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朝时期,长孙无忌就跟着李世民征讨四方,立下赫赫功绩。别看他现在长得如同弥勒佛,身为将门之后,年轻的时候也是一员能够冲锋陷阵的大将。
李世民的贞观一朝,仅玄武门的从龙之功,足以傲视群臣,何况还有治世以及高句丽的征伐武勋?
李治的永徽朝更不用说了,若无他坐镇庙堂,李治的位子坐不稳。还不只如此,长孙无忌主导了《唐律疏议》的编纂。
《唐律疏议》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也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整个唐王朝都是依照此律法运转的。
长孙无忌的表现那是一点也不比在江南的李元瑷逊色。
三朝元老加功勋之臣加国舅兼辅政大臣,这些汇聚在一起,伊尹、霍光也不过如此,在夸耀他的功绩,助长他的气焰,谁能治得了?
但今日李治却微红着眼眶,带着几分感怀的道:“朕初登大宝,全赖长孙太尉辅政。今太尉身体抱恙,实乃朕年少大任,才累得太尉如此,心底愧疚难安。朕不忍太尉再过操劳,许他自由参朝之权,随行车轿可直入朝所。另外授长孙涣为鸿胪卿,封上党郡公,长孙濬,为常州刺史,加封襄阳郡公,长孙淹,为庐州刺史,封安城县伯……”
一个一个,除了长孙冲尽皆升官。
至于长孙冲是长孙家嫡长子,未来肯定是要继承长孙无忌赵国公爵位的,他自身也已经是三品秘书监了,故未加封。
李元瑷听此安排,嘴角微微一翘,李治的心结终于打开。而且他此举也是告诉五姓七望他们这些士族,长孙无忌立了大功。
经此一事,已经走向没落的关陇勋贵不可能再与五姓七望联合了。
下朝之后,李治叫住了李元瑷,说道:“陪我去探望舅舅吧!”
“好!”
李元瑷很愉快的答应了。
关于长孙无忌的病,李治、李元瑷皆能猜到缘由。
长孙无忌也不做作,直接大开府门,亲自走出府外街上迎接。
步入府内。
李治感叹道:“北方突厥蠢蠢欲动,西方诸国亦不安稳,东面倭国与百济坑壑一气,大有图谋不轨之念,诚乃多事之秋,后方稳定最为重要。舅舅而今压下士族之患,为朕解除了心头之患。”
李治这一声“舅舅”,让悬在长孙无忌心头长达六年之久的大石头,终于落下。
在官场混迹了大半辈子,他焉能看不出自己这个侄儿对自己敬重背后的那深深的忌惮?
而今一切化为虚无,自是一身轻松。
十二个儿子,十一个加官进爵,何尝不是一种承诺?
长孙无忌开怀道:“陛下运筹帷幄,吴王谋功至上,老臣一把年纪了,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哪敢贪功。这不代郡高柳传来消息,说北风将祖宅吹到了。老臣心底着实不安,有意告老北上,修复祖宅,以告慰先人。”
长孙无忌是洛阳人氏,但长孙家属于鲜卑族,本姓拔拔,崛起于代郡高柳。
不过随着北魏孝文帝改革,长孙氏已经迁徙至洛阳。
这北上代郡高柳显然只是一个说词,以表自己远离庙堂的心意。
李治也微微一笑道:“国有一老,如有一宝。大唐离不开舅舅,朕尚且年少,也需时刻得舅舅指点。高柳老宅,由朝廷拨款修葺便好,何须亲临?朕记得当初卫公再世时,每有大事,父皇皆会往卫公府上与之商议闲谈,朕也想多多听候舅舅指点……”
长孙无忌没有任何迟疑,应道:“陛下既然有用得着老臣的地方,老臣自当效力。”
李元瑷在一旁忍不住微微摇头,李治这明显是想要榨干长孙无忌的剩余价值。
不过长孙无忌也似乎乐得如此,一个半辈子从政的人,要他彻底离开庙堂也过于残忍了一些。
至于李治所说的多事之秋,也确有其事。
突厥自从未李靖覆灭之后,只余下零散的部落为大唐戍边。
朝廷向来有征调异族兵作战的习俗。
大唐军令之下,四方异族莫敢不从。常调他们东征西讨,渐渐引起突厥百姓的不满,而突厥贵族也滋生了一定的野心,有了复国思想。
其实说白了就是李治还未有李世民的威望,想当年征讨薛延陀的时候,李绩领着十余人北上,颁布了李世民的天可汗令:突厥、铁勒、回纥等五万兵马,顷刻间齐聚帐下,谁敢说个不字?
李治即位以后,着重给自己的父亲擦屁股,稳固经济治理江南,对于兵事也就是几场小打小闹的胜战。与贞观朝那种气吞天下,动辄灭国的气概,有着显著的差别。
这也令得个别野心家动了别样心思。
西域也是如此,随着修身养性,朝廷的经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丝绸之路所产生的超额暴利足以让任何势力眼红。
这换了个天子,侯君集当年打出的赫赫兵威也不在那么可怕了。
至于倭国、百济,一个意图弯道超车在奴隶时代的倭国行均田制,结果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蛋,激发了皇权与贵族的矛盾。
权臣苏我入鹿直接出兵诛杀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架空皇极天皇,以反对改革。
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又反杀了苏我入鹿,打的一塌糊涂。
为了缓解内部的动荡,打算通过外部压力来缓解内部问题。
至于百济,因扶余隆一事,两国关系将至冰点,与倭国是一拍即合,一并在新罗边界与新罗制造摩擦。
大唐四周除了南方竟然皆存在了不安的因素。
李治今日来长孙无忌的府上,显然打算加快进程,让长孙无忌交出辅政大臣的特权,以便走上自己天皇大帝亲政的征途。
第323章 诛、间、放
经过李元瑷的居中调和,李治、长孙无忌达成了和解。
为了长孙家的后人安危,长孙无忌交出了李世民赋予的辅政权力。
这长孙无忌都退隐了,另外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韩瑗自然也在随后选择告老还乡。
李治如愿以偿走到了亲政这一步。
一直猥琐发育的李小九在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开始筹谋对外战争。
为了这一天,这位未来的天皇大帝已经憋了很久很久了。
都说李治软,历史上的他可一点都不软。
只是他处事的方式不如他父亲刚硬,喜欢直来直往。他处事低调,喜欢迂回着来,让别人黑锅,自己背地里闷声发大财,博取好名声。
这也跟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
自他懂事以来,先是李承乾、李泰,再来就是长孙无忌,不低调都不行。
久而久之,就成了秉性中的一部分了。
用李元瑷的话来形容就是闷骚。
但他骨子里却极为刚硬,这点李世民都未必比及的上。
李世民以纳谏著称,对外刚强,对内却是处处怀柔,给魏征都逼成啥样了。
李治对内对外都一个德性。
为何李治没有留下与名臣君臣和谐的美谈?
不正是李治性子腹黑,受不了他人给自己上眼药?特地提拔了许敬宗,让他来对付那些谏官。
当然这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事情,李治也因此只是一位明君,而非李世民这样为后世吹捧赞颂的圣主。后世文人宁愿赞美武则天,也不愿意赞美李治,也多因如此。
舍人院。
原本是庙堂五相集中负责处理军国大事。
李治这一日高坐案首,亲自坐镇舍人院,展开了亲政以后的第一场会议。
会议是以李绩、李元瑷为首,以地位来说,李元瑷更在李绩之上。
但出于对这位三朝老臣的尊重,李元瑷让出了左席,居于右上首。
除了他们二人,余下三相分别为来济、杜正伦、许敬宗。
来济本是长孙无忌一党的人,原本是在李治清算行列,现在依旧居于其位,作为稳固庙堂里诸多长孙门人的定海神针。
杜正伦、许敬宗完完全全就是李治的人了。
杜正伦少年扬名,深得魏征器重,举荐给李世民称其为“才能古今无比”。后来受到李承乾、侯君集的牵累,流放驩州。李治即位后,一步步将他调入京畿,成为他的左膀右臂。驩州是大唐最南方,近越南境内,若非李治开恩,杜正伦这辈子都难以走出那荒芜之所,对于李治,自然是忠心耿耿。
许敬宗更不用说,与李义府一样,是李治最信任也是最好用的刀。但与李义府不同,李义府是杀猪刀,而许敬宗算得上是七星刀。
李义府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结党营私,国之大贼。
许敬宗除了好色没有啥大毛病,单纯是为李治清除不对付的朝臣。
这也是李元瑷不反感许敬宗存在的原因,作为皇帝,李治身旁确实需要许敬宗这样的人。
至于李义府的存在已经威胁国家,作为祸患,李元瑷也不与他客气,表面说得好是苦肉计,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实际上在他供出所有收受贿赂的证据之后,将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都一并呈报给了李治。
李治需要的是刀,却不是双刃剑,他能够容忍李义府私德上的败坏,却容忍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危害大唐的事情。
相似小说推荐
-
朝为田舍郎 (贼眉鼠眼) 起点VIP2021-06-24完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唐天宝,顾青身着布衣从烟尘里走来,在长安皇城的大道上,看着鳞...
-
北宋之无双国士 (墙头上的猫1) 起点VIP2021-08-31完结我爹,大宋文宗!我娘,大族薛家女!我大哥,进士!我二哥,进士!我三哥,进士!所以我混吃等死应该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