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州的茶叶,装船后,顺长江而下抵达广陵,不过数日时间。”
“在这里,可以沿着运渎北上,入淮,又入另一条运渎,北上,抵达开封。”
“要么在开封销售,要么继续北上,过黄河,入河北,要知道,如今河北,百姓们也开始喝茶了。”
“或者,在广陵转入大海船,入海,南下前往岭表交广,货与海外番商,海外番商如今可是很欢迎茶叶的。”
“亦或是入海后不南下,而是乘风北上,过青莱,折入幽燕沿海,在那里卸货,运往幽州蓟城。”
“再从蓟城走陆路翻越燕山,抵达怀荒,在那里,被商贾们运往草原销售。”
“当然,海船可以不在幽州靠岸,而是沿着海岸继续往北,抵达辽西沿海地区,卸货之后,运到营州柳城,销往辽西草原。”
宇文招看着示意图,听着讲解,渐渐明白了楚国国内茶叶贸易的路线,只觉难以置信。
随后动容:楚国朝廷鼓励商贸,甚至牵线搭桥,譬如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贸易图”。
这张图,不仅囊括了楚国国内地区,还不断向草原各个方向延伸。
甚至还穿过惊涛骇浪,向着万里之遥的海外延伸。
且不说这样的贸易是官办,还是官民同办,光是看范围,就能看出楚国国主的眼界有多宽广。
对方的眼睛,不仅仅看着中原。
还看着草原,看着海外。
楚国可以组织各地百姓在丘陵、坡地大规模种植茶树,然后把茶叶大规模销售,其他制品呢?
在长安都有名的楚国瓷器、玻璃器,想来也是如此吧?
楚国的国库,可以通过贸易以及商税,获得丰厚的收入,养得起更多的兵,更多的马。
楚国国主擅货殖,所以不缺钱;会治国,能检寺检地检籍,所以不缺粮和劳动力;会练兵,会打仗……
这样的敌人,太强大了。
楚国有报纸,上面刊载着不少消息,宇文招之前就有所耳闻,此次离开成都,乘船东进,他就看了许多报纸,打发时间。
当然,他看的报纸都是旧报纸,发行日期至少都是三个月前,但即便如此,也看得津津有味。
从中知道了许多事,了解到如今的楚国,正在发生着一些奇怪的变化。
前不久路过江陵,他看到了最新的报纸,除了刺眼的“官军收复蜀地”之外,他发现报纸刊载的新闻,几乎和战争没什么关系。
占据版面最多的,都是各类“商讯”,以及各地民生消息。
看来,楚国的百姓,更关注民生,至于打仗,不在意。
这种不在意,不是漠不关心,而是默认官军必胜。
既然是必胜,所以不需要大惊小怪,不需要报纸来长篇累牍的“欢呼”。
想到这里,宇文招心中满是悲凉:碰到如此对手,怎么能赢?
第二百零七章 势
大雨瓢泼,檐下拉起雨帘,坐在窗边的李笠,看着外面的雨水,有些担心。
现在是夏末,秋天就要到了,如此规模的降雨,可能会对庄稼有明显影响。
其一,短时大雨极易导致农田内涝,进而导致庄稼“淹死”;其二,狂风暴雨容易导致庄稼倒伏;其三,雨水可能会打坏庄稼的穗。
无论哪种,都会影响秋天的收成。
但人们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水利设施能够发挥一些作用,尽可能把雨水排出去,接下来的事,就只能听天由命。
所幸,各地主要粮仓都有不少储粮,“物流通道”也颇为通畅,今年若真的因为天气导致河、淮地区粮食减产,不至于爆发大规模的饥荒。
但军粮的储备,会受影响。
想到这里,李笠有些烦躁。
若今年秋收情况不错,他就该给周国一个痛快,集结大军平推过去。
可一旦河淮地区粮食大规模减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如果手中粮少,这心里就嘀咕起来了。
看天吃饭的年代,存粮数量多少,决定了许多事情,粮食不足,朝廷办起事来就会束手束脚,因为要备粮以防万一(救荒)。
而且,人的心态也不一样了。
光脚的时候,家徒四壁,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拼事业可以豁出去,胆大包天。
等穿着皮鞋了,家大业大、子女众多,牵挂也多了,胆子就……
李笠收回视线,看着手中奏章。
他侄子李昕已经做好了交接,从黎阳返回开封。
在开封逗留一阵,就要前往襄阳,秋后,挂帅出征。
官军已经收复蜀地大部地区,此次出击大获全胜,接下来,李昕要收复梁州汉中。
益州的楚军会“助攻”,东西夹击,确保汉中变成瓮中之鳖。
而益、梁之役,会把荆襄地区这几年的存粮消耗大半。
这是因为运输过程中粮食的消耗很大,入蜀、入汉中,都是如此,无解。
但很值得,因为拿下了汉中,等于把周国的“右臂”(益、梁地区)完全卸下来。
加上之前被卸下的“左臂”(陕、洛地区),周国时日无多。
所以李笠觉得,今年若真是粮食歉收,那大不了再等一年。
无论如何,“势”绝不能被打断。
楚国的“势”已成,国力快速增长,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掌握愈发有力。
但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楚军“所向披靡”这一基础上。
不败的统帅,不败的军队,这两点合在一起,构成了李楚的基石,足以震慑所有豺狼虎豹。
那些因为检寺、检地、检籍而利益受损的各地地主,那些特殊待遇被取消的士族,那些亡国的官吏,面对这个“势”,纵然有再多不满,也不敢表露出来。
可一旦楚军“不败”的“势”被打断,这些豺狼虎豹就会蠢蠢欲动。
李笠放下奏章,看着旁边伏案疾书的儿子们。
这些养尊处优的“皇二代”,将来能守住江山么?
他不知道,皇族的男丁再多,也比不过高官的数量。
能够当上高官的人,哪个不是人精?
想要靠一个家族的几个、十几个男子,完全压制数十、上百个人精,那是痴心妄想。
所以他这个当父亲的,得把木棍上的刺都削掉了,儿子们将来接过木棍,才不会被扎得满手血。
当然,“削刺”不是屠杀功臣,而是化解矛盾。
南北矛盾、东西矛盾、士族和庶族的矛盾、勋臣和文官的矛盾等等。
以开国皇帝之威望,挟建国、统一天下之大势,将这些矛盾化解,之后的路才好走。
闹钟忽然响起来,考试时间到。
皇子们停笔、交卷,然后坐在位置上,等着父亲布置新的作业。
虽然他们才八九岁年纪,但是必要的教育,不能落下。
李笠将试卷收好,开始布置作业:“苻秦优待亡国宗室,国朝,也优待亡国宗室,那么,国朝会重蹈苻秦的覆辙么?”
……
翌日上午,雨停,李笠和入宫的皇太子李昉说起一些事情,包括对宇文招的安置。
被俘的周国益州总管、赵国公宇文招,已经抵达开封,楚国给予这位阶下囚颇为体面的待遇:皇太子李昉亲自到城门迎接宇文招。
这样的姿态,延续楚国优待亡国宗室的“传统”,其实也是攻心战术,告诉其他周国宗室:莫要负隅顽抗,投降能保命,做个富家翁。
那么接下来,要把宇文招安置在哪里呢?
这就涉及以后如何安置周国的宗室成员。
萧梁的宗室,被集中安置在饶州鄱阳;齐国的宗室,以及亡国之君高纬,都被安置在建康。
周国的宗室,安置在哪里?
安置点的选择,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避免这些亡国遗族被人利用,死灰复燃。
正常的手段,应该是斩草除根,按个“谋反未遂”的罪名,杀光了事。
“孩儿以为,安置在湘州临湘较为合适,都在长江以南,要逃回故地,困难许多。”
李昉如是说,“即便有人立其为傀儡,宇文氏和高氏在江南,全无号召力。”
“萧氏在鄱阳,也无号召力。”
“而临湘繁华,居住条件不错,他们挂个虚职,安心做个富家翁,足够了。”
说到这里,李昉笑起来:“苻秦的前车之鉴,国朝可不能重蹈覆辙。”
李笠问:“前车之鉴是什么?”
李昉回答:“如果皇帝没有能力消化各政治派系,那就不要轻易吃败仗,否则威望大减之际,容易为人所趁。”
李笠再问:“梁、齐,将来还有周国,三国遗族,怎么可能有机会死灰复燃?”
“就算有人打着他们的旗号起事,幕后主使也迟早要把这些傀儡当做夜壶扔了。”
李昉明白这是考校,回答:“国朝的隐患,不在这些亡国宗室,不在士族地主,而在各利益群体。”
“他们之于国朝,类似慕容垂、姚苌之于苻秦,若苻秦没有淝水之败,他们就没有反噬的机会。”
“所以,对周用兵,不能急,如今收复益梁后,可缓一缓,待得准备充分,譬如粮草充裕,再取关、陇。”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