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欺世盗国 (司史)


  怀着这样的想法,他决定在博兴县随便看看,抓紧时间到滨州渤海县去。
  那里是河水的入海口,去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怎样才能省钱省力地疏浚河水。


第八百零一章 暗箭潜藏迷雾中
  宋朝开国之后为了保障汴梁的粮食供应,通过黄河、汴河、广济河以及惠民河总共四条水路来运输粮食。
  现在的周国因为迁都的原因,没有开凿惠民河。
  于是,在石熙载上书建议修黄河后,得到陈佑指点的庞中和立刻奏请开凿一条洛阳到汝水或者颍水的人工河。
  石熙载的建议是通过整修疏浚使黄河少决堤,能行大船,在济水黄河入海口相距不远的情况下,凭借运力优势在东部漕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他还提出,这么做能避开东京粮商们雁过拔毛式的搜刮。
  而洛阳到汝水或颖水的人工河对于洛阳的作用,差不多相当于惠民河对于开封的作用。
  尤其是庞中和还在奏章中提出可以直接通过颖水联通淮水,减少江淮粮食运抵洛阳的中转路程。
  汴梁的地位越低,梁王的影响力就越小,天子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削弱梁王的机会。
  于是,这两份奏章都被他拿出来,点名要求两府讨论。
  庞中和提出这个建议,旁人或许会以为庞陈两家因为潘美执意西去而闹掰了,但知晓两家交情的巴宁泰不会这么认为。
  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陈将明的手笔”,其次才会考虑陈佑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管怎么样,身为现首相,同前首相之间应当有微妙的敌对关系,本着敌人支持的就该反对的态度,巴宁泰最合适的处置方式应该是否决庞中和的提议,批准石熙载的提议。
  当然也没准,博弈么,千层套路,谁都不知道你的对手在哪一层。
  巴宁泰不想考虑那么多弯弯绕,直接写了一封信给陈佑,把这两个方案都夸了一通,表示虽然支出极大,对国库是个负担,但为了两京百姓,或许可以尝试同时开展两个大型水利工程。
  最后在信的末尾,顺手提了一句日本的骚乱,问一问陈佑的意见。
  日本骚乱在兴国末就有发轫,到去年周国相权交替人心思动的时候真正成为问题,从去年下半年起就愈演愈烈。
  不过朝廷过完年才收到奏章得知此事。
  为了清理当地豪族,西海当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就包括保民、限田等令的雏形。
  而且因为孤悬海外且人少地狭的原因,这些政令执行地十分彻底。再加上镇守府大量提拔当地底层百姓,至少在西海普通百姓中,镇守府的声望远大于日本王室。
  不过吕端调走之后,接任的西海镇守在中原商贾的游说下改变策略,所有政令都区分当地人和中原人。
  比如说工农结社,禁止当地大户插手结社事宜,但凡有嫌疑,立刻敲打;但中原来的工商主却可以借鉴中原的先进经验,安排亲信掌握商行或工场、农场的结社权力。
  再比如说最低薪酬,为了底层百姓的福祉,新的镇守提高了最低薪酬标准,强令当地大户必须遵守;不过,中原过来的工商主却可以不遵守这个标准,能够以较低的酬劳雇佣到那些没有工作的贫民。
  又如限田,本地大户自然是老样子,中原来的工商主则被允许以商行等实体购买土地.镇守府对外解释因为商行财产分属多人甚至多个商行,所以商行等实体不在限田范围内——这一经验已经传到中原,部分地方开始尝试把工商业实体单独拎出来,借以绕过对单个自然人或家庭的限制。
  总之,原本当地那些死而不僵的大户就对镇守府不满,又因为双标把兴国中期发迹的新贵们推到了对立面。
  终于,去年在西海镇守一心想要运作返回中原的情况下,西海当地爆发了骚乱。
  现在的情况不得而知,但根据送到朝廷的情报,几个月前就已经有人打砸抢烧,主要目标是中原人的财产。
  考虑到西海一些容易发现、容易开采的露天矿都开采得差不多了,朝廷上已经有人提出放弃西海道的主张。
  这些人认为剩余的矿产交易和贸易往来,完全可以同日本国做,没必要陷在西海这个养不熟的泥潭里。
  最重要的是,如果放弃西海,朝廷可以毫无顾忌地搜刮西海的价值,不需要付出精力去发展西海。
  为获得这种方便,需要付出的无非就是把西海封给日本国主,或者干脆一点从日本找一个贵族在西海册封为西海国主,让他俩自己争去。
  很诱人的提议,但这么做却会把陈佑在位时大力推行的西海镇守府模式的价值否定掉。
  巴宁泰很快就收到了陈佑的回信。
  陈佑也先把两条涉及漕运的建议夸奖一番,紧接着回应日本骚乱,只说这件事关系到朝廷威望,巴宁泰身为首相需要仔细考量云云。
  整封信内容十分空洞,没有回应巴宁泰的试探。
  巴宁泰考虑良久,最终决定把日本的球踢回给天子。
  底下官员能说裂土封王的事情,他这个首相在有梁王的先例之后不太好开口。
  但渡海远征又太过冒险,他还是希望求稳。
  至于漕运事宜,他决定安排工部和都水监研究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更省钱,然后从中选一个。
  不等有司研究出个所以然来,赵德昭突然召见巴宁泰,表示希望能两个方案一道实施,同时要求两府做好镇压西海的准备。
  巴宁泰虽然据理力争,但赵德昭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巴宁泰只好暂且告退,回去继续想能阻止天子的理由。
  巴宁泰离开同明殿不久,赵德昭又召见去京外历练归来的何德彦。
  不等何德彦坐下,赵德昭就笑着开口:“果如何卿所言,巴庆安十分抗拒。”
  何德彦垂首回道:“是臣知晓巴相公难处所在。”
  赵德昭点头:“他想揽权。”
  说完又问道:“若他坚决反对,又该如何?”
  何德彦起身一礼:“臣请说服梁、刘、赵三位相公。”
  听到这话,赵德昭皱起眉头:“如何说服?”
  何德彦没有回答,而是问道:“官家以为立三高官官,分掌省印,可行否?”
  “这……”
  赵德昭皱眉沉吟。
  好一会儿,他舒展眉头,笑着颔首:“可行。”


第八百零二章 鞠躬尽瘁死国事
  盛德二年的政局变换如同狂风骤雨,突然之间,首相不再具有超然物外的地位,重新回到群相制赋予他的角色当中。
  三月,诏以枢密使梁关山为侍中,枢密副使赵普为尚书左仆射,史馆大学士皇甫楠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胡承约、文思殿大学士刘熙古为中书侍郎,枢密副使宁强为门下侍郎。
  由此,令三高官官分掌省印,共谋国事。
  巴宁泰感觉到了危险。
  陈佑当初为了保证自身安全,提议几名宰相各管一摊,通力合作维持相权。
  当天子分割相权的诏令下达而诸相公未曾反对,皇权就已经压过了相权。
  一旦无法压制皇权,权相的结局大概率是身死族灭。
  巴宁泰考虑了十天,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找到赵普,表示希望宰相封王能够成为传统。
  在巴宁泰的明示下,赵普表示愿意为宰相们的福祉而努力。
  次日,赵普求见天子。
  “赵相公是为何事而来?”
  面对已经被打压下去的宰相,赵德昭还是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还得依靠这些人治理天下。
  赵普毫不避嫌,直接就开口:“启禀官家,臣是为宰相封王事而来。”
  “哦?”
  赵德昭闻言,语气不善:“怎么,卿也想封王?”
  赵普不慌不忙地应对:“王爵之重,在其稀少。如今天下异姓之王,不足一掌之数。”
  说完这句,他停顿一下,悄悄观察一下天子的神色,见天子虽然面色不虞,却没有开口打断,就知道天子已经听进去了。
  赵普心中暗自感慨,陈佑对天子的教育不说别的,至少这个“能听得进去意见”十分成功。
  虽然可能会演化为耳根子软,但目前来说利大于弊。
  抛开杂念,赵普继续道:“天下百姓论及王者,皆言梁王。朝廷百官亦欲从陈梁王之道,而至人臣之极。”
  赵德昭脸色变化,皱着眉仔细考虑赵普话中含义。
  “若宰相皆可封王,则区区梁王不过是众王之一,不足为天下所宗。”
  赵德昭不由自主点头。
  不过他也不是光听,等赵普说完,他开口问道:“宰相封王,且不提王号如何,封王者当如何安置?”
  赵普神态恭谦:“宰相封王之时,多已过耳顺之年,存世者不过十来人,可以部分王号专授东府宰相,部分王号专授西府宰相,又可定些许王号酬有功之宰相。
  “至于安置。如今已有三京,可再于南北各设一京,以宰相籍贯分别安置在五京。如此,一京二三人,又可互相制衡。”
  赵普这番话,似乎全然没有站在宰相的立场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