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双方面上都不好看了。
所以嘛,按老规矩就好了,实在不行,朝廷派个人去宁州做刺史,我们好吃好喝把他供起来,这样总行了吧?
李笠想着想着,就有些恼火:你们这是来认错的?这是认错的态度?
今日朝会,就此事有过议论,议论的结果,是行“缓兵之计”:
派人就任宁州刺史,但也不指望把权力从爨氏手中夺回来,这刺史实际的职责,就是了解宁州乃至南中的实情,也让南中地区其他大姓有个盼头。
为将来的进一步动作做准备。
“将来”是多久?
至少一代人时间,二十年左右。
之所以要“缓兵”,是因为哪怕已经天下统一,但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对人心造成的创伤,需要时间来抹平,所以,各地百姓需要修生养息。
朝廷若要教训一下南中爨氏,可以,即便路途遥远、艰险,但以精锐之师入南中,想来也能收到效果。
可之后呢?
若朝廷想要实际控制宁州,进一步加强在南中地区的影响力,瓦解爨氏的力量,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很显然,朝廷财政支撑不了。
所以,即便朝廷发兵教训了爨氏,却无法在宁州驻扎太多的兵马,之后的南中,还是爨氏的地盘。
既然朝廷短期内无力经营南中,就没必要刺激爨氏这个地头蛇。
对方既然识相,面上服软,那朝廷就做足场面功夫,来个皆大欢喜。
李笠明白这才是上策,所以恼火归恼火,发兵一事,也就是想想而已。
而且,朝廷要经营南中,必须先把蜀地这块“地基”经营好,可蜀地如今是什么现状?
这二十来年,蜀地前后经历了两次大战,民力消耗严重,许多城池荒芜,确实无法发挥“地基”的作用,让朝廷在南中有所建树。
同理,想要好好经营交州,就得先把岭表广州地区经营好,而要经营好广州地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中原朝廷在岭表的实际存在,仅限于零星几座大城和要地,历史上的岭表乃至后世福建地区、江西南部地区真正开发起来,是经历了唐宋数百年的努力,才有了成效。
而云贵地区的彻底纳入控制,经历了明清的改土归流。
这么浩大的工程(将云贵、两广地区完全消化),持续了上千年。
看着正在认真练习写字的儿子,李笠觉得,自己还是老老实实打基础,别好大喜功、透支国力。
否则李楚就要“二世而亡”。
他这代人做到完成统一,愈合南北分裂数百年的创伤,就够了。
毕竟,没有汉高祖的修生养息,以及之后文景之治的积蓄国力,哪来的汉武帝大杀四方?
第二百四十六章 落幕
寒风中,开封远郊,猎场,一场规模庞大的演武正在进行。
楚国皇帝及文武官员,现场观看火炮射击“演习”,而亡国的周国官员们,也在场旁观。
他们是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克虏伯”的射击情景,随着一声声巨响,以及火光、浓烟大作,本已经千疮百孔的心中城墙,彻底崩塌。
火炮的力量,撼天震地!
进行射击的火炮,为贞元十年型野战炮,炮身连同炮架一起,重二千三百斤。
和之前的火炮不同,这种火炮为后装炮。
一门门展示用火炮面前,“克虏伯”的手下败将们,戴着耳罩,看着这造型诡异的兵器,目瞪口呆。
这是前所未有的兵器,威力十分巨大,无论是厚实高大的夯土城墙,还是密集的步阵,在这种兵器面前,都如同纸糊一般。
一旁,炮兵军官向观众们介绍何为“后装炮”。
后装炮,即从后部(炮尾)装填弹药的火炮,区别于从前部(炮口)装填弹药的火炮。
两种火炮的区别,除了弹药装填的位置不同,还有个区别,就是射速不同。
现场,有前装炮的发射流程展示,让观众直观的了解两种火炮射击速度的差异。
前装炮,等于一根单向开口的铁管,使用时,先向铁管里装火药(纸筒定装火药,尾部扎破),再放入弹丸“堵口”。
铁管尾部有细孔,放入火捻,在外点燃的火捻,将铁管内的火药引燃,然后把弹丸“推”出去。
这是一次完整的射击。
要开始第二轮射击,得先把铁管内壁清理,再用沾水的刷子刷一遍,确保没有带着火星的残渣留在管内。
然后才能再放火药筒,否则刚放进去的火药会被带火星的残渣提前点燃。
而后装跑的射击,相对简单一些:后装炮可视作两头开口的铁管,铁管的一端装着钢制门闩,是为炮尾。
使用时,炮兵打开门闩(炮闩),先把球形弹丸推进铁管,然后将火药筒(纸筒)塞进去,并用木锥扎破纸筒底部,使火药漏出来,最后关上门闩。
点火方式,和前装炮一样。
射击完毕,炮兵打开门闩,直接铁管内残渣。
因为是直接清理尾部,所以炮刷不需要太长,清理起来很快,再次装填,速度也很快。
两种装填方式,随着射击次数增加,“射速”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后装炮的射速明显快过前装炮的射速。
观众们看得很清楚,而讲解的军官,也说出了“射速快”的好处:
野战条件下,火炮要发挥威力,就要看“单位时间”内的“炮弹投射量”。
道理和射箭一样,同样时间内,对射双方,谁射出去的箭矢多,谁造成的杀伤就会更多。
野战和攻城战不同,攻城战时,炮兵可以慢吞吞的用火炮射城墙,野战时,就不能这么慢吞吞的。
尤其面对冲锋的骑兵,炮兵的发射机会可不多。
军官讲解的过程中,炮兵们进行了霰弹的射击展示:快速装填、炮击的后装炮,用霰弹把一排骑兵状炮靶射得千疮百孔。
见识了“霰弹”威力的前周军将领们,只觉后背发凉:
哪怕是具装甲骑,在这种霰弹面前,也是有来无回。
很明显,这样的“热兵器”,直接改变了打仗的方式,他们戎马多年积累下来的打仗经验,面对如此兵器,已经落伍了。
按照介绍,这种火炮的制作时间很短,不超过一个月,而楚国的军器监,每月能生产出上百门这样的火炮。
加上射击威力超过弩兵的火铳兵,组建一支以“热兵器”为武器的“新军”,成军时间最迟不超过一年,就能作为主力投入作战。
一年时间,训练一个熟练的弓箭兵都不够。
而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手持火铳,可以轻易击杀身经百战的战兵,哪怕这战兵身着重甲,却担不住火铳发射出来的弹丸。
这意味着什么?
头发花白的尉迟迥明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楚国朝廷随时可以组建大量“新军”,对内压制各地图谋不轨的方伯,对外,所向披靡。
而热兵器是不能缺少“火药”的支持,一如弓不能没有箭,且制炮、制铳技术,捏在朝廷手中,边镇军队造反是成不了气候的。
所以,中军的实力会空前高涨,皇帝的威严,再无人可以动摇。
宇文氏要复国,恐怕只能是在梦里行事了。
想到这里,尉迟迥不由得看向旁边,看着那个身材高大的楚国皇帝。
此人,真乃奇人,旷古未有,碰到这一样的对手,是他们的不幸。
金戈铁马、长矛如林的时代,要落幕了。
火炮旁边,放了几个大型的船模,其中有“海军战舰”,也有“武装商船”。
尉迟迥没见过大海,但见过船,也明白海船就是大号的江/河船,而据介绍,周国海军(海上水师)的“战舰”,都是万斛以上大船,装备着火炮。
装备火炮最多的那种大战船,一艘船就能有将近五十门“舰炮”。
舰炮,就是装在船上的火炮,威力不比野战炮低,尉迟迥看着船模上两舷密密麻麻的火炮(模型),只觉头皮发麻:
几艘这样的海船,所带舰炮的数量,就能抵得上长安之战,楚军投入火炮的数量。
所以,楚军军中目前装备的火炮,数量必然多得惊人,谁敢造反,谁就必然兵败身亡。
他们投降了,免去再次惨败的下场,而关陇地区,那些不服气的人,若起兵,后果,会很惨,因为他们根本就打不过楚军。
不仅如此,草原形势,也会大有不同。
此刻,李笠站在一副挂起来的舆图前,对观看演习的文武,包括周国降臣,讲解草原形势,以及接下来,朝廷在草原上的“堡垒推进”方案。
“朝廷鼓励边贸,鼓励商队进入草原、大漠深处,和不同的部落做买卖,并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与此同时,以装备火炮的堡垒,步步为营,向草原深处推进,控制水源,控制草场,控制过冬地。”
“这些堡垒,也是各商队的驿站,是放牧部落的集散地,是官军出击的兵站,也是一个个烽燧,将草原上的动静,悉数看在眼里,握在手中!”
李笠举手握拳,看着眼前文武官员: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