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乱世栋梁 (米糕羊)


  “无论在哪里,都有笑眯眯和你做买卖的粟特人。”
  “草原上的霸主,换了一拨又一拨,没有不灭的汗国,却有不灭的粟特商队。”
  “或许,这就是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的另一种现象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但这个问题要解决,很麻烦。”
  李笠的感慨,若要附和,所需要的知识,已然超过了冯小怜的“知识储备”,但她依旧抓“重点”,奉承起来:
  “三郎什么都懂,一定有办法解决的。”
  李笠笑起来:“你想太多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做不了那么多事。”
  “三郎一定有办法的……”冯小怜只是撒娇。
  她想明白了,李笠很难哄,但又很喜欢当“先生”,需要一个学生来聆听自己的各种“高论”。
  果不其然,李笠的讲解欲被挑起来,搂着冯小怜,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中原的“原创”宗教是道教,醉心于炼丹、修仙的道士们要想在和宗教上和天竺高僧抗衡,难度不小。
  因为佛教的特点是逻辑自洽度很高,辩论起来战斗力极强,自汉以来多次佛、道大辩论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道教讲的是修仙、长生不老,类似于“修现世”,然而现实之中能够长生不老的人,能有多少?
  极易被辩论对手抓把柄来“证伪”。
  佛教说的是“修来世”,所以别人根本就无法证伪:你怎么知道某人死后投胎转世没有过上好日子?
  所以,还是得参考粟特人的“玩法”,搞商业扩张。
  但是,和粟特人不同,商业扩张时,以武力保驾护航。
  即用武装商队、武装商船,作为扩张急先锋。
  “这样能行么?”冯小怜好奇起来,李笠很肯定的说:“能行,不过,那是几代人之后的事了,我们播下种子,浇水,让种子发芽即可。”
  冯小怜无法理解李笠给出的答案,李笠却很有信心,虽然,他是看不到了。
  怎么不行呢?有了火炮,再搞海贸,按着“大英帝国”走过的路,还是蛮好走的!
  要是实现了,那个时候,真就是“江山之固,在德(利)不在险”。


第二百一十九章 如火如荼
  皇宫,听涛阁里,李笠和黄姈看着一身新式戎服的皇太子,非常满意。
  虽然李昉身着戎服,是为了展示这新式制服的特点,但在父母眼中,就只有出色的一个好儿子。
  身材高大,样貌英俊,气宇轩昂,再加上戎服的衬托,军人气质的“加成”,怎么看都是一个“帅小伙”。
  李笠对儿子的样貌非常满意,甚至有些嫉妒:顶级高富帅啊这是!
  李昉从小营养就很好,加上李笠的科学理论指导饮食(多补钙、多晒太阳),以及得了母亲的“遗传”(黄姈个子很高),所以个子高。
  比李笠高。
  加上坚持锻炼,肩膀宽,看上去就是“衣服架子”,穿什么都精神。
  李昉又“遗传”了母亲的颜值,样貌英俊,比起“样貌平平”的父亲,好多了。
  李笠和黄姈的注意力,全都被儿子的气宇轩昂吸引过去,李昉见父母的关注点完全歪了,有些无奈,赶紧提醒:“戎服,戎服……”
  “嗯?噢,好,好……”李笠总算是回过神,看着儿子身上穿的戎服,仔细摸了摸红色的布料,问:
  “这新式戎服,洗多少次会明显褪色?”
  “孩儿身上这件,洗过十次了。”
  李笠仔细看了看戎服,没发现什么色泽不一或者明显褪色的迹象,有些怀疑:“十次,不会是连续洗的吧?”
  李昉摇头:“不不,是穿在身上,待得被汗水打湿之后,过夜再洗,再穿,再洗,共八次。”
  李笠又问:“是如何洗?单纯的捣衣?还是用了肥皂?”
  李昉信心满满的回答:“各种浣洗方式都用过,不容易褪色。”
  “那,穿在身上,有没有身上发痒、起红疹等不舒服的现象?”李笠接着问,好像在找茬一般。
  李昉摇摇头:“没有,未见过敏,而且穿在身上,红色不会染到身上。”
  黄姈见李笠明知故问,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看着儿子身上的戎服,很满意。
  这布料的红色,是用新式红色染料染出来,耐洗、不容易褪色(相对而言),可是很重要的突破。
  敞开了卖,必然供不应求。
  但在之前,耐洗的染色布料,不能说没有,却很少见。
  小时候,她女扮男装,平日里穿有颜色的衣服,很少洗,基本上穿过几次之后就直接换新的。
  娘一直教育她,让她勤俭一些,所以黄姈不明白,为何娘对衣服如此浪费。
  后来,她慢慢明白原因:染了色的衣服,好看是好看,但禁不住洗,一洗就容易褪色。
  当然,这褪色未必是颜色大变,却是某些地方颜色变浅,整体看上去这衣服的颜色深浅不一,显得寒酸。
  她父亲黄大车,在鄱阳城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她作为“庶子”,即便再不受嫡母、嫡兄待见,也不能在外面丢父亲的脸,穿褪色的衣服与人交往。
  所以,即便平日居家便服都是“白衣”,但只要出门和朋友们游玩,在衣着这方面,黄姈都是很注意的。
  再后来,到了建康,她才发现,原来富贵人家的衣服,即便是绫罗绸缎,穿过后只要有汗渍,立刻就扔,根本就不是洗了再穿。
  原因,当然也是因为洗过的衣物容易褪色,看上去色泽失调。
  富贵人家财力雄厚,衣服穿一次就扔,承担得起,寻常百姓就不同了,穿的都是素色(白色)的布衣,缝缝补补穿几年是常有的事。
  等她等了贵妇,甚至成为皇后,才发现这种浪费,真的是很无奈:
  她的各种礼服,确实不能洗,洗了就变形、褪色,若有汗渍,就只能换。
  若是洗了再穿,穿着这种褪色的礼服在公共场合出现,她自己丢脸事小,给李笠丢脸事大。
  而史书里,记载某位帝后或者皇子、妃子勤俭,常说此人穿洗过的衣服。
  穿洗过的衣服,被视作“勤俭”,可见自古以来,富贵人家的衣服只换不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然而,如今不一样了,事情正在起变化。
  黄姈再次看向儿子身上穿着的戎服,仔细看着布料,感慨:
  “化学染料,果然着色牢固,没想到黑黑煤炭的炼焦产品,能有如此之大的用途。”
  李笠笑起来:“那是当然,否则那么多人、那么多年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李昉将戎服脱下,展示给父母:“新式戎服,按号数批量制作为成衣,发到军中将士手中,他们再根据自己体形进行细微修改即可。”
  “如此一来,后勤的负担减轻了些,同样的运输重量,成衣和布,前者的‘有效重量’更多……”
  “标准尺寸的衣型,分几个号数,批量制衣十分方便,无非是红色的衣服为戎服,其他颜色的衣服为民服,如此一来,被服场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黄姈大概知道儿子说的事情,尤其‘成衣’这种商品,问:“如今,成衣的销量如何?”
  “因为耐洗,价格也不贵,当然销量不错。”李笠笑起来,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商机很满意。
  古代,成衣业很难成规模,人们要买衣服,一般是找裁缝量身制作。
  但现在,随着纺织业(包括印染)的发展,成衣大规模销售在一些大都会已经有了可能。
  当然,军队对戎服的需求,是成衣业的巨大支撑,李昉今日特地穿新式戎服来给父母看,就是针对即将开始的灭周之战,展示后勤准备工作的一个成果:
  有司备下了大量的成衣(号数不同),足以向将士们提供统一的制服。
  而不是各营领了布料后,找裁缝给营中兵卒制衣。
  无论是夏衣还是寒衣,均由几个被服/制衣作场统一制作、由有司统一发放。
  那么,当战争开始后,后方的作场随时能够就按照订单,全力以赴生产各类军需,其中包括戎服。
  即便战争长期化,譬如持续到明年,充足的后勤供应,以及有保障的后勤运输体系,能够确保有司把各类军需及时送到前线将士手中。
  这就是备战的成果,行军参谋部一直在抓的工作。
  李笠拿着这件戎服,对黄姈说:“纺织、印染技术是军民两用,我们先用军队的订单,养活被服/制衣作场,将成衣的产量提升,然后向民间大量销售成衣。”
  “只要价格便宜,又确实耐洗,成衣的销路会打开的。”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现在说戎服,可以说,等到开战,官军的阵容,将是如火如荼。”
  如火如荼的典故(荼即白色),黄姈知道,不由得纳闷:“白色戎服?显眼是显眼,可不耐脏啊!”
  李笠摇摇头:“这是成语的引用,不是说要穿白色的戎服。”
  “某些编制的队伍,服色必须有所不同,战场上才能一目了然,方便主将指挥。”
  “当然了,这些队伍的战斗力,会在戎服的帮助下,让敌人刻骨铭心。”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