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利益关联才是最重要的:想让文武官员拥护李家人做皇帝,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或者说,换一个家族来当皇族,他们的利益会严重受损么?
如果,换皇族对主要利益群体的利益并无太大损害,哪怕一个白痴当皇帝,对于这些群体而言其实都无所谓的。
赵孟娘越听越觉得迷糊:儿子到底想说什么?
“父亲有许多儿子,我有许多弟弟。”李旿轻声说着,“但是,我的弟弟们,许多并不是人。”
“啊?你可不能乱说话!!”赵孟娘急起来,“这话要是传到你父亲耳中……”
“娘,我的一些弟弟,是各项制度啊。”李旿笑起来,“制度不会威胁皇太子的地位,却能保障皇太子继位后坐稳位置。”
赵孟娘还是听不懂,李旿继续说:
“皇权的根本在于军权,所以,皇太子一般不挂帅出征,是因为军权容不得皇太子提前去拿。”
“新君即位,坐不稳江山,无非是军权旁落,新君要么指挥不动带兵勋贵,要么军权被权臣夺了。”
“国朝以群相取代独相,以八座尚书替代尚书令,这分摊相权、避免录尚书事之人架空皇帝的办法,其实也可以用在军权上。”
赵孟娘愈发听不懂:“莫非打仗也得几个主帅开会投票定策略?”
“是,也不是。”李旿越说越兴奋,他有一肚子想法憋着,却不敢找人倾诉,如今母亲侧耳倾听,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
“前线军队主将须得临机决断,才能打胜仗,决策的人多了反倒误事,也不能事事请示后方。”“但是,运筹帷幄,可以来个集体决策!”
“以当前的行军制来说,行军编制因事而设,事毕取消,无论是行军都督,还是行军总督,都要有行军府,设佐官,处理各类军务。”
“那么,在此基础上,加大参谋的权责,以参谋部这一机构,取代行军都督府、总督府的职能……”
这机构和原本的行军府有何区别?
赵孟娘不明白,但听明白儿子的意思。
以发兵平周为例,李旿觉得,可以让皇太子挂帅,但是,实际军务,由行军参谋部负责。
无论是后勤输送、与民政官署的协调、兵马调度、作战计划拟定和修改,以及对战略的调整、占领区的秩序恢复及重建等等,都由参谋部负责。
参谋们负责给出方案,由皇太子选定。
若打了大胜仗,挂名的皇太子,可以获得威望,但这样的威望其实是建立在参谋们厉害的基础上,皇太子的功劳,是“领导有功”。
参谋人选,是皇帝指定,但待选的人,由相应制度来定。
“战事结束,任参谋之人各回本职,或者凭借功劳晋升,一时半会,不容易成为太子党羽。”
所以,一次战役,不会让皇太子有提前染指军权的可能,不会对皇帝形成威胁。
但打了胜仗,皇太子的战绩和威望却有了,毕竟“率军平周”嘛。
如果打了败仗,责任主要由参谋部来担,皇太子声望受损,但也不会损失太大。
赵孟娘听着听着,还是不懂:“这么做,和如今的行军府有何区别?不也是有功主帅拿,有责任佐官来扛?”
李旿摇摇头:“不一样,参谋的任职资格,限定具备军校相应专业的学习经历,以及顺利毕业,如此一来,就不一样了。”
“接受军校教育的各级军官,根据制度内的规则,获得进入各行军参谋部的资格,由此积累军功,晋级。”
“而行军都督、总督,不能把自己的僚佐,引为行军参谋,所以,那些基层军官,不需要特别阿附权贵,就能在体制内有上升途径。”
“一如科举,庶族子弟不需要靠阿附权贵,靠考试,就能入仕当官,他们对于这一制度和皇帝的忠诚,自然要比士族官员强。”
李旿越说越激动,他越来越佩服父亲的“制度建设”,所以自己的主意,也源自于“制度建设”。
“皇太子挂帅,但用参谋部负责实际军务,威望皇太子拿,却无法借此拉拢党羽,父亲的势,兄长的势,都有了。”
“建立在军校专业教育体制上的参谋制,就是父亲的心血,也是父亲的儿子,用这个无法夺位的儿子来掣肘皇太子,不好么?”
“各个小制度,汇成大制度,形成‘势’,获得大量庶族子弟的拥护,那么,李家的‘势’就成了,而这样的势,也能实现父子传承,因为既得利益群体会求稳。”
“若是换个家族,对于久无出头之地的庶族阶层而言,就是极大地变数。”
“谁知道这家族会不会和士族妥协,又来个九品中正制?又重文抑武,设一百多个军号,把庶族文、武之道统统给断了?”
赵孟娘听到这里,颇为惊异:“这主意不错呀,为何不和你父亲说?”
李旿耸耸肩:“若父亲对孩儿大为赞赏,予以重用,大出风头,那不是得罪人么?兄长那边,会不会产生误会?”
第二百零九章 人才
雨,下不停,李笠看着窗外屋檐下的水帘,想起看过的奏章,觉得有些心烦。
各地转运司署上报的数据表明,河淮地区这段时间降雨量过大,秋天粮食歉收已成必然。
而且骤然增加的雨水,导致各地河流水位暴涨,防汛形势严峻,各地官府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加固紧要河段河堤。
粮食歉收,抗洪抢险又会消耗大量存粮和物资。
所以,接下来的“剧情”是防洪抗汛,而不是挥师西进。
当然,仗总是要打的,今年不行就明年。
可到了挥师西进的时候,该派哪个皇子挂帅呢?
好像都不妥,一旦功成,这位皇子,就会分皇太子的势。
而皇太子一般不适合挂帅出征。
李旿那日好像有话要说,但看样子是不敢说,那么……
耳边传来的隆隆声,把李笠的思绪拉回来,他转头看去,看着眼前一台庞大的机器,心情很快好起来。
这台机器是纺车,由水力驱动,有纱锭上百个,一昼夜能纺纱线(麻线)三百余斤。
正常情况下,相同占地面积的人力纺车,一天也就能纺纱(麻线)三到四斤而已。
有了纱线,要织成布,需要织机,配套的水力织机,也有了,织布能力是人力织布机的百倍。
所以,纺织能力增加了将近一百倍。
这就是用机器代替人进行生产(纺织)的重大突破,却不是李笠有意推动下出现的。
而是民间作场主为了追求利润,参照自动制针机“雷迪奇”的“全自动运转原理”,以及现有纺机、织机结构而“改造”出来的水力纺机、织机。
民间的人才,总是层出不穷。
再由少府寺牵头,不断地改进、完善水力纺织机,使得纺织能力极大增强,开始作为“标准机器”,在各地推广使用。
对于这个发展成果,李笠百感交集。
若按后世课本上的描述,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出现的征兆就是大规模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生产方式的变革。
而机器普遍用于生产这一情况,又首先出现于纺织业。
工业革命,多么响亮的一个名词,让李笠联想到喷着滚滚浓烟的蒸汽机,以及各类蒸汽机械。
但是,他不懂蒸汽机结构,所以,也就是梦里想想罢了。
看着眼前的水力织机、纺机,听着少府寺官员的介绍,李笠很快又想到一些历史。
水力纺织机,在古代就有,出现的时期大概是唐宋时期,到了元代,大型水力纺织机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
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出现呢?
因为人多。
人多,为了有一口饭吃,对于工资的要求就会变得很低,所以人力成本就低。
他听纺织行业的业内人士说起历史:明代,因为人口增加,地少人多,于是人力大规模贬值。
纺织场主用人力纺纱、织布,比用水力机械便宜,所以,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水力纺织机被淘汰了。
作场主追求利润是不假,但未必会因此采用新技术,而是看成本。
若人力成本足够便宜,作场主必然选择低成本的人力,他们可不管技术先不先进,多赚钱才是首先考虑的。
同理,当地少人多的矛盾愈发明显时,大量无地可种的人,为了能填饱肚子,对工钱没什么要求,甚至可以做牛做马,只求地主雇佣自己。
当地少人多的矛盾激化时,农民揭竿而起,王朝更替,“系统重启”,周期循环。
不断“重启”的历史进程,哪来的萌芽可言?
所以,唐宋时期就有的大型水力纺织机,没能导致中原发生工业革命。
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地少人多的情况出现后,很难有这种生产力工具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皇权的巅峰期,加上人口的爆发性增长,以及闭关自守的保守执政思维,更是不会出现什么“工业革命”。
李笠详细了解了新式水力纺织机的情况,转身离开。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