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都是能够主事之人,老夫也不卖关子。老夫希望你们能够动用关系号召族人全力参加来年的科举。”
长孙无忌肃然的看着堂下七人。
堂下七人脸色皆骤然微变。
科举是他们最忌惮的存在。
士族能够高高在上,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末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士族做梦都想回到九品中正制时期,重新掌控他们的核心力量。
科举的诞生却与他们唱起了反调是他们最忌惮抵制的存在。
“长孙太尉,这是为何?”
崔家宗子崔玮带着几分警惕的看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摇头道:“不为什么,老夫受够了你们的愚蠢。”他突然提高了声音道:“抵制科举,排斥科举。你们五姓七望,什么东西?有这个资格?朝廷会因为你们的抵制排斥而不推行科举?科举是未来的走向,大势所趋。大势面前,你们包括老夫算得了什么?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既然左右不了,为什么不换一个思路考虑?”
“你们的宗族学堂有着最好的先生,你们的书库有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你们的子孙,自幼学习四书五经,接受最好的教育。你们子孙的起点甚至是部分寒门、百姓的终点。不就是科举考试,你们怕什么?抵制什么?”
“现在庙堂上一个个因科举而崛起的寒门子弟,不都是你们抵制的功劳?不参加科举的成果!!!”
“如果科举中举的都是你们族人,科举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做文章,笔上功夫,论学识的渊博,你们才是最拿手的,寒门那么跟你们比?又怕什么?”
第318章 新李党的崛起
长孙无忌这一通洪钟大吕般的臭骂,犹如当头棒喝敲打在众人的头顶。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科举取仕对于士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门阀世家这种产物,靠的就是他们掌握着出仕入仕的渠道。
不论是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还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征辟制,更甚至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莫不是将出仕入仕的资格交到士绅手中。
他们通过数以千百年的时间相互举荐提拔,成长至今,受万千士林人氏的推崇敬仰。
而科举取仕则是从他们手中夺取最重要的资本。
尽管现今的科举影响力小的微不足道,甚至常有考官在未考之前,已经凭借自己的喜好,给考生定下名次,然拥有卓绝目光的各姓家主莫不将这一制度视为大敌,抵制科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果然在他们的抵制下,科举经隋至唐,哪怕得历代君王鼎力支持,反响依然平平,极为成功。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科举各方各面日渐完备。他们抵制的效果一次不如一次,尤其是最新出的殿试,天子门生的说法,使得科举赚足了眼球。
各姓家主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不得不低声下气的接受邀请来到长安。
听得长孙无忌的一通痛骂,各姓家主登时发现自己错的是何等离谱。
早在千年前先贤就已经告诉了他们的道理:堵不如疏。
抵制不了,何不顺从!
就凭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寒门哪里比的了?
入取百名考生,九十个是他们的人,怎么也好过现在一百个都是寒门中人,一点一点的丧失主动权。
他们一直以为抵制科举,降低科举的影响力才是最正确的抉择,还一度为科举给他们排挤的毫无意义地位而自得,直到最近才发现科举是大势。
后世有人将科举视为一块砖,那里有问题哪里搬。
吹杨坚用科举,吹杨广用科举,吹唐朝的李世民、李治乃至武则天也用科举……
但事实上就算没有他们,科举这种制度也会顺应时代而生,这是历史长河通过不断的发展进步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方式。
汉朝武帝时候,就已经出现考试凭排名这回事情了,只是比重不高。南北朝时期,君王吸取了魏晋的前车之鉴,考试选拔人才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了科举的雏形,然后隋朝开进士科,唐朝奠定了科举的根基,宋朝对科举的改革,直到明清的鼎盛。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哪怕没有以上他们,也会出现别的朝代走上这条道路。
当然不能否认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以及后世帝王的功劳,可要将科举归功于一人,显然过于偏颇。
长安太极宫!
历史上的李治这个时候已经将行政中心搬迁到大明宫了。
大明宫的原址是大安宫,李渊临终前将大安宫赐给了李元瑷,李治并没有改变的意思,依旧住在太极宫。
李治听着李元瑷的注意,眼中闪着异彩,说道:“他们若是不同意参加科举又当如何?”
“不会!”
李元瑷两个字说的斩钉截铁,道:“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家族的族长,绝非等闲之辈。就算他们有所忽略,族中也会有能人提醒。他们不可能看不出科举的大势所趋,就算没有今日,在不久后的将来也会选择屈服,我们只是加快了这个进程而已。”
为啥自唐朝灭亡后,更加重视文教的宋朝反而让世家失去了一切崛起的可能?
原因无他,便是因为时代的进步,人才的获取方式从举荐过度到了考核。
一但考核的比重压倒举荐,门阀士族便如断了水源的大树。
或许凭借自身的底蕴能够维持一二,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走向灭亡。
后世的牛李党争,结局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获得胜利并非没有原因的。
相比武则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铁血手腕,李元瑷更加倾向以最小的代价从根源上解决士族问题。
“至于科举的主考官,就让上官仪当任吧。我来举荐他,这样也能给他们一剂定心丸。上官仪机敏干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过于自负,得好好磨炼一二,方可大用。”
李治摇头道:“不妥,这一局过大,将你牵扯进来,少不得为后世诟病。我有意成为比肩父皇的天皇大帝,却不会踩在一并患难的至亲肩上获此荣誉。弃子,我有的是……”
李元瑷不在说话了。
李治这样的帝王,手中怎么可能没有弃子?
永徽七年一月,李治下旨命大理寺卿李义府兼任中书侍郎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侯,正式拜相。
李义府滥用职权,特赦罪妇淳于氏,将之纳为妾侍,逼死同僚毕正义,可谓证据确凿。
可就在这种情况下,李义府居然平安无事。
更甚有之,侍御史王义方直接在大殿上弹劾李义府,说他擅杀六品寺丞,理应治罪。
结果仗义执言的王义方却给李治以诋毁大臣、言辞不逊的理由贬罚到了地方当一小小司户。
李义府本来有些后悔,心底忐忑,彻夜难眠,但见李治如此包容,心底感动之余,便如一条疯狗,撕咬着与李治不对付的官员。
李义府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大唐王朝的国相,这突如其来的任命,让他犹如做梦一样,野望也随之滋生。
这权势不断提升,李义府与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侯善业也形成了一个仅次于长孙无忌、李元瑷的新李党。
用蛇鼠一窝来形容他们是最好不过了。
他们聚在一处,收受贿赂,排挤朋党,多有不法之行。
李治的声誉也因他们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这日恰逢李义府生日。
相府上下车马如龙,各方送礼人士接连不决,甚至照成了街坊的拥堵。
李义府那是春风得意,红光满面,看着府中上上下下收礼都收不过来的下人,听着一个个同僚的奉承巴结之语,嘴巴就不曾合拢过。
便在这时,喧闹的街道突然寂静无声,拥挤的街头让出了一条宽敞的道路。
传旨太监越众入府,宣读了李治最新任命。
李义府再次收到重用,兼任知贡举,全权负责今年科举一切事务。
第319章 揭开科举的遮羞布
李义府双手高举,身躯都不住颤抖,这可是天大的恩惠。
“谢皇上圣恩!”
这五个字,李义府几乎是哭喊出来的,先是拜相,后又将科举重任托付。
这提拔宠溺之恩情,无以言表。
科举因受到门阀世家的抵制,影响力并不大,受益者多为少数无人脉的寒门庶族。
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贡举的地位不高。
天下门阀世家的数量哪里比得上浩瀚的寒门庶族?
为了谋求一个位置,他们会为此争破脑袋。
而知贡举却是科举的主宰,掌控者科举的一切,所有学子的排名,除了三甲因李元瑷的出现,交由李治亲自裁决以外,余下的一切皆由其一言而决。
这可是天大的肥差。
即可以获得门生,亦能得到大笔钱财。
寒门庶族可不是穷苦百姓,他们或许不是累世公卿,专攻一经,门生、故吏遍天下,却也多为地方小地主小豪绅。地位或许不高,家财却十分丰盛。他们没有大门大户的复杂,为了扶持自己的子孙往往愿意倾尽一切财富。
相似小说推荐
-
朝为田舍郎 (贼眉鼠眼) 起点VIP2021-06-24完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唐天宝,顾青身着布衣从烟尘里走来,在长安皇城的大道上,看着鳞...
-
北宋之无双国士 (墙头上的猫1) 起点VIP2021-08-31完结我爹,大宋文宗!我娘,大族薛家女!我大哥,进士!我二哥,进士!我三哥,进士!所以我混吃等死应该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