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边地豪强们,还敢给朝廷卖命当官商?
怕不是被仇家针对,最后被有司借人头一用。
若无人做马前卒,朝廷要发展边贸(海贸),等同于白手起家,又无法“招安”地头蛇,必然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所以,祖珽的建议是:
一,派出大使,连同有司官员,到越州主审此案,以表示朝廷对这件案子的重视。
既然是审案,就要讲证据,让原告和被告当堂对质,并让百姓旁听,对质时,有证据就讲证据,指天发誓没有用。
以此让围观的百姓知道,官府是讲道理的。
二,此案必然会因为“口说无凭”,无法给嫌疑人定罪。
苦主又岂会善罢甘休,必然不住喊冤。
那些煽风点火、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热心人”,也不会就此收手。
祖珽认为这一步不能让,没证据就是没证据,原则一定要坚持,但为了安抚民心,得来软的。
直接给钱粮、土地,不好,首先就会让人觉得官府理亏,其次,若苦主不收,那场面就难看了,而且舆论方面又会被人煽风点火。
所以,主审案件的大使,先到海边举办法事,为当年那些枉死的百姓招魂、超度。
这是立个姿态,随后,号召当地缙绅捐款捐物,建学校。
建学校,目的是方便周围百姓子弟就读,其中包括那些苦主的子弟。
学费就从善款里扣,还包学生的一日两餐。
再招募那几位苦主及其家眷做校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其实缙绅捐不捐款都无所谓,主要是有这个名义后,少府寺可以顺势“参与”,拨款建学、助学,让当地百姓有个盼头:
或许自己子弟读得书,将来科举中选,那就是麻雀变凤凰了。
那么,少府寺怎么就卷款了呢?
祖珽认为,少府寺可以借此表明态度:朝廷发展海贸,不仅仅是为了给国库增收,也是为了改善沿海地区百姓的生活。
那么,主管海贸的少府寺,出资建学、助学,不是名正言顺么?
当然,少府寺拨的款,最后得那被告暗中来付。
也就是让对方知道:有司明白你手不干净,但不打算追究,毕竟是过去的事了。
不过得花钱平事,方便洗白自己。
花钱建学校、捐资助学而不是直接给苦主好处,首先是不能显得官府理亏,其次是免得其他人有样学样,也去公廨击鼓鸣冤,换得好处。
至于缙绅们捐的钱,事后如数退还,当然,要暗中行事。
李笠听到这里,不由得瞥了一眼祖珽:这套路原来如今也有了。
祖珽继续说,第三,让报纸广泛宣传此案的处理过程和结果。
首先从舆论上改变官府的被动局面,让大伙都知道,官府审案讲的是真凭实据,不会听信一面之词,冤枉被告。
其次,让沿海以及边塞的地头蛇们明白,只要把自己的手脚收拾干净,不要授人以柄,给朝廷当鹰犬就必然有保障,不会被朝廷“借头一用”。
还能洗白自己,有个一官半职,子孙干干净净做人。
总而言之,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朝廷(皇帝)的利益,即名声和实惠。
李笠觉得祖珽给出的建议,可行性不错,当能解决此事。
所以,能有个为主分忧的“工具人”,真是省心省事。
他对祖珽如此积极为自己分忧,很满意,当即让祖珽推荐大使人选。
毫无疑问,祖珽可以从推荐人选这件事中获取好处,但李笠就当做是“报酬”,做个顺水人情。
又说了一会,祖珽告退,李笠回想着方才的对话,叹了口气。
高层政治权力斗争时,相关各方面对矛盾,通常讲的不是对错,而是利益。
祖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关心事实真相,只看如何解决对皇帝最有利,所以解决起来并不难。
可若是换做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直臣、铮臣,恐怕事情的解决办法,就是另一种方式了:
钦差大臣手持尚方宝剑,深入民间,四处走访,克服万难,慢慢将三十多年前的一场屠村惨案真相找出来。
然后,将凶手逮捕,游街示众,于众目睽睽之下砍头。
苦主大仇得报,哭喊着跪地叩头,直呼“青天在上”,围观百姓欢呼雀跃,为朝廷有如此秉公执法的清官而高兴。
皇帝因为任用好官,为百姓做主,诛杀魑魅魍魉,声望大增。
而那些手不干净的边地豪强,见着案件如此收场,收起给朝廷卖命当鹰犬的心思,继续当亦民亦寇的地头蛇。
你嫌我们脏、嫌我们臭是吧?
行,海贸/边贸什么的,你自己玩吧。
这,是皇帝想要的?
李笠干咳一声,喝茶。
所以政治才被人们认为十分龌龊,而大部分情况下,皇帝想要分辨大臣是忠是奸,并不容易。
譬如祖珽这种大臣,道德底线极低,但才能极高,是忠是奸,完全看皇帝本人是什么样的执政风格。
皇帝需要直臣,祖珽这样的人精就会当直臣,皇帝需要有人当“白手套”,祖珽就会做,当然,前提是白手套不能用过一次就扔。
要驾驭这种人精,可不容易,一不留神反被利用,也不是不可能。
这一点,他的子孙,必须明白。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万事俱备
下午,皇宫,在东郊誓师归来的皇太子,聆听父亲的教导。
誓师即战前动员,如今是夏末,楚国即将发动对周国的战争,赶在秋收前,攻入关中,也好“就食于敌”,减轻后勤负担。
这也是平定天下之战,只要灭了周国,天下就统一了。
虽然李笠也参加了誓师大会,对于儿子,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了,该布置的,也都已经布置了,但还是放心不下。
所以不忘提醒:“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么?仅就打仗而言。”
李笠这么问,李昉想了想,回答:
“最重要的就是打胜仗,只要打了胜仗,那么主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以及犯下的一些错误,都不算什么。”
“可一旦打败仗,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会被别人拿来说。”
李笠又问:“举个例子?”
李昉回答:“汉时,霍去病率军深入大漠,追击匈奴主力,多有不恤兵卒之举。”
“譬如吃不完的酒肉宁可倒掉、扔掉,也不分给啃干粮的将士。”
“缴获的粮草,因为嫌碍事,不想拖累行军速度,宁可遗让将士们饿肚子,也要遗弃。”
“可他就是能打胜仗,封狼居胥,立下不世之功,跟着他拼命追击敌人的将士们,也因此各有功劳,所以,谁还在意这些?”
“相比之下,李广这名宿将,人生际遇却有不同。”
“李广善待士卒,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部下同吃同饮,凡事能身先士卒。”
“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卒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
“李广爱兵如子,对士卒宽缓不苛,所以部下都甘愿为他出死力。”
“但是,他在和匈奴的战争中,总是打不了大胜仗,还经常迷路失期,因为没有过硬的军功,所以即便名气再大,也无法封侯。”
“李广郁郁不得志,最后一次迷路失期,不愿面对主帅派来责问的使者,自尽。”
李昉说完例子,总结:“带兵打仗,最重要的一点,是打胜仗,主帅为了打胜仗,可以做许多事,但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以打胜仗为目标。”
“如果打不了胜仗,什么都是虚的,名气也好,声誉也罢,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李笠见儿子有如此觉悟,点点头:“没错,你此次挂帅出征,绝不可瞻前顾后、畏手畏脚,一切,都要以军事胜利为优先。”
“不要为了显得自己仁厚,就下达一些奇葩的命令,譬如只要守军投降,就不得攻城,哪怕己方将士正在攻城也得停下来。”
“不要为了显得自己能耐,偏不按参谋部拟定的作战方案指挥,偏要突发奇想,搞什么奇兵。”
“也不要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想要打一场十全十美的胜仗。”
“为帅者,指挥作战时,切忌心神不定,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顾及,结果什么好都没捞到。”
李笠说着说着,觉得自己愈发显得唠叨,便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水里有鱼,鲤鱼、鲩鱼、乌鳢等等,很多,到处乱串,而你手中只有一杆网兜,是没法全都捞上来的。”
“你看着水里的鱼,或许会想今日吃什么,是糖醋鲤鱼?红烧鲩鱼?酸菜乌鳢?”
“你拿着网在犹豫,结果鱼很快跑光了,你两手空空,晚上就只能喝白粥。”
“别想那么多,照着最大的那一条下网,网上来了,再网第二条,等收工了,看鱼篓里有什么鱼,再想晚上做什么菜。”
这样的比喻简单易懂,李昉明白父亲的担心,再次表态:“父亲放心,孩儿知道轻重。”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