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确实有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合,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紧张,至少在对魏国用兵的大战略上,两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矛盾。
  就如魏延抢先退回汉中时曾说过:“自己只听命于圣上和丞相”。
  从政治上和军事战略上来讲,荆州派系的诸葛亮和魏延代表的元老系是天然的盟友,他们要压制的,是不愿意北伐的蜀中其他派系众臣。
  自诸葛亮北伐开始,蜀汉朝中益州派系的力量已经大大削弱。
  诸葛亮死后,蜀国最先开始的就是夺权之争,唯一的元老派魏延自然受到荆州派系的疯狂打压,从收到魏延和杨仪相互指责的奏表就能看出来。
  然而,穿越而来的刘闪救下了即将身死的魏延,刘闪的态度很明确,他从大汉的长远利益出发,重用元老派的魏延和外来降将姜维,自然引起荆州派系的不满。
  此时朝中文臣主要以荆州派系为主,杨仪在朝上出言不逊时,他们为求自保,不得不与同属荆州派系的杨仪划清界线。
  杨仪终终憎恶魏延,他出狱后为报私仇,与益州派系的几个外臣小将混在一起,这就水到渠成了。
  杨仪本想借刘莲之手除掉魏延:收买魏延的家将前去行刺。杨仪知道不会成功,他只是想借机制造刘闪与魏延之间的嫌隙。
  杨仪策划的行刺本是做做样子,哪料到刘莲竟会派出800死士前去行刺,吓得刘闪前往永安「督军」,这确实在杨仪的意料之外,杨仪更没料到刘莲会兵进成都。
  杨仪愤愤难平,刘莲却满不在乎地说道:“杨长史,你就放心吧!本将一直关注着刘禅的行踪,我料到他会逃往永安,我已在涪水布署重兵,广都方向也有一支奇兵,如今成都空虚,大业必成!等我恢复西川基业,杨长史功不可没,本将定不相负!哈哈哈!”
  “你……你……竟敢……篡位……”
  “杨长史,此言差矣!西川乃是刘璋之基业,我身为其孙取之,何来篡位之说?当年刘玄德窃取西川,本就名不正言不顺,我父子二人苟且偷生,忍辱负重多年,等的就是这一天!”
  “你……我……我杨仪将背千秋骂名矣……你休想得逞……”
  杨仪大怒道,头也不回地离开大殿,飞身跨上一匹快马,欲往永安请姜维回师勤王。
  “嗖!”
  一支弓箭正中杨仪背心的要害,他闷哼一声跌下马来,已经气若游丝。
  “敬酒不吃吃罚酒!”刘莲上前猛踢杨仪几脚,厉声喝道:“想必本将的大军已经生擒刘禅!你去永安又有何用?本想封你个廷尉之职,你却不识时务!”
  突然,四周鼓噪声四起,喊杀震天,王安急匆匆地跑来说道:“城北杀来一队兵马,末将全力挡之,请主公速从南门撤离!”
  “休要慌张!成都附近并无蜀兵,哪来的兵马?你是不是看错了?那应该是张秀将军从涪县来的兵马吧?”刘莲疑惑地问道。
  “主公,不是张将军!”
  “哦?难道是吾族弟刘磐的兵马?”
  “主公啊,就算刘磐将军有心引兵来援,他如何过得了永安?”
  王安心急火燎地说道,心中暗叹,智商如此低下的刘莲竟敢造反,看来自己跟错了人。
  “这就奇怪了,到底是哪路兵马?你确定不是张将军?”
  “哎呦主公啊,赶紧快走吧!我能确定不是张将军!他们好像打的是「魏」字旗号!如今城中兵将不足,五成县不可久留,主公勿要迟疑!”
  「魏」字旗号?难道是魏延?他不是在驻守汉中吗?他怎么会知道这事?他怎么来得这么快?”
  刘莲仍在疑惑,并不准备放弃:“可有涪县张将军的消息?”
  “主公,这队蜀兵从城北而来!如果是魏延,他来的路上必经涪城,想必张将军已经……主公,勿再拖延,赶紧从南门撤吧!”
  “怕什么?广都方向的泠齐将军可能已经攻陷成都,或许已经活捉刘禅,我为何要逃?就算真是魏延杀来,只要我有刘禅在手,他敢奈我何?”


第51章 旧制弊端
  “陛下,末将救驾来迟!”这名年轻的将领正是魏容,他向刘闪行礼后,怒视着蜂涌而来的兵马,恭敬地说道:“陛下请先入城,追兵我自挡之!”
  “魏将军辛苦!你如何会回到成都?”刘闪疑惑地问道。
  “陛下,敌军已兵临城下,请陛下回城中暂避,待击退叛军后,末将定当详细禀明,列阵!”
  魏容大手一挥,一队长枪兵在南门摆好阵势,后方几百名弓箭手已经拉满了弦。
  黑衣骑兵靠近南门后见势不妙仓惶退去,魏容引500骑兵尾随掩杀,这队黑衣骑兵瞬间就被击溃,叛将泠齐也被魏容擒回。
  魏容告诉刘闪,魏延确实收到一封密信,得知刘莲欲行刺造反,几经权衡之后,魏延令马岱和王平严守大散关,自己引1万兵马星夜往成都开进。
  到达绵竹后,魏延将大军分为2支,一支由魏容统领直奔成都,魏延亲率剩下的7千兵马往东广汉郡而去,沿途攻克涪城和五城,并生擒刘莲和叛将张秀、王安。
  魏延担心走漏消息后刘莲终止叛乱,于是将前来打问的几名宿卫捆绑后缚于马上,并未遵从那三道撤兵回汉中的圣旨。
  在刘闪看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魏延遵从圣旨撤回汉中,后果将难以预料。
  正是魏延「抗旨不遵」才彻底粉碎了刘莲的阴谋,这才是真正的忠心,而不是「愚忠」,刘闪自然不会怪罪。
  经历了两次有惊无险的叛乱,现在的刘闪再也不敢放任成都继续空虚,他考虑到大散关易守难攻,于是留下了魏延带回的1万兵马,对魏延父子加以赏赐后,仍旧让他们回到汉中驻守。
  向宠武艺超群,但他没有领兵布阵的经验,难以统领这1万兵马,刘闪只好召回汉中的守将张翼。
  魏延临走时告诉刘闪,先皇刘备临死之时曾交给自己半个兵符,他也是近日才知道另外半个在吴太后手上。
  刘莲叛乱的密信正是吴太后所发,正是有了这块完整的兵符,魏延才能领兵顺利通过阳平关和雁门关。
  听闻此事后,刘闪心头万分复杂。
  吴太后可以默许自己的两个儿子篡位,却容不下外臣刘莲的造反。
  如果吴太后将刘莲之事直接相告,刘闪并不一定会相信,她只好动用先皇留下的半个兵符,由此可见,她对先皇刘备还是比较忠心,不愿让刘备大半生打下的基业落到外人手上。
  能平定此次的叛乱,吴太后确实功不可没,刘闪考虑到吴太后的寿辰在即,她毕竟是吴懿将军的妹妹,也考虑到朝中益州派系的薄弱,刘闪也玩起了「制衡」之术,亲自到梓潼郡求见并顺利将吴太后接回宫中。
  刘闪认为,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两次叛乱,除了成都空虚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蜀汉「募兵制度」和「郡守」官员制度的弊端。
  自秦代开始,全国实行郡县制,汉代延袭了这一制度。东汉时期将全国划为13个州,每个州各有一名朝廷派遣的刺史;
  州下设郡,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太守或郡守;郡下设县,一般称为县令;
  县以下就靠地方的乡绅、宗族族长进行自治,因此古代有句话叫「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州、郡、县的行政管理方式,与一千多年后的省、市、县并无太大区别,但这个时代交通不便,行政效率低下,因此各郡最高长官的太守很容易大权独揽,形成割据势力。
  朝廷派刺史到地方负责监察工作,正是为了防止太守形成个人势力来对抗中央。
  然而,负责监察工作的刺史(官秩六百斛)官位远低于太守(官秩二千斛),资历也比太守浅。
  汉代时期国家安定的时候,刺史凭借特殊身份还可以震慑太守。
  可到了国家动荡的时候,地方上一手遮天的太守往往就不受刺史约束,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刺史与太守狼狈为奸,盘剥百姓的事情。
  刘闪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弊端造成了征兵上的漏洞。
  西汉时期,采用的是「兵农合一」的征兵体制,到汉武帝时渐有破坏。
  东汉初期,刘秀改革军制,彻底取消了这种兵制,但由于内忧外患,连年用兵,仍需要大量军队,不得不经常采用临时措施,以致兵役制度显得有些混乱。
  现在的兵役制主要是募兵和征兵为主,兼有谪兵、屯田兵、异族兵等等。
  由于地方郡守独揽大权,在粮食征收、征兵募兵、军械生产等方面有很多漏洞,很容易造成地方郡守拥兵自重的现象。
  在刘闪看来,上次刘永和刘理叛乱,以及刚刚平息的刘莲叛乱,都是地方拥兵自重形成的。
  刘闪觉得,要彻底消除这个隐患,除了加强各州监察刺史的权利、削减各郡太守的权利之外,还应该施行后世那种军、政分开的政策,绝不能让地方郡守独揽大权,绝不能让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拥兵自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