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搬砖呢别闹
- 入库:04.13
过了几日,内阁把关于“退伍军官转文吏”的报告发给朱见济,皇帝看过之后,就去内阁跟心腹们商量了起来。
“这次选吏,如同国家选官,是朝廷有旨意才办起来的,所以怎么用人,又用到何处,得让朝廷订个规章制度出来。”
“商卿家提议,让有意转为地方吏员的军官于军中训导处报名登记,同时让地方统计所缺人手情况,朕觉得不错。”
“不过既然如此,再把它改大一点也无妨。”
“地方不仅要呈报人手缺口,还要把他们需要人做哪方面的事务,有什么任职条件,都提前说好,然后再让退伍军官去训导处对标报名……”
“跟科举一样,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那些人既然是朝廷选出来的,那也得让朝廷出钱养,不能再让地方官府私人招募。”
地方容易出现贪腐情况,有一个原因便在于官员可以自己招聘幕僚来办事,要是做的广泛一点,府衙都能充满他的私人党羽,成就他的一言堂。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地方官府的吏员大多是本地人担任,久了就成地头蛇,架空外来的县令知府都是有可能的。
猛龙过江,有时候都得在地头蛇手栽个跟头。
现在朝廷把“谁来当吏员”的权利控制在手里,一定程度,还算强化了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巩固了统治。
“那些吏员,也要有绩效考核,他们每年所做的一切,都要有文书记录,送去级和按察司处,不合格者免职,合格者加薪有奖,若是积年有功,日后自然可以来吏部报道,升为一方主官。”
“若是无功无过,但行事可称勤勉,那其主官也不得将之罢免,了年纪退休后,也要像官员一样,有相应的待遇,以做养老之需。”
“当然了,朝廷的钱也不是白出的……”
虽然这么做肯定会加大朝廷的财政开支,但每年拨给地方的预算,本来就有一部分是发给当地吏员的俸禄,现在只是多加了一点钱去,要说压力,还不算太大。
“但凡任官为吏的,一律不准经商,或者从事与其所任之职务有关的所有可营利的事业。”
“此外,朕想了想,地方之所以贪腐不绝,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地方官除了主政一方之外,还自掌判罚之事……此等情况,若是遇到违法乱纪,按察司的人查出了还好,不查出,便要再演一次荆襄民乱,这是很不好的!”
天底下,哪里有选手、裁判都让一个人当了的道理?
司法权不独立出来,强大起来,当官的就对法律很难害怕。
大明朝只有省一级单位才有个提刑按察司,之下的州府县,完全是当地主官自管自罚,哪能有效?
罚酒三杯而已,你们老百姓还不给我这个父母官面子了?
商辂他们起初听朱见济说关于吏员的管理,本来就有些紧张了。
因为皇帝提到了“官吏不得经商”,这已经触及了不少人的利益。
很多家族怎么发展起来的?
不就是家里出了个举人进士当了官,手握权力后反哺家族,从而鸡犬升天,得道成仙的?
现在不让人经商谋利,那就让官员全家都难受了。
不过话到这里,还算可以接受。
皇帝已经在地方杀了好几波人了,不久之前的大纠察,不止是刑部吏部都察院这些官方机构,镇抚司都快住不下那么多人犯了。
皇恩浩荡之下,不让官吏经商,还算能忍。
反正当官的自己光拿工资,也是能够保全自家人的安心从容度日的。
家族里的人想想办法,拐弯几次,也能蹭到光,不怕没路子赚钱。
只要明面没关系,一切都能过得去。
可现在说,要对国家体制进行调整?
第354章 :地方要有检察的人
要改动国家体制,
这是一件绝对的大事。
自古以来能做这事情的,除了具有无比威望和权力的开国皇帝,其他继任者做成的,寥寥无几。
毕竟体制问题,是关乎一国兴亡的。
“这国怎,定体问,我陷思。”
从这一句话中,就足够看出国本的重要性。
不管好的坏的,在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总会引来一片动荡。
当年太祖皇帝废丞相,即便有腰中血宝剑、江南百万兵,也是不容易完成的
好歹织网织了那么久,才让被权力迷晕了头的胡惟庸掉到网里,借口他的事,把丞相制度一鼓作气的废除了。
血淋淋的胡惟庸案让无数人胆寒心惊,吓得尿都尿分了叉。
“祖宗之法,国家制度,皆不可轻动,万一有过,如何承之?”
商辂作为首辅,还是要第一个开口,说说这场面话的。
虽然以他的聪明,以及乾圣天子继位以来杀的几波人,商辂明白很难对抗住对方的意思。
可流程还得走。
不然面对这种大事,自己这位首辅却一言不发,传出去不得跟前前任陈循一样,落得个“应声首辅”、“纸糊阁老”的名头?
彭时、王竑他们也极为激动。
皇帝此前要清田理户,要收纳赋税,这还在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因为收税是国家行动的根本,所有的事也没有越过“祖宗成法”这条线。
现在却不一样了。
“太祖有说了,不让后世皇帝设立新部门吗?”
“朕作为太祖血脉,难道还不知道祖宗的意思,还需要你们来提醒?”
朱见济淡定的把手摆上桌面,平心静气的说道,“只是扩大一下朝廷的监察权力罢了,洪武之时尚且有申明亭之设,怎么现在朕要延续改进这个老制度,你们倒是激动起来了?”
申明亭,乃是太祖皇帝于洪武五年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
仿效秦汉时期的“三老”,推举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宣读朝廷的方针政策、同时调解一些地方上的纠纷杂事。
申明亭处调解不成,再向官府进行申诉。
可以说,这个机构是用来延伸朝廷权力,进一步对乡村等基层单位进行控制的,也有利于教化当地的百姓,让他们能够知道朝廷律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是这种权力在洪武永乐之后,随着大明内卷,仁宣二帝为了迎合士大夫们所期待的“太平盛世”,放松了对地方和对官僚集团的管控,从而迅速被地主阶层所掌握,成为地主阶层控制乡镇权力的工具。
那些人,则是被称之为“乡贤”。
也许有些乡贤的确贤德,造福了自己家乡,但从整体上看,“乡贤”称号也就是某些人在自己的黑脸上,抹了一层白粉,用来骗骗不知情的外乡人和上层漂浮到不接地气的统治者罢了。
所以申明亭制度荒废,至今已经是有名无实了。
朱见济也懒得再去依靠什么“乡贤”,还不如让德云社的戏班子多下乡表演一些正能量戏码给老百姓看。
起码比起绕口难懂的“仁义礼智信”,简单直白,言语开放的戏曲说书,更受底层人的欢迎。
哪怕有样板戏的嫌疑,可现在能让人娱乐的东西本就不多,传统的才子佳人话本也没德云社人才编出来的段子好听。
多听多放,也是没有关系的。
“朕想了很久,觉得只是依靠朝廷派人去管人、去反腐,是不够的,来不及的。”
逼得上司派代表去调查,这代表了什么?
地方上面自己已经烂掉了,它管不了了,自然只能让外部力量来调整。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得清楚,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是强调什么。
要真是清廉务实的官员充满地方,朱见济又何必派锦衣卫和东厂这些特务过去?
“朝廷的御史太少了,地方上的按察司也不够用大明朝这么大的地方,就那么点人,即便人人用心做事,又能查多少案件,巡视多少地方?”
“而且州府之下,无有按察司之类的去管,县官不如现管何其荒谬?”
这就是“大政府”和“小政府”的差别了。
前者能把控制的力量延伸到最基层的统治单位上,后者顶多到了县一级就没了。
等水面上的船被浪顾涌起来的时候,下面可早就暗流汹涌了。
朱见济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要说大明朝的监察制度,比起前朝已经是非常完善了,中央地方都有具体的监察部门。
不过人是不能比烂的,
不止要比前人好,还要让后人受益非凡!
“朕意已决,以后吏员制度一搞起来,就要设立相应的人事部门,要是吏员有纠纷事务,离职退休,都要经人事的手。”
“州府之下,要设检察使,负责监督官员行政,以及对违法事务进行核查纠正,但凡地方主官升堂报案,都要有检察使在旁记录,若是行事有误,则向上级汇报,上级每年也要对其进行抽查,不得轻忽”
“县之下的村镇,要有巡法员,负责收集当地所犯之事,交由检察使,看需不需要报官审理。”
“当然了,朕一人的想法,只怕会有很大的疏漏,诸位卿家回去再帮朕想想。”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明末有套房 (tx程志) 起点VIP2022-01-30完结286.52万字 9.54万总推荐明末乱世,天灾人祸,遍地烽火,血流成河。这是一个尸山血海血火交...
-
大唐:我被系统坑了一个爹 (米酒汤圆) 番茄vip2021-05-09完结69.2万字 ·5818人在读一朝身死,却借运重生于大唐,这辈子李翊只想偏居一隅,当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