突厥势同水火,恨不得吃其肉饮其血,三年前的渭水之辱依旧历历在目啊。”
房玄龄和侯君集都陷入了沉默,对于三年前的那件事,确实是印象深刻。
那时,他们跟在李世民的身边,与东突厥的几十万铁骑对峙,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颉利可汗的百般试探,万般羞辱,那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如果当时不是帝师不在的话,他们都想越过渭水,与东突厥决一死战了。
所以,对于李世民的心切之情,他们也非常能够理解,他们又何尝不想将东突厥除掉,以洗刷昔日的屈辱呢。
气愤了一阵之后,李世民逐渐泄气,无力地挥挥手,道:“候卿,运输粮草的事宜交由你去办吧。”
“诺,臣告退。”侯君集退了出去,如今北方战事吃紧,时间紧迫,能快一点调拨粮草就快一点调拨吧。
待到侯君集离去之后,李世民喟然一叹:“哎,要是帝师尚在的话,必定能够一举扫平东突厥吧。还有李靖,秦琼,程咬金三人,都是朕的心腹大将啊,竟然也有留在了首阳山,何其可惜!”
相似小说推荐
-
大明:废材穿越做狠人 (公子好坏) 番茄vip2021-01-26完结53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后世柴废魂穿到明末穷书生身上,没有爹坑,身无长技,读书也...
-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番茄vip2021-04-01完结84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中等生穿越明末,成为崭新的崇祯皇帝。你问他如何开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