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府双目瞳孔骤然一缩,心底已经明白了一切,一股寒意冲天而起,他满以为李治要对付的是长孙无忌,现在才发现居然是五姓士族。这是要他将大半士林都得罪光,可很快他又明白了“苦肉计”这三个字的意思,几乎没有犹豫,斩钉截铁的道:“为圣人义府愿意赴汤蹈火。”
李义府这般配合,李元瑷都有些不忍心下狠手了。
这种孤注一掷的决绝,无怪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第一奸臣。
在李义府的配合下,一个个意图走后门的学子给大理寺抓进了大牢。
李义府的门槛是何等之高,能够得他内定的学子又岂会是背景平庸之辈?
不是达官贵胄就是豪门世家,且以豪门世家居多。
毕竟对于真正的达官贵胄,他们的直系亲属朝廷是有蒙荫制度的。
受到长孙无忌蛊惑的五姓七望首当其冲。
作为士林之首,既然决定参加科举,自不愿给家族蒙羞。他们动用人脉关系,从李义府这里获得了诸多名额,便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只要他们加入,霸占区区科举绝大多数名额,不在话下。
而今在李义府的攀扯下,五姓七望此次派出的族中精英几乎给一网打尽。
李元瑷深知法不责众的道理,并没有对于这些走后门的考生动刑审问,而是直接将他们的名字背景逐一写出,然后以公告的形式功告天下,罚他们六年内不得参加科考。
与此同时,李元瑷也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重新定义了科举的构造,将科举的流程方式也以公告的形式传令天下。
首先投牒自进,只要获得州府的科考资格,不需要任何官员举荐,可自行报名参加科考。
出题官员一但任命,直接入贡院不可与任何外人会面。
科考采取弥封、誊录制度,也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为了防止考生姓名弥封后,考官仍能认识其笔记。卷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交给试官审阅。
科举由每年一次,两年一次,规定改为三年一次,以避免从中央到地方为了科举疲于奔命,荒于其他政务,将科举正规严谨化。
科举最缺的是影响力,现今因李义府制造的滔天受贿案,科举的名号一下子宣扬出去了。
五姓七望意图以暗箱操作垄断科举名额,直接成为了寒门庶族眼中的大反派。
李治、李元瑷在这个时候改良科举,杜绝暗箱操作,此消彼长,赢得了绝佳的美誉,也给科举打了一剂强心剂。
第321章 饮鸩止渴
朝廷公文随着州城县乡一节节的下传,很快科举就成为了大唐茶余饭后的谈资。
科举最缺的就是影响力。
在五姓七望的特别关照下,在此之前大部分的读书人都觉得科举内幕严重。千里入京,考的不是才学,而是人脉奉承,导致参加科举的人数有限,人才获取自然受到极大影响。
要知道古代交通可不比后世,未来再远的路飞机几小时,动车一日,哪怕是绿皮也不过三五日功夫。
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赶路多以步行,即便是官道也是厚实的土路,但凡下雨难免泥泞不堪。
从江南到洛阳、长安,李元瑷乘船日夜兼程都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单纯的徒步,至少大半年起步,沿途还会伴随着各种未知的风险。
面对这种情况,你科举若缺乏影响力,傻子才会万里迢迢的进京赶考。
近来江南多士子入京赶考,那也是因为李元瑷自身重视科举。他与江南豪绅关系密切,又走了南北大商的关系,从货船上腾出几个位置给上京赶考士人,这才有近年科举多南人的盛况出现。
不然就以当前科举的影响力,根本不足吸引外地优秀的人才入京赶考。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那一个个参加科考舞弊的名单中,绝大多数都是五姓七望的后起之秀,还有部分即便不属于五姓七望之列,也是赫赫有名的豪门望族,如兰陵萧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杜氏等等。
这一个个在士林中极具影响力的门阀世家都开始参加科举,而且使用了卑劣的手段争取进士头衔,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广告了。
伴随着如此广告,关于科举的改革也在公告之列,跨时代的科举制度,务求严谨、公正。
同时,李治也很配合了颁布了全新的官员考核基础。地方官员的考核任务不在仅于维护地方安定,治理民生,州府乡村的文教亦是其中一环。
一连串的组合拳直接将还未离京的五姓大宗打的晕头转向。
慌乱中也反应过来了,他们这是给长孙无忌坑了。
李元瑷布置了一个大陷阱,而他们在长孙无忌的蛊惑下,毫不犹豫的跳进了陷阱。
长孙府!
长孙无忌悠哉悠哉的品着茶,长孙温站在下首,不住的用余光瞄着自己的父亲。
长孙无忌将手中的琉璃盏放下,看都不看面前案几上的拜帖,说道:“告诉他们,说终年家打雁,今却被小雁儿鸽了眼睛。老夫无颜见他们。让他们放心,李元瑷这小子识得分寸,法不责众的道理,他懂得的,不会斩尽杀绝的,最多不过趁火打劫罢了。”
长孙温道:“不只是五姓七望,还有一些故交,也想让父亲帮忙说句好话。”
长孙无忌道:“不见,一概不见,不能厚此薄彼……”他顿了顿道:“索性替为父向陛下告假,就说为父身体不适,挂上避客牌,安逸一阵子。这动荡看起来很大,至多一个月就能平息。”
长孙无忌这耍无赖的态度气得五姓大宗直跺脚,但他们全无办法。
现在的门阀世家不比以往,他们失去了这样的硬实力。有的是诸如影响力,文化解释权等这类软实力。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软实力看似强大,可真要遇上横的,动起刀子他们五姓七望加起来也不是一个带兵的将官对手。
而且随着民智渐开,士林学子也不在盲目的将他们的话当做圣旨对待了。
此事他们不占道理,已经名誉受损,再闹起来更加不堪,只能选择离去,自认倒霉。
五姓大宗这一离京,李元瑷立刻得到了消息,对着狄仁杰道:“大事成矣。”
狄仁杰自是明白话中含义,叹服道:“吴王殿下只手翻云覆雨,此次士族是彻彻底底栽倒殿下手上了。”
李元瑷看着面前的千古名相,忽然道:“你要不要参加下次科举?”
狄仁杰闻言一怔,从未想过这点。谋略如他自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在李元瑷手上他学了很多新奇的知识,乐意在吴王府当任幕僚累积政治资本。等时机成熟,理所当然的进入庙堂,成就一番事业。
相比去考科举,倚靠自己自身去闯,那有在李元瑷麾下学习跟便捷?
他狄仁杰可不是迂腐的愣头青,有捷径不走,为了证明自己去走弯路。
狄仁杰是何等睿智,瞬间反应过来。五姓七望乃士林翘楚,读书人人所敬仰。而今却陷于科场舞弊,名望受损。想要挽回名望,唯有在科举上证明自己。
下一次科举,五姓七望必然会卷土重来。
而且是摆脱旧习的全新科举,在那种制度下很难出现作弊情况的。为了维护科举的威望,李治、李元瑷也不可能允许出现私相授受的情况。
五姓七望也必定会扳回一筹。
毕竟现阶段的寒门庶族论及对文化的掌控,对于时政的了解,均远逊五姓七望。
说句简单的,五姓七望的族人,即便资质平庸,也是初中学历。而绝大多数的寒门,哪怕资质过人,也是小学毕业。
优势过于巨大,当下寒门考不过门阀士族是理所当然的。
将自己丢出去,不正好用来阻击他们?
狄仁杰道:“殿下当真如此看得起属下?”
李元瑷道:“科举取仕,不在于文采,而是时政。下次科考,考题必然以时政为主,文采只是加分项。比文采,你跟卢照邻、骆宾王没得比,可论时政,孤相信放眼天下,同辈人中无人比得上你。也只有你,能稳压五姓七望的气焰。你若不想,也没关系。他们短期内的优势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国力的加强,文化的普及会越来越大,门阀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弱。他们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唯有不住的参加科举,证明自己。科举取仕的比重,会逐渐的超过举荐制度。这就如饮鸩止渴,明知有毒却不能不喝,直至一点一点的消亡。”
他说道这里,笑道:“我大唐武风鼎盛,举目无敌,这文教若能赶上来,文武并进,迈向盛世岂不近在眼前?”
狄仁杰眉飞色舞作揖道:“吴王殿下如此相信仁杰,仁杰自当不负众望。”
(
第322章 不抖威风若病猫
这日朝会,李治破天荒的夸赞起了长孙无忌的功绩。
这可是李治一朝前所未有的事情。
李治对于长孙无忌的敬重那时有目共睹的,可对于他的功劳却选择性的失明。
这是莫可奈何的事情。
不是李治不愿赏罚分明,而是真的不敢。
长孙无忌对于唐王朝的功劳实在是太大太大。
相似小说推荐
-
朝为田舍郎 (贼眉鼠眼) 起点VIP2021-06-24完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唐天宝,顾青身着布衣从烟尘里走来,在长安皇城的大道上,看着鳞...
-
北宋之无双国士 (墙头上的猫1) 起点VIP2021-08-31完结我爹,大宋文宗!我娘,大族薛家女!我大哥,进士!我二哥,进士!我三哥,进士!所以我混吃等死应该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