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外田地虽然已被官军将士耕种,但官军并无占地的意思,纯粹是为了赶农时,保秋收。
但是,将士们不能白忙活,耕地、播种的相应开支和工钱,地主们要按往年时价结算一下。
二、秋天,官府会在成都开科举,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入仕,这是皇帝特许的科举,今明两年的秋天都会举办,以便蜀地英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每一次考试,分三级,难度递增,均在一个月内完成。
三、从今年开始,朝廷免蜀地各州十年赋税,以便百姓休养生息。
四,官府会陆续推行一些政策,但大体上都是参照“武陵王故事”,在其基础上细化或者变动。
这四项决定,针对性很强,让成都以及其他地方的大族心定,也让百姓能够喘一口气。
人心定了,事情就好办了。
那么,什么是“武陵王故事”?
梁森睁开眼,坐起来,从旁边书案上拿起一些资料,再次翻阅。
武陵王,即萧梁时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
萧纪为梁武帝萧衍第八子,入蜀为官多年,把蜀地治理得欣欣向荣,仅就这一方面而言,萧纪很得蜀地民心。
可惜的是,后来梁国内乱,魏国趁火打劫,挥师入蜀,萧纪兵败身亡。
但萧纪治蜀的经验,值得朝廷借鉴,所以现在宣布依“武陵王故事”来治蜀,蜀地百姓至少会对新官府有些信心。
而萧纪当年,是怎么治蜀的呢?
梁森仔细琢磨过,觉得这位宗王针对蜀地的情况,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数百年来,蜀地饱经战乱,大量的编户民流失,使得许多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出现了不少空城。
而大量生活在四周山区的僚人,离开山区,来到荒废的地区,定居下来,然后繁衍生息。
形成一个个新的聚落,但这些聚落,并不接受官府的管辖。
于是,朝廷在蜀地州郡的统治其实是“点”状,而不是一个“面”,“有王法”的地方,仅限于一些要地和大城。
四周大多是僚人的聚落,亦或是结寨自保的地方豪强,官府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管理。
益州各地官府要么对僚人聚落进行强制征税,亦或是每年征伐,靠俘虏僚人作家奴或掠夺僚人财产以补公、私之需。
这种做法,激化了地方矛盾,叛乱此起彼伏,驻军连年打仗,开支骤增不说,还影响地方治安,影响农活。
萧纪到任时,蜀地一片凋零,他首先改变了对僚人的态度,不轻易挥师讨伐,而是以抚慰为主,减免赋税,缓和了关系。
又组织屯田,将荒废多年的城池重新利用起来,慢慢恢复秩序。
这种温和的做法,很快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各地百姓安居乐业,战事不再频繁。
而益州可以通过西北方向的吐谷浑,与西域诸国开展贸易,萧纪便大力发展商贸,许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商贾前来经商。
活跃的商贸,带动了地区发展,蜀地的特产,譬如蜀锦,大量外销。
商贸兴盛,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谋生,自然就不会造反。
因为商路通畅,西域各国的使节均经过益州中转,乘船东下,抵达国都建康。
而西域的马匹,也顺着商路进入益州,所以,益州成了当时梁国重要的马匹“产地”。
萧纪在益州任职的十几年时间里,百姓能够较为安稳的过日子,蜀地没发什么大规模民变,施政成效斐然。
日子太平,人口的繁衍生息速度自然加快。
有了这个现成的例子,梁森当然要学,尽快让蜀地安稳下来,把地基夯实,才能进一步有所作为。
他放下资料,看起舆图。
蜀地,从地形上来看,像是个盆,即“盆地”。
这个“盆地”许多地方土地肥沃,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称呼。
但是,仔细琢磨之后,可以看出这个“盆地”,其实内部支离破碎,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大平地,而是碎裂为好多个小平原,即“小盆地”
以成都为例,其周边适合开垦平地,其实并不辽阔,所以能够供养的驻军有限。
除此之外,类似成都地区的一些“小盆地”,还有零零星星十来个,如同一个个“点”。
那么,要真正控制蜀地,就得把这些零星“小盆地”都控制住。
控制住了“点”,才能“以点带面”,牢牢控制住蜀地这片地区。
而要控制住一个个“点”,靠收买这些“点”内的地头蛇,是行不通的。
武陵王萧纪在益州为官十几年,颇得民心,可那又如何?
当梁国内乱、魏军入蜀之际,正率军东进荆州的萧纪,腹背受敌,于是,蜀地各处地头蛇们毫不犹豫投向魏军,益州沦陷。
事实证明,这些世代居于地方的地头蛇,只忠于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值得信赖。
就像酒肉朋友,一起大吃大喝可以,到了紧急关头,转身就把你卖了。
前车之鉴,不能忘记,梁森奉命“复蜀”,并且镇守蜀地,就是要把皇帝的一个意志贯彻下去:
用卫所团田,带动“荆湖填蜀”的政策,将一个个“点”,用驻屯卫所以及来自荆襄的移民填满,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
这需要十年时间,十年后,免赋税的期限也到了,便开始检地检籍。
并把僚人聚落转变为编户民村落。
谁敢反抗,就“清除”。
楚国治下,得优待数百年的世家高门都要为名下土地缴税,别人,就更不可能有特别待遇了!
第二百零六章 一叶知秋
下午,长江南岸,郢州夏口,港口外江面,自蜀地而来的船队正等着入港。
当中一艘船上,一身便服的宇文招,坐在舷窗边,看着窗外江面密密麻麻的船只,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怎么这么多船?
好像羊群一样,举目望去,无边无际。
旁边,陪同的一名官员见他盯着窗外不发一言,明白这位是被夏口港的繁华航运场景所震撼。
船要靠岸,还得等一阵子,他便讲解:
“此地为汉水入江处,商贾云集,商船多,再正常不过。”
宇文招不吭声,但很明显在认真听,那官员便介绍起来。
然而要说的内容有很多,一时半会说不清,于是捡比较特别的说,以便对方可以“一叶知秋”:
“如今海贸大兴,而造大海船需要很多木料,洞庭湖区周边群山,多有高大树木,常年运往建康,入船场,造大海船。”
“不仅造船,各地对木料的需求也很大。”
“许多商贾靠着贩卖木材发家致富,洞庭湖面为此繁忙不少,夏口作为江沔要地,成为木材中转地,港区日益繁忙。”
这介绍引起了宇文招的兴趣,他现在是阶下囚,没什么指望了,那么听听一些奇闻异事打发时间,倒也不错。
便问:“这么多木料,要如何运往下游建康?”
“若放在江里漂,大概会很慢吧,而且江面上船只如梭,大量漂浮的巨木,难道不会有隐患么?”
“宇文公所言甚是,所以,这一行当有各种讲究……”
话题延伸,官员开始讲解如何长途运输木料。
木轻于水,所以在洞庭湖区周边群山砍伐的木材,从各河流漂入湖区,制成一个个木排。
竖起简易桅杆,然后张帆,如船一般航行入江。
既然是当船一般用,其上自然有“船工”操纵。
当然,木排的条件比不上正经的船,所以船工的工钱要比寻常船工高。
而沿途要提防水寇,还得有船跟着,是为押运。
长江水寇,古来有之,不过这些年来,官府花了大力气剿灭沿江水寇,在各江段驻扎水师巡逻,又组织民间船队参加“联防”,现在江上交通颇为安全。
江路平靖,行商的人越来越多,加上木料供应充足,所以载货量数千斛的大型江船越来越多。
无论上水还是下水,商船大多经过夏口,所以才有眼前这壮观景象。
宇文招听了,问题更加多:“船多,意味着货物多,那么,主要是些什么货物,被商贾们不停贩运?”
官员回答:“譬如茶叶。”
“茶叶?”宇文招觉得有些惊奇,“茶叶的销量如此之大?”
“很大,而且供不应求。”官员点点头,提笔在纸上画示意图,以便让这个被俘的周国宗室理解一下,如今茶叶的买卖有多大。
以湘州(指代洞庭湖区)为例,各地官府组织百姓在丘陵地区大规模种植茶树,民间商贾也积极开辟茶园,耗时十年,终于迎来“收获期”。
新种茶树,一般要到三四年才可少量采摘,临近十年时,进入盛产期。
如今是贞元十年,所以,湘州的茶叶产量暴涨,却不愁销路:官府早就安排好了销售渠道,茶农们不需要为此操心。
这些茶叶,先在当地茶场进行处理,制成散茶、茶砖、茶饼后外运。
销售的地区,有楚国国内各地,也有边塞,以及海外。
官员在纸上划了一条线,将洞庭湖北段入江口,与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的广陵连在一起: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