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建造盛唐 (无言不信)


  李元瑷向李治汇报第二匹运送粮食的人选。
  “雷亚东,曾经跟随卫公奇袭过定襄,官居校尉。后来大腿中了一箭,就退了下来。当时大夫说恢复无望,开始舍武从。他刻苦好学,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官居常山主薄。经过这些年的休养,他的腿脚意外康复了。我亲自测试了下,军略武艺皆是不俗,这几年还将事锻炼出来了,可担此大任”
  李治头也不抬,道:“此事,你决定就好。你来的正好,帮我想想,怎么筹措冬衣。这一仗,估计要打很久。”
  他说着,将一封信递给了李元瑷。
  李元瑷伸手接过,这一眼看下去,顿时头皮发麻,马上轻抚着胸口,顺顺气。
  这李世民给李治写的信,已经颠覆了李元瑷的三观。
  这就是天可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
  信中大意如下:久久收不到雉奴来信,爹爹担心欲死。不久收到雉奴来信,爹爹如吞神药,满血恢复,死而复生。你身体不好,不管多小的病,要立刻写给爹爹,不要让爹爹担心
  李世民采极佳,什么“忆奴欲死”的字样,层出不穷。
  李元瑷有一种感觉,只要去掉几个字,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封情书呢。
  无眼再看,李元瑷直接跳过这一段,观看正。
  “耶耶本欲围点打援,与安市城外斩杀高句丽有生力量,尽快结束战果。以免拖延寒冬,军疲马累,徒增后勤压力。奈何,高句丽为我军震慑,惧不出战。耶耶估计,渊盖苏意图放弃安市城,一路回缩,沿路派兵消耗,拉长我军战线,增加我军后勤压力。此乃阳谋,无法可破。耶耶为百年计,决定一路东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此后勤之重,将会关乎全局。幸得汝十六叔相助,运河通畅。南粮可由水陆,直达逐州,能为我军舒缓压力。”
  “粮草目前无忧,惟恐东北苦寒,冬日难熬。军马难受,前功尽弃。现今六月,耶耶所在之处以感受不到半分炎热,甚至早晚有徐徐凉风。当地降将预估,九月即可能入冬。御寒之物,当需尽快筹备,以安大局。耶耶,敕。”
  耶耶即是爹爹父亲的意思,李世民与李治的信中,从来不以父皇相称,就是一个寻常的父亲。
  李元瑷这几天一直有种奇怪的感觉,总觉得哪里不对。
  看了这封信方才恍然,原来驻跸山之战没了?
  自己穿越过来,蝴蝶效应将唐军的一场大胜给坑没了?
  在李元瑷的记忆中,驻跸山之战唐军以少胜多,力克高句丽十五万大军,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逼迫高句丽高延寿、高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奠定了日后高宗攻灭高句丽的基础。
  自己穿越过来,辛辛苦苦的干了两年,换了这个结果?岂不是再帮倒忙?
  这一瞬间,李元瑷觉得自己跟吃了坨屎一样难受了。


第125章 柞木炭
  李元瑷认真的看着书信,不自觉的咬着下唇,这种蝴蝶效应,让他实在难以接受。
  看着李世民的决定,李元瑷心底清楚,这是唯一的机会了。
  如果此次没有攻取高句丽,少了驻跸山之战,那可就亏大发了。
  无论如何都不能重蹈覆辙。
  只是
  李元瑷突得心生无奈感觉,自己一个管后勤的,对于前线的战事当真是束手无策。
  随即他又挠了挠脑壳,貌似自己在前线也干不了什么?
  就凭自己看过本三国演义,在军略能玩过李世民、长孙无忌、李绩这样的大佬?
  如果他们都搞不定,自己上去也不过凑数的。
  看着信里的“当地降将预估,九月即可能入冬。御寒之物,当需尽快筹备,以安大局”,李元瑷眼中闪着丝丝炙热,自己能做的似乎只有把后勤弄好了,这一仗后勤才是关键。
  棉衣,棉被!
  李元瑷道:“其实棉衣,棉被很好筹措,这是定数。我大唐不至于凑不齐十多万套棉衣,棉被。这御寒,真正的关键是炭火。有炭有火,才能取暖。”
  “炭火?”李治诧异道。
  “是的!”李元瑷肃然的颔首道:“寒冬最难熬的是夜晚,尤其是大东北的寒冬,更加不是我们这些非本地人可以理解的。”
  李元瑷在后世总是听说南方的冷是魔法伤害,北方的冷是物理伤害。来自北方的狼,在南方冻成了哈士奇。
  说这话的那是没有真正体会过正北或者东北的冷。
  尤其是大东北,李元瑷有过一次经验。
  身处冬天的吉林,那冷的,洒水成冰真不是假话。
  幸亏科技发达,家家户户皆有暖气,他龟缩在暖气里大门都不敢出。
  他不知古代大东北的气候跟后世相比怎么样,但是就算如后世专家所言,唐朝全球气候处于温暖期,东北的温度也不是轻易可以抵抗的。
  仅靠棉衣棉被是不可能熬过东北的寒冬的。
  必须要有炭火。
  李元瑷斩钉截铁的道:“没有炭火,即便征伐高句丽的兵士由北方府兵择优而选,亦抗不过东北的寒冷。”
  李治深深的看着李元瑷道:“真是如此,那只能劝父皇退兵了。”
  “为什么?”李元瑷神色微变。
  李治道:“供应炭火,根本不符合实际。寻常炭火固然易得,可烧的太快,一节炭,支撑不了一个时辰。十万大军所需炭火,后勤根本支撑不住。你花费一月时间,将木炭送至前线,前线将士十日耗尽,后勤如何承受的起?”
  李元瑷一脸古怪道:“不对啊,朝廷发放的木炭一节可以烧三日呢。”
  李治几欲气绝,没有好气的道:“还真是何不食肉糜,朝廷发给你的炭是白炭,是朝廷上贡之物。是用上等硬木以特殊手法烧制的木炭,用白炭为十万大军取暖?你何不选瑞炭更佳?瑞炭是西域进贡的木炭,以西域稀有硬木烧制,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
  他顿了顿道:“何况白炭有致命弱点,极易受潮,东北湿冷,如何大批运送?”
  李元瑷呆了呆,忽然一拍大腿道:“茶道炭,可以用茶道炭。”
  李治惊讶道:“何为茶道炭?”
  李元瑷笑道:“就是最高级的木炭之一,综合了白炭与黑炭的有点,取暖的神器。”
  上辈子他去东北目的是收购柞木。
  柞木国际称中国橡木,其木材比重大,质地坚硬、收缩大、强度高。颜色呈浅杏黄色,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成褐红色木纹独特,纹理清晰美观,显得端庄沉稳、典雅古朴,非常适合制作家具与地板。
  柞木遍布较为广泛,但真正好的柞木遍布东北,尤其是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最为。
  当时与东北柞木商家交谈的时候,对方介绍柞木特点,特别提到了茶道炭。
  柞木之所以贵,不只是用于制作家具,还能制茶道炭。
  茶道炭属于黑炭,但它却有白炭的特点,耐烧火力旺且热量均匀,无污染、易点燃、耐潮等特点。
  古代豪门大户以茶道炭待客是茶道的最高礼节。
  即便是现代,保留茶道化的日本也曾大量从东北求购茶道炭来满足国内需求。
  李元瑷当时并不这么在意,商家这般介绍,不过是为了提高价格而已。
  在他所处的时代,讲究实务,便捷。
  即便是日本也只有一小部分保持古时繁杂的茶道,怎么可能需求那么大?
  经李治说道这方面的常识,立刻想起了这段记忆。
  制炭的方法很简单,一点都不难。
  难在缺少木材。
  前线大军所在的位置不就是位于长白山山脉?
  长白山别的没有,柞木可多的是。
  尤其是这个时代,长白山没经过大规模破坏,柞木不难找才是。
  李治有些不明所以。
  李元瑷忙道:“我曾翻阅过一本古籍,说太白山附近遍布一种叫做柞木的树。此树坚硬巨大,可制成木炭,兼顾白炭黑炭特性。我们不需要往前线运炭,只要招募制炭好手,在前线起窑就地砍伐柞木制炭,供大军所需即可。”
  太白山就是长白山,只不过是在这个时代,叫做太白山而已。
  李治有些无语的看着面前这个有点看不透的十六叔,明明开始连白炭黑炭都分不清楚,怎么一会儿就弄出一个茶道炭来?
  若非李元瑷近几年的表现实在经验,李治都有些怀疑他在说谎了,吐槽了句:“柞木制成炭,不叫柞木炭,叫什么茶道炭?”
  李元瑷一想也对,茶圣陆羽这时候应该还没出生吧?
  这个时代还不流行饮茶,茶叶更近乎于药,而不是饮品。并且喝茶是需要加油,加葱姜蒜的,反正李元瑷喝不惯。
  “就叫柞木炭,就叫柞木炭!”
  李元瑷无所谓这个名字,只要能够帮助前线大军,什么都无所谓。
  李治还是选择相信李元瑷,直接下令从长安、洛阳等地,募集制炭匠师。
  李元瑷迫不及待的离去了:“我去处理棉衣、棉被事情,待制炭匠师到了蓟城,通知一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