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神奇,哪怕陈佑自己也没预料到,虽然很多将领通常没被划入所谓的“陈系”,但在这种时候竟然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甚至刘熙古他们私下里都在讨论是不是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不过决定已经做出,再瞻前顾后出尔反尔,极大可能会迎来更差的结果。
于是,在所有军以上指挥层的将领全都上奏支持尚书令陈公封王,并表达拥护两府、拥护天子的态度后,腊月初八这天,在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齐聚周山书院。
传闻中身受重伤的陈相公终于出现在一众官员面前。
今天的周山书院内外站满了近卫司兵马,书院师生得了一天额外假期,除了书院高层和某些被周山系官员看好的学生外,其余师生要么回家要么在城内城外游玩。
每一个进入真理堂的官员师生,全都要脱下厚重的外袍,让人能一眼看出没有夹带危险物品。
好在真理堂建造的时候就考虑过降温取暖的需求,不至于叫人受寒。
这一次包括被殿前司“护送”过来的巴宁泰等宰相都坐在台下,台上只有一个留给陈佑的座位。
所有人全都到齐后,穿着紫锦长袍,头戴黑色软脚幞头的陈佑从后隔间走出。
烛火通明的真理堂中,靠近讲台的的官员们能够清楚的看到陈相公似乎没有什么不适。
从陈佑现身开始,陆续有人站起身来。
等他走到座位前站定,真理堂中所有人全都站立在原位,这其中少不了被“民意”裹挟的巴宁泰等人。
“参见陈公。”刘熙古、梁关山带头行礼。
“参见陈公!”余众紧随其后。
呼喝声透过门窗,回荡在周山书院上空。
陈佑微微躬身:“诸君不必多礼。”
重新落座。
陈佑开门见山:“前些日子,某在洛阳城内遇袭,可见这天下并非太平。”
所有人都静静地听着,陈佑今天的讲话,关系到接下来数年的朝局。
“宰相尚有性命之忧,况小民乎?
“这几日某夜不能寐,回顾兴国以来政令,深恐有疏忽之处,致天下难安,百姓难安。
“慎思良久,某无愧也!
“然,常闻一时之法易也,一世之法难也。更未闻有百世之法可治天下。
“某受命先帝,辅佐天子,至今已有十年,而天下未太平,某之法,或当变矣!”
听到这里,巴宁泰面色放松,靠坐在椅子上,微微阖目。
陈佑没在意他们的小动作,继续道:“某问政于诸相公,‘法何变?’,皆言‘从天子!’。
“故某当上书天子,请天子另择贤臣,主持政事。某则退而观之、思之,以求变求新。”
前排的官员们倒是没什么动静,后排的书院师生则是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不等陈佑继续说话,后排有学生突然喊出声来:“山长以天下为累乎!”
陈佑将目光投向发声的位置。
当即有一名学生站起来,示意是他喊的。
陈佑朝他点点头,开口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生民所系,重于泰山,不敢有一时轻忽怠慢。
“今日有此言,非是弃万民于不顾,实为寻一世之法。
“且某非撒手不管,亦有数言,欲为规矩。”
那学生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陈佑话中的意思,总之他安静坐下,同其他人一道,等着听陈佑要立的“规矩”。
“某蒙太祖简拔,先帝提携,至今上信重,主持朝政十年有奇,所成微末之功有二。
“一者乃普教策,从往圣之言,欲有教而无类,今吾行之!”
这话说出来,陈佑理直气壮,甚至会生出“不虚此生”的感慨。
台下“功无过于陈公”的话语此起彼伏,好一会儿才安静下来。
“二者乃善农策,轻赋税、免杂徭、修水利、治良种、广农械,此某为之!”
其它像什么规范医典药典、税制改革、军队改制、整顿官制、开疆拓土、奖励推广发明发现等等,在陈佑心中都比不上这两样。
“某以为,此二者不可废也!”
这是底线。
巴宁泰朗声答应着:“中令此乃谋国之言,吾等不可不从!”
其余人等尽皆高声重复。
陈佑微微颔首,继续道:“兴国以来,朝廷推行政令无算,有些许问题,需诸君商讨。”
接下来就是建议了,基本上都属于听了或许会有好处,不听一定会促使矛盾爆发的那种。
“其一为纸钞务。纸钞虽便于经济往来,然其易仿造、无价值,故某强令钱钞署存钱一贯发钞一千,诸君当思此策可久为否。
“其二为均贫富。某尝言,均贫富者,可使富者衣锦绣食膏粱,贫者着棉麻餐粟米,不可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故自西海试行限田、定酬之令,今欲推而广之,诸君当思此策可令天下安定否。
“其三为商贾事。商贾之利甚也,其富而后求贵。然某以为商贾求利而寡仁,若其可言政事,则百姓之利损也,诸君当思何以治商贾。
“其四为边疆事……”
一连七八条,大都是利益所在,不得不争的内容。
站在陈佑对立面的,要么是利益相左,要么是理念不同,无论哪一种,都不会听从他这几条建议。
周山讲话之后,陈佑退出权力中枢已成共识,陈系重心逐渐移向刘熙古同梁关山二人。
而作为资历最老,最有可能接掌首相之位的巴宁泰,则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他将承继陈中令的政策,协助天子处置政务。
之后更是召集枢密院议事,商讨如何保证北疆战事不败。
这期间,为了安抚莫名其妙“被请辞相位”的薛崇,巴宁泰不得不将一些还没到手的利益许诺出去。
毕竟木已成舟,薛崇只能捏着鼻子同意。
乙酉,陈系终于达成共识,陈佑前往汴梁,坐镇开封府。
丙戌,诏册尚书令兼中书令陈佑为梁王,进太傅,判东京留守。
陈佑数次请辞,最终受命草拟册文,于私邸受册。
同日,工部受命于汴梁城营建梁王府。
丁亥,巴宁泰进中书令,任平章事。
随后签发《奉贤诏》,称太傅、梁王佑立太平之学,为当世文宗大贤,今闻梁王欲治书讲学,天子甚喜,特设奉贤馆随侍之,以参知政事为奉贤馆学士,开封府尹知馆事。
乙未,诏令来年春正月癸卯朔改元盛德,令有司铸年号钱若干以纪盛事。
周国这天,终于变了。
第七百九十二章 算得今日两难境
时间进入盛德元年,正月里举办了一次籍田礼,兴国之后陈佑首次缺席。
之后在巴宁泰的主持下,修改后限制放宽的限田令、定酬令颁布,饶是如此,巴宁泰依然被一些官员士子唾骂不已。
但借着这次放行,他成功在接下来的参知政事任命中占据优势:新任命的四位参政有两位都是他这一派的,另有一位是陈系,一位是反陈系。
同时他获得陈系支持后,暂时压下增选宰相的提议,维持陈、薛二人去职后的六相局面。
到二月,巴宁泰顺着天子的意思与辽国议和,派遣使者商讨两国皇帝互上尊号的大事。
战事结束后,他以酬功为由调动将领,把旧部放到关键位置。
虽然暂时还不敢动京城的陈系将领,但他在军队的势力得到巩固,说起话来更加理直气壮。
待到三月陈佑离开洛阳前往汴梁,宋氏外戚开始谋求入京任职。
宋延渥的目标是推动一名参政拜相,而后他接任参政。
巴宁泰在没有把握将刘、梁二人赶走之前,不会同意增加一名宰相。
于是,他用“彰显皇家仁孝”的理由劝说天子提拔卢氏外戚。
从这时起,他开始尝试在朝政中“去陈佑化”,树立新的秩序。
五月。
赵普坐在凉亭的躺椅上,翻看着新送到的邸抄。
待其看到邸抄上写着令梁关山主持诸州水灾事,当即长叹一声:“总算来了。”
翻完邸抄,他立刻安排仆役准备入京事宜。
次日上午,青州刺史李崇矩找上门来。
“则平兄,怎地听闻你家中奴仆在处置店铺?”
赵普去年履职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下平卢地区几个盈利颇多的邸店经营权,之后又陆续拿到了青州一些商铺的分红。
现在突然开始出手这些店铺,也难怪李崇矩找上门来询问详情。
招呼李崇矩坐下,赵普没有直说原因,而是开口问道:“青州现在有多少淄州方向来的灾民?”
李崇矩不知为何有此问,心存疑惑地回答:“州衙所知不过三百余。”
在青州看来,从隔壁州郡过来的三百多灾民,和“无”没有什么区别。
赵普闻言故做奇色:“我闻淄州灾情甚重,毁坏农田不知几何,何以只得三百灾民?”
“则平兄岂不知这连绵大雨只是害了农田?现如今哪家没有存粮,哪县没有救济?”
说着,李崇矩笑出声来:“若是淄州灾民横行,恐怕不仅仅是他一郡之事,连累你我也是寻常。”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末小士族 (牛角的二师兄) 起点VIP2021-08-15完结张俨穿越到雁门马邑的一个小士族家的嫡子身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丈夫生于...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