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得不选择停军修整,待粮草送达之后,再行前进。
唐军一路攻城略地,直至八月二十一日,三路军与鸭绿栅汇合。
八月下旬,东北变天了。
第129章 真正的考验
唐军的捷报一个个飞传幽州蓟城,李元瑷的喜笑颜开,也想不到高句丽除了杨万春,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大大小小三十余城,没有一个扛得住揍的,高延寿也不负众望的来送了波经验。
虽然不如历史上送的多,足足十五万之数。依照当前这个局势,能送六万来已经很不错了。
对他的要求,不能太高。
但随着唐军越来越深入,李元瑷所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了。
中国打仗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什么样的战术打法都给研究透彻。
除了春秋战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战术战法可谓创新,后人大多都是沿用先人战术战略。输赢全凭,彼此对战术的理解运用。
高句丽渊盖苏出身贵族,在这个全民学习华夏化的时代,什么孙子兵法、吴子兵书,渊盖苏背的不见得会比唐朝的将官差,人家不只会背正版的,还会背半岛彦版。
你懂的多,人家也不差。
渊盖苏全线收缩,战略意图很是明显,拉长唐军战线。
不是疏通了运河,将大本营安置在蓟城嘛?那我就放弃前线,将最难走的山道留给你们,提升你们运粮的路线风险,有本事你将运河修到辽东来!
拉长唐军战线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老套的袭扰粮道了。
东北多山多林,高句丽渔民族,擅于跋山涉水。
他们小股部队往山林里一藏,就东北那森林覆盖量,别说十万,你派个百万大军入林,也跟江流入海一样,掀不起风浪。
在辽东,李世民还能派遣风驰电掣的铁勒骑兵为运粮队护航。可过了辽东,进入东北林地,那就是高句丽小股部队的天下了,他们打不过就跑,打得过就打,神出鬼没。唐军是拿藏匿在山林里的高句丽小股部队一点办法也没有。与野战,募集的北地强兵,就没将高句丽放在眼里,可山林作战,就未必是人家对手。
李世民现在都有些后悔,为何没有征集一些川蜀府兵。
比一比,谁才是山地之王。
这运粮队一路上是备受袭扰。
护卫运粮队的唐军战斗力并不弱,运粮队或有损失,却也不存在粮草被劫的情况。
但是一路受到袭扰,速度、士气什么的,不可避免的会下降。
本来就路途遥远,运粮压力极重。再一路遭遇袭扰,各种不可抗拒的情况发生,去过一次的役夫不敢再去第二次了。
运粮兵卒也相差不多,他们绷紧着精神,面对无时无刻可能出现的敌人,受到的压力最大。
一趟下来,精神力差不多就耗尽,真要多来几次,保不准会崩溃。
这种事情在军队里最为常见。
所谓的炸营、军惊,自相残杀不就是这个道理?
“此次运粮,也亏了陛下体恤,让前线兵士原地修整。不然属下,真不敢保证完成任务。”
来济大倒苦水,这一次的运粮任务最是重要。他们运送的不只是粮草,还是朝廷为前线募集的冬衣、冬被。
也许是探得了这一消息,高句丽袭击的特别频繁。
唐军折损了不少,棉被棉衣烧了一百多套,耽搁了不少时间。
李元瑷默然听着来济的抱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了,孤明白你辛苦。这封功劳,都会记下,绝对少不得你的好处。”
来济一听也开心的拍着胸脯道:“为朝廷效力,哪说辛劳?待属下休息一阵,回回元气,再为朝廷效力。”
李元瑷笑送来济出门,就从这邀功敢拼的劲头,就能断定此人前途定然不差。
处理了手上的事物,李元瑷前往临朔宫找李治查问前线情况。
李治正在宫里与刘洎细说要务。
李元瑷看得出来,李治这是重用刘洎,将他引为自己的助臂。
李治这一手还是看得准的。
李世民给他安排的三人高士廉、马周、刘洎。
高士廉想都不用想,那是李世民的铁杆,长孙皇后最亲的舅舅。
马周最是有才,也最为得宠。可性格内敛,安分守己,不会提前选择站位。
只有刘洎有政治野望,亦有足够的才智支持他这种野望,是唯一一个会加入太子党的人选。
见李元瑷到来,李治道:“来的正好,孤跟尚书正好谈到后勤方面的问题。根据父皇来信,他那边已经降温了。八月下旬降温,据降将高延寿估计九月中下旬就有可能下雪。可想而知,到了十一、二月会如何了。父皇现在不考虑速战速决,免得来不及筹备炭火。他打算在鸭绿栅的西岸,安营扎寨。同时在营内建造土窑,派遣兵士砍伐柞木,制作柞木炭,抵御寒冬。他在信上说,高句丽腹地林木遍野,柞木林成片,供给大军过冬绰绰有余。”
“父皇还说他们粮草可以维持至十二月中旬,我们下一批粮草当需在十二月上旬送达。这一次运粮,将是关乎后勤的真正考验。”
李元瑷肃然颔首道:“我以想过这个问题,今日也是请命来的。下一次运粮,我打算亲自押送,以面对各种恶劣情况。”
李治表情吃重,顿了顿道:“你可了解情况?从蓟城到前线鸭绿栅,至少要走一月余。那时以入冬季,大风大雨大雪皆不可估算。天寒地冻,草木结冰,更有甚者雪积过膝。这一切皆会为粮队造成极大不便父皇信中亦说了,若十二月上旬等不到粮草运至,他将由鸭绿栅撤军。利用所剩粮食回撤,与粮队汇合,另做打算。”
李元瑷晒然笑道:“就是因为清楚情况,方才决定亲往。现今八月末,十一月动身,还有两月时间,足够时间做准备了。这里要向太子申请调拨一千匹乌珠穆沁马,想要克服难关,这一千匹乌珠穆沁马必不可少。”
乌珠穆沁马其实就是蒙古马。只是这个时候还蒙古这一说,故而以地名称呼。
唐王朝威压北地,是名副其实的天可汗,一声令下,突厥、铁勒皆得出兵作战,调拨千匹乌珠穆沁马并非难事。
第130章 风力独轮车
乌珠穆沁马?
刘洎才思敏捷,一瞬间就想到了李元瑷的用意。
“商王殿下是打算用乌珠穆沁马来运送粮草?”
李元瑷颔首道:“不错,随着气候转冷。运粮路上最大的问题并非是人,而是牲口。人可以克服各种困难,但是牲口不行。我中原的畜力没有能够耐得住东北寒冷的,真冷到一定地步,都只有死亡一图。而且冰天雪地的,哪里给填满找食物?一路带去,将大量增加运送难度。”
“据我所知,唯有乌珠穆沁马能够抵御严寒。乌珠穆沁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他们生存于极北之地。那里环境之恶劣,比之东北,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关键的,它们不需要军马那样,必须喂精粮方有气力。野草、树叶甚至荆棘,不论青黄皆可为食,生命力极其旺盛。”
蒙古马的大名,李元瑷在后世也是如雷贯耳。
历史上蒙古铁骑能够横扫天下,蒙古马的作用堪称举足轻重。
一个个目空一切的西方骑士,面对矮小的蒙古骑兵都给吓傻了。
哪里见到过如此来去如风的骑兵?哪里见到过登山涉水,如履平地的骑兵?
刘洎皱眉道:“可据我所知,乌珠穆沁马是擅于奔袭的战马,并非负重的驮马。就算它们吃苦耐劳,但以战马负重?真的可行吗?”
李元瑷耐心解释道:“如果将它们当做驴子、驮马来使,那当然不行。不过我有办法,减轻马匹运输的负担,让不可行,变成可行。”
刘洎不说话了,他了解面前这个人。
奇思妙想,天下一绝。他或许不属于世上大多人擅长的韬或者武略,但是他脑子里生出的想法或者事物,莫不是大利于天下之物。
便拿积弊已久的运河来说,谁敢想象,有人真能在两年之内,将千里运河治理通畅?
说起来简单水闸大坝,这玩意没有千百次的研究,哪里敢用于现实?
可他就敢,而且一用就成,用之有效。
世人谁不称奇?
面对这种人,他提出的东西,刘洎听不懂,就不说话,置疑反而显得自己愚蠢。
李治目光灼灼的看着李元瑷,问道:“真有把握!”
李元瑷明白,这是两个问题,答道:“有把握!”
李治又问:“一千匹可够用?”
李元瑷顿了顿道:“这个,一千匹差不多。当然,越多越好,就怕不好要。”
李治哼声道:“这个你不用管,薛延陀敢不给。孤就敢收拾他,一条不听话的老狗,草原上想取代薛延陀的人不少,早晚将他宰了。”
李元瑷哑然失笑。
对于草原民族,唐朝采取的方式与以往诸国不一样。
草原对于农耕的华夏民族来说就是鸡肋。
为什么秦始皇驱逐匈奴后不将草原纳为己用,而要劳师动众的建造城墙?
相似小说推荐
-
朝为田舍郎 (贼眉鼠眼) 起点VIP2021-06-24完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唐天宝,顾青身着布衣从烟尘里走来,在长安皇城的大道上,看着鳞...
-
北宋之无双国士 (墙头上的猫1) 起点VIP2021-08-31完结我爹,大宋文宗!我娘,大族薛家女!我大哥,进士!我二哥,进士!我三哥,进士!所以我混吃等死应该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