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不可能。那么问题来了,打仗为何偏要攻城?
全国的范围那么大,土地那么多,为何偏偏要跟一座小小的城池过意不去?
攻城战役耽误时间不说,损失大的可是攻城的一方,为什么他们不能绕过去,直取敌方腹地?
很多人认为城池都建在交通要道,能完全堵住敌方行军的道路,这就大错特错了!
绕过城池或要塞直接攻打敌人的后方,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
比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绕过了许多诸侯直接攻打敌人的后方,而且效果绝佳。
还有就是明朝的朱棣,他的兵马久攻济南城不下,几乎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朱棣突发奇想:“不打济南城了”!
朱棣直接绕过这座城池向南京进发,正是这个看似冒险的举动让他夺得了皇位。
由此可见,绕过城池这一招确实有效,不过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其实仔细想想都能明白,如果绕过城池直取敌人的后方,很容易被敌方前后夹击或瓮中捉鳖,一不小心便会万劫不复。
诸葛亮行军谨慎,从来不敢弄险,正是基于这样的万全考虑才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姜维则完全不同。
在姜维的「二分天下」之计里,前期对吴国的作战中,他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尽可能地消耗掉吴国的战力和国力。
正因为如此,姜维才敢率2万兵马大胆地绕过吴国重兵把守的信陵,路过空虚的宜昌和宜都而不入,长驱直入兵进长阳。
由于夷水地势狭长,不适合大军展开,姜维兵屯佷山威胁夷水要塞在陆逊的意料之中,所以陆逊轻易包围了佷山的2.3万蜀兵。
在陆逊的计划中,纵然信陵的6万大军调走2万,剩余的4万兵马足以时刻威胁秭归城,他断定姜维不敢放弃秭归,根本就没料到姜维敢兵进长阳。
信陵那边的信使连续延误,这绝不是巧合,陆逊知道,最不可能发生的事,确实已经发生了!
长阳以东,蜀兵占据了几处险要的隘口,本来就狭窄的道路被石头和树木阻得寸步难行,在这里,所有的兵法或阵形都无法施展。
蜀兵居高临下,从容地用落石和弓箭袭击吴兵。周舫和孙桓连续冲击好几次,损了三千多兵马仍未能通过第一个隘口,陆逊只得暂停进攻并后退2里下寨。
姜维的2万兵马只带了三日的口粮,姜维却不着急,他相信,只要陆逊不怕饿死,自己就不会饿死。
因为湍急的夷水不适合行船,吴军的船队不可能逆流而上把军粮送到夷水要塞,陆逊6万大军的粮饷必从长阳经过,这也是陆逊急于夺回长阳的原因。
恩施城被蜀兵占领后,除潘濬的副将都亭侯陈表之外,城里的吴兵都愿降蜀,更愿意成为姜维麾下的士卒。
因为吴国士卒私下皆言,蜀国的大将军姜维是一个不败的战神,这几个月他与国吴的交锋中,已经斩杀十几万吴兵,自身损失不到六千,只有跟着这样的将领才有命去吃饭。
傍晚时分,一名满身是血的吴兵来从恩施方向来到吕壹寨前救援,由于他手持陈表的兵符,吕壹自然没有怀疑,急忙遣快马东去请示陆逊。
陆逊听闻恩施城被蜀兵连日攻打,并不感到奇怪,这本来就在他的预料中,只不过比预计的时间晚了2日。
陆逊担心失去东边仅存的逃生通道和粮道,考虑到佷山的2.3万蜀兵已被诸葛瑾和张承围死,于是急令吕壹领兵去救,要求不惜任何代价保住恩施。
夷水一线通道狭窄,处处都是易守难攻的险地,处处皆可阻滞敌兵或设伏。
清晨,吕壹的1万吴兵离开自己壁垒,马不停蹄地西去救援,眼看还有几里地就可抵达恩施,前方突然被巨石和大树拦住去路。
吕壹心头一凉,还未来得及下达撤退的命令,四周已经惨叫连连,难以计数的吴兵倒在石头或箭雨之下。
前后皆被蜀兵堵死,眼看突破无望,吕壹急令吴兵跳入湍急的夷水逃生。
然而这一带的夷水滩多水急,吴兵从数米高的地方跳下后,几近半数人马摔伤,能逃出升天者估计不足3000人。
廖化和张嶷留下部分兵士打扫战场,然后迅速东进,在距离诸葛瑾大军仅3里处设下壁垒。
这样一来,双方在夷水一线的形势就很有趣了,用「犬牙交错」来形容最为恰当:5万吴兵将2.3万蜀兵围困在佷山之上,然而他们的东线有姜维的5千蜀兵扼住隘口,相领的长阳城驻有张绍和傅佥的1.5万兵马;
西线那边,张嶷的5千蜀兵守住壁垒,恩施城中另有廖化的1万蜀兵。
前日降蜀的9千多吴兵和1.3万蜀兵已由邓芝和高翔带回秭归,得知夷水战事的朱桓怒得大掀桌子:这几日秭归城只有赵广和赵统的2千蜀兵,自己驻守的信陵有3万吴兵,却一直无动于衷。
面对姜维,似乎陆逊和自己都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能力,看来吴国的兵将已被姜维吓破了胆!
现在的信陵城没法得到陆逊的指令,朱桓琢磨着,如果自己引兵去救,这3万兵马根本就攻不下长阳,不仅不能打通陆逊的粮道,还可能被蜀兵趁机攻占信陵,这将得不偿失。
夷水西面的恩施和张嶷部队可由巴东城运来粮草,深入吴境的姜维很快就要粮尽,姜维的目光注意到了几十里外的吴国运粮队。
由于蜀兵悄无声息地占领了长阳,城头上仍然插着吴国的旗织,但是朱桓抢先向松滋和枝江方向发了预警,这两个方向的运粮队不敢再向夷水方向运粮,他们已经原地扎营,正在等待孙权的指示。
第44章 兵败如山
吴兵刚刚被围的时候,诸葛瑾曾向陆逊提过建议,让士卒砍伐树木扎成木筏,以便随时从夷水撤走。
陆逊起初坚决反对,令吴兵连攻2日,仍然没打通两端的通道,眼看粮草将尽,这才同意了诸葛瑾的建议。
夷水一线通道狭长,南边是湍急的河流,北面是悬崖峭壁,吴兵砍光了周围的大小树木,只造出几十个木筏,仅够几百人撤离。
要想造出更多的木筏,就需要更多的大树,唯有佷山有足够的树木。
要上佷山,只有沿长杨溪而上,这里却有吴班、吴懿的一万六千蜀兵严防死守,因为这里是关索5千兵马赖以生存的水源。
关索带兵上佷山已经15天,粮草将尽。他按照姜维事先的安排,在吴懿和吴班身后的半坡上砍倒大树,将地面整平,然后将5架投石车拆开后带到此处重新架设。
关索将30台蹶张弩也架在此处,带来的100具连弩交给下方的吴班和吴懿。
关索只是听说过姜维的谋略,这会儿才真正对姜维佩服不已。
因为吴兵下寨的地方姜维早就料到,并且计算得丝毫不差,这几架居高临下的投石车和蹶张弩刚好可以攻击诸葛瑾的营寨。
受到从天而降的巨石和强弩的攻击,诸葛瑾的寨内乱成一团,惨叫声不绝于耳,但他不敢撤走!
诸葛瑾明白,如果自己撤走,佷山的蜀兵与恩施方向的粮道就被打通。
诸葛瑾跟陆逊的想法基本一致,就算自己粮尽后被逼从夷水撤退,撤退之前也要咬下姜维一块肉,必须吃掉佷山上的两万多蜀兵。
诸葛瑾一面差人向陆逊报告这里的境况,一边令吴兵冲击吴懿和吴班的大营,因为只有攻下这座大营才能解决后面半坡上蜀兵的投石车。
吴兵冒着从天而降的箭雨,如狼似虎地扑向蜀兵大寨,蜀兵的100具连弩终于发挥了作用,吴兵成片地倒在寨前5-20米的地方,根本就无法近前。
吴兵损失一千多人后,诸葛瑾仍然不愿放弃,第二波进攻的吴兵丢下几百具尸体狼狈退去。
投石车和蹶张弩并未停止发射,他们的数量并不多,但吴兵时刻都在躲避着从天而降的死亡威胁,每个人都不敢有半点放松。
天明时分,张绍和傅佥的2000抢粮队顺利返回长阳,他们所获的粮草并不多,只能勉强维持3日,不过姜维已经心满意足了,因为在他的计划中,3日后的自己已经回到秭归城中。
零星的巨石和弩箭的攻击还在持续,被砸坏的简单防御工事根本来不及维修,一夜未睡的吴兵身心疲惫,趁夜偷偷跳水逃走者已有数百人。
从天而降的攻击暂时停止,吴兵还在打盹之时,张嶷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猛冲诸葛瑾的大寨,吴兵仓促应战时,北面的吴懿和吴班又领兵杀来。
面对士气如虹的蜀兵和北面的一百多具连弩,吴兵战意全无,诸葛瑾只得下令退兵。
得到退兵命令的吴兵如蒙大赦,一万多兵马争先恐后地往东退去,被留下断后的2000吴兵甚至跑在了最前面。
吴班和吴懿领兵在后面一路掩杀,吴兵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在狭窄的通道上,相互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兄弟们,继续冲!杀光吴兵,为前将军报仇!”
吴懿大喝道,令弩兵暂停攻击,示意枪兵靠上去,以短兵相接的方式给吴兵造成更大的恐慌。
“吴老将军,现在还不是时候!”关索恨恨地瞪着落荒而逃的吴兵,让他暂时停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