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有大义名分在手,除非定难军摆明车马要反,否则他就得老老实实入京。
但也不排除李彝殷认为周国刚经历一场大战无力西顾,而阳奉阴违的可能性存在。
陈佑说完之后,就继续盯着棋局沉思。
好一会儿,刚刚落下棋子,便听赵元昌道:“朔方定难之争由来已久,随他们去吧,当下还是先理清中原。”
“嗯。”
“武学院,你还要继续办下去。”
赵元昌落下一子,陈佑一边捏着棋子思考,一边点头应下。
这边刚答应下来,就听赵元昌又道:“不,不只是武学院。这一次动的人很多,我会叫文伯帮忙,你们二人整理出一个章程来,这次就没必要偷偷摸摸避人耳目。”
这一次陈佑是真的惊了,他不由看向赵元昌:“这一次不是五十人只活下来十三人么?官家的意思是?”
赵元昌微微点头:“我看了他们的表现,活下来的这十多人,有几个还不错,接下来就看民政了。能有一两个可以,也说明武学院是有作用的。”
第三百四十三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八)
赵元昌对武学院这些人就只有三点要求。
第一点就是忠心,忠于天子是一切的根本。若是像现在大部分将领一般只要能保证自家利益就无所谓天子是何人,那辛辛苦苦培养出来又有什么用?
第二点要有战略眼光。说白了就是能理解天子的意图,在战争中能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实现这个意图。
至于第三点,却是一个补充,如果没有战略眼光,那就要有自知之明,当好主帅控制好兵马,至于战争的规划与执行,交给能征善战的将领就好。
陈佑对此不说心知肚明,也能猜到一二。
自赵元昌即位之后,周国开始推行文武合流,不过这个举措仅限于中高层,底层文官武将还是要专业的比较好。
总之,这个文武合流,表面上看是让名将有了入主中枢的机会,实际上却是要方便安排文官统兵。比如现在还在当北面行营都部署的李明卿,他是真的不懂兵事,可不妨碍他成为周国北边兵马的最高统帅。
这样的好处就是,除非李明卿能带领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立起无可匹敌的声望,否则没人会跟着他造反。
而且大多数文人心心念念的还是宣麻拜相,相比于割据一方,入朝为宰更能实现人生的意义。
现在赵元昌没有什么犹豫不决的事情,是以君臣二人的交谈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而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这一谈就是两个多时辰,陈佑也不知道自己输了多少次,终于抓住机会赢了一局。
赵元昌停下话头,仔细打量着棋局。
陈佑则绷着脸继续之前的话题:“兴国公毕竟还小,没必要请那些博学鸿儒,寻一些个脾气秉性温和、德行甚佳的文士来教导兴国公识字明理就可,过两年再学习经典也不迟。”
他们现在谈到的是兴国公的教育问题。
兴国公赵德昭快三岁了,也是时候考虑教育的问题了。
二代们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代十分头疼的事情。
身为皇二代,很有可能就是周国未来统治者,兴国公的教育问题更是牵动许多人的心。
兴国公既嫡且长,到目前为止宫中只添了一个小公主,,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大。可以说,只要他日后不出错,天然就是最适合的皇位继承人。
若是现在能教导兴国公,以后就是妥妥的帝师,无论是自身前途还是学派未来,都有了保障,谁不心动?
“嗯。”赵元昌开始收拾棋子,“你说的也有些道理。对了,雪娃儿也该进学了,还有你家那个,是叫盘儿吧,也一块来。多找几个同龄的,就跟书院一般。”
陈佑听了,连忙道:“陈衡不过才一岁多,还得过几年才能进学。”
同皇子做同学,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小孩子搞不好会闹矛盾,这是没办法控制的,遇到那些小心眼的皇子,或者打闹中稍稍有些过火,就有可能被记恨一辈子。
只有当孩子稍微懂事了,那时候才适合陪太子读书。
至于现在,别说还有一个雪娃儿福王,便是只有兴国公,陈佑也不放心自家盘儿跟着一块读书。
赵元昌微微皱眉:“这也是个问题,且不去管它。张德钧!”
随着他一声呼喊,立刻从门外钻进来一个年轻的宦官:“官家。”
“你通知令歌查一下,监卿以上官员中,哪些在京里有三四岁的子侄。”
这边赵元昌忧心儿子的教育问题先不管,那边吴峦被郑志康踢了一脚却没办法还手,他首先要忙着自救。
令辅国大将军、平章军国重事、柱国、汾源郡公志康持节宣慰诸州府的圣旨在当年朝会结束后不久就颁发了。
而郑志康也是忠于王事之人,接下圣旨后,甚至没按程序等待第二天朝会上的陛辞,当天下午就入宫求见官家,出宫之后立刻收拾收拾启程出京。
同时京中一些中低层的官员纷纷弹劾冯道、董成林所列举出来的文武官员,其中大部分被弹劾的官员都能同吴峦扯上关系,所有压力最终都汇集到吴峦身上。
而吴峦,原先是不准备主动请辞的,朝会结束之后他立刻联系了诸如焦继勋之类的外镇大将。
可惜的是,经过种种利益交换,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做一个忠臣。
一个手里没兵的枢密使,平常时候或许能指使各地将领,但关键时候那些将领抛弃他却是毫无压力。
五月底,枢密院副都承旨贺子风被贬斥边州,枢密使吴峦终于承受不住压力,上表请辞。
赵元昌下诏挽留一次之后便准了吴峦的请辞,罢其枢密使之职,加骠骑大将军、令平章军国重事。
若不是郑志康现在持节宣慰,或许两人还可以做个伴。
吴峦罢相之后,尚书右仆射、史馆大学士、兼修国史阎俊臣转任枢密使,枢密副使王朴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史馆大学士、兼修国史。
然后,在倒吴运动中出力甚多的冯晖也得到了自己的报酬——升任枢密副使,判尚书兵部。
嘉定三年的五月六月,高层变动仅限于此,但各地文武却是调动颇多。
一连有三个节度使被罢免,其中一个甚至论罪下狱。其它诸如制置使、团练使、防御使等等,更是多人论罪。
各州县佐贰官也多人被贬。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牵扯进南征之事,遭到牵连。
只不过没人会同情他们,成王败寇不过如此。
若是赵元昌在这次斗争中服软,像陈佑这般的人也都会或是论罪或是贬斥。也许以后还能再起,但当下却不会有任何侥幸。
待郑志康宣慰完毕归京,郑家子侄多有重用,而郑志康自己,也经常出现的朝会上,同之前的状态判若两人。
陈佑平静的过了一个多月,就在秋天即将到来之前,这份平静被打破了。
赵元昌下诏,在洛阳北面靠近北邙山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讲武堂,判讲武堂事的,乃是陈佑,同知堂事的是苏凤羽。
第三百四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一)
所谓讲武堂,实际上就是原来的武学院改编过来的。
这一次赵元昌利用提拔重用外镇将领子侄的行为,换取各地将领支持这一轮大肆罢免将校的行动。
原本反对书院教导兵书的将领基本上被一扫而空,剩下的人通过这一次南征武学院生员的高死亡率,看出来书院培养的出来的学生能力依然比不上各家后辈,也都放下心来。
于是,武学院正规化也就摆上了日程,最终北邙讲武堂成立。
现在陈佑身上有三个职事,守太子詹事,同知枢密院事和判讲武堂事。
太子未立,东宫官都是虚衔,太子詹事有职无权。
枢密院这边,一使两副俱在,他这个同知也真的只能同知。而且他岳父李明卿也是枢密副使,只不过因为他身在中枢,所以李明卿只能留在京外。
一个同知换一个副枢,大亏。而且因为这个缘故,陈佑本身也不太好在枢密院争权。
这么一来,短时间内他所能做的竟然就只有讲武堂的事情了。
通过君臣之间的讨论,讲武堂的作用仅限于“讲武”,让文人知兵事,叫武夫明谋略,这是讲武堂的目标。
君臣几人一直是保持初心,从来没想着建立什么军校。
至于武学院学员那奇高无比的死亡率,做好抚恤就是了,他们或许会惋惜,但绝不会因此就放弃。而心里面不舒服的,也就只有同学员们接触最多的苏凤羽等一干教员了。
讲武堂第一批学员有三个来源,第一个就是被赵元昌看中的底层官吏,第二个是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选出来的校尉虞候,第三个是各地刺史节度推荐过来的僚属或基层军官。
文官武将到时候会在一起上课,统一是三个月到半年,具体时间看实际情况而定。
为了等待第一批学员到齐,讲武堂会在中秋之后开课,在此之前陈佑需要做的就是确定授课方案和教材准备,倒是空闲时间很多。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末小士族 (牛角的二师兄) 起点VIP2021-08-15完结张俨穿越到雁门马邑的一个小士族家的嫡子身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丈夫生于...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