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昭一怔,随即肃容问道:“石卿所言甚是,有何策可解?”
“可诏告天下,宽抚灾民,着两府宰相仔细救济,以显官家仁爱。”
见天子仍有迟疑,石熙载心中明白缘由,当即道:“此非制敕,乃是官家不忍百姓受灾,出言宽慰,命一翰林书之,遣一宦官宣之,如此即可。
“弘文馆高学士文辞恳切,心怀百姓,当可体察圣意,书此诏命。”
好一会儿,赵德昭终于点头:“宣高学士。”
虽然太史局的奏章还没送到他这里来,但也可以借着这次机会一道公开回应。
先是整个夏天缺少雨水,后是宋州决堤,你们两府是怎么回事,嗯?
……
都堂大门洞开,一众官员面色严肃地离去。
宋州水患已然安排妥当,只是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刘熙古特别提及要防止谣言产生、扩散,叫人不得不在意。
更让人心惊的是,尚书令也就此事谈了几句,更是明言要大家牢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道理,更要宣传出去,免得有淫祀邪祭蛊惑百姓。
不用多想,肯定是针对太史局的。
不提底下人心思各异,陈佑在议事结束后直接回了书厅。
只是刚坐下,茶盏都没端起来,就听到了天子召见弘文馆学士高鼎的消息。
沉吟一阵,他开口吩咐:“让张贤来见我。”
过不多时,同为弘文馆学士的张贤走进书厅:“学生参见山长。”
“同矩来了,坐吧。”
陈佑招呼一句,然后问道:“你在弘文馆,可有得天子召见?”
第七百六十章 一朝风卷平波起(五)
“每月或有一两次召见。”
张贤低着头,不敢多说。
“都说些什么。”
“官家多问学生,山长之政若何。”
陈佑闻言,轻笑一声:“问政?你怎么回的?”
“山长之政,若古圣人也。学生愚昧,所思所得不过万一,幸而谨记山长教诲,遵‘保民生、安民心、开民智’之法,一一解说山长之政所为者何,所利者何。”
陈佑闻之哑然,随即笑着轻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为政者以民心为天心,则是顺天应人。”
只可惜,民心这东西能被轻而易举地分化。
分散的民心,啥都不是。
感慨一句,陈佑才继续问道:“天子如何看待?”
张贤沉默一阵,轻声道:“官家常言,山长有伊霍之才德,天子可安卧如汉宣矣。”
诛心之言!
伊尹放逐,霍光废立。
单独说一个臣子有如伊霍,可算褒赞。
可皇帝自比于汉宣,别忘了汉宣在霍光病逝两年后诛了霍氏!
不知天子是有心还是无意,也不知陈佑到底有没有放在心上。
总之,听了张贤的话,陈佑只是摇头自谦一句,便不再多说,转而考问张贤政论。
都堂书厅,户部尚书张新彦坐在薛居正对面,十分严肃地说着救灾安排。
“今年才过了一半,为了缓解京畿一带旱情,国库拿了不少备用金出来整修水利。各地夏粮收成还没统计上来,夏税也没上缴,户部必须为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做准备。”
顿了顿,张新彦十分郑重地看着薛居正:“宋州赈灾,最多让毁地农民不至于饿死。”
一天吃一顿也能勉强过活。
而不至于饿死,门槛就更低了。
薛居正没有马上认可,而是问道:“太府那边什么情况?”
“太府恨不得只进不出。”张新彦吐槽一句,“也就张世才接掌太府之后才稍微大方点。”
之后他才说明情况:“来之前我去寻张世才,情况不太好。太府前些年发行的纸钞明年到兑换期限,现在正在拼命储钠钱银,根本不敢拿出太多钱来。”
“也就是说还很宽裕。”
薛居正抓住了重点。
“此事我亲自跟张世才谈,你计划稍微宽裕些,别看这些年百姓识了些字,反而更容易被蛊惑。”
得了薛居正的允诺,张新彦十分干脆地点头。
一件大事定下,两人一时无言。
好一会儿,张新彦试探着开口:“听说魏相公的病愈发严重。”
“嗯。”
薛居正点点头,脸上有些严肃。
他同魏仁浦差不多的年龄,自魏仁浦病重以来,每每想到,他都难免心有戚戚。
“其实魏相公去职修养最佳,只可惜……”
张新彦摇头叹息。
薛居正看了眼张新彦,没有接话。
他大概能明白张新彦的想法。
无非是想着看能不能借此机会参知政事。
宰相有缺,最佳选择是从参政当中选择一个拜相,然后下面的官员可以一级一级提拔,动一个就能动一大批。
参政有缺,张新彦这个户部尚书机会就大了。
见没有回应,张新彦干笑一声,就要起身告辞。
就在此时,门外突然传来声音:“参政,官家中旨。”
这一声,不仅仅是薛居正,便是张新彦,也不由皱起眉头。
习惯了自己做主,骤然听到皇帝有话要说,而且还是用没有经过宰相签署的中旨来说话,他们都升起一丝嫌皇帝太不懂事的想法。
最终薛居正率先打破沉默,他起身笑道:“既然官家有旨意,咱们先听一听。”
张新彦答应一声跟着薛居正出门。
只是两人很快就笑不出来了。
这一份中旨的词藻较为华丽,但其主旨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天子不忍百姓疾苦,令有司保障受灾百姓三餐食宿。
几年前家庭情况稍微困难一点的百姓都只能保证一日两餐,他皇帝竟然要朝廷在水灾之后保证灾民一日三餐!
薛居正还能保持着平静的神情,张新彦却是忍不住面沉似水。
被这中旨一打岔,张新彦也不急着走了,同薛居正一道回了书厅,甚至都没坐下,直接就道:“官家如此命令,户部是没办法做到,不知参政有何法子?“
他的语气十分生硬。
薛居正苦笑一声:“你做不到,我还能变出粮食来?”
张新彦抿唇不语。
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道:“这是乱命!天子身边必有奸佞!”
薛居正闻言抬头。
张新彦毫不退缩地与其对视。
好一会儿,薛居正才面色沉重地点点头:“我去寻尚书令。”
七月二十九发的中旨,七月三十就传遍了洛阳城,并迅速朝四方,尤其是宋州一带传去。
一时间士人走夫去,全都对天子交口称赞,言语间离不开“官家仁慈”四个字。
但凡谈及灾情,都会说“圣明天子在上,那些遭了灾的有福了!”
然而,与这个消息一块传出的,还有两府不准备为本次赈灾提供太多粮食的消息。
短短一日,宋州及周边的粮价经历了平常难以预见的变化。
先是天子诏令传来,粮价小跌,紧接着户部不会大规模放粮的消息传来,粮价应声暴涨!
“恩出于上,罪有下臣。嘿!这天子倒是精明。”
汪弘洋冷笑着批判一句,转而问道:“伯昀可知是何人所为?”
“也就那些人,这一次据说是献计的是秘书丞石熙载,拟写中旨的是弘文馆高琮。”
韩向阳直接给出答案。
谍报司对武德司的渗透十分严重,这类宫中事务,对他们来说少有隐秘。
更别说中旨上面留下了高琮的签字,这个执笔人根本瞒不住。
刘熙古听了这话,立刻接道:“吏部这边能想法子把他二人调开。”
坐在上首主位的陈佑摇头:“不必,这类人留着也不是坏事。”
一句话定下基调,其余诸人不再开口,只是看着陈佑,等他发话。
“不论邸抄私报,都禁止谈论这份中旨。”
陈佑稍一思考,开始下达指令:“多谈谈太府为明年兑换纸钞做的准备,多谈谈前几个月两府在救灾上付出的巨大代价。”
第七百六十一章 一朝风卷平波起(六)
又强调了几个细节,陈佑端起茶盏,一口喝掉一半。
停了片刻,看着屋内这些亲信官员,开口问道:“前次所说之事,有法子了么?”
屋内众人闻言,面面相觑。
前次所说的事情,简要概括就是豪商谋求参与政务。
这里所说的豪商,是集土地、工厂、商贾为一体的,雇工在一千人以上的富户。
举个例子,周国目前权势最大的豪商就是陈中令家。
不过陈佑是一开始就从政的,农庄也好,工厂也好,都是后来开的。
他们要讨论的是,那些大地主大工厂主大商人,有钱有人之后,想要依靠钱财获得政治上的待遇。
当年从法律上放开官员近亲属经商的限制,一大批官员都通过“合法途径”富裕起来。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官商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家对商贾——尤其是有正经师承读过书的商贾——想要获得政治地位就比较宽容了。
毕竟如今官职无法世袭,能力无法传承,唯有财富,能够留给下一代。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末小士族 (牛角的二师兄) 起点VIP2021-08-15完结张俨穿越到雁门马邑的一个小士族家的嫡子身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丈夫生于...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