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正统,那么请问,你们的建康雅言发音,到底是台城口音(台城即皇城),还是青溪口音(青溪是富贵人家聚居区)。
是城南长干里的口音(长干里如今多为平民聚居)?是城西石头城的口音?
亦或是侨置州郡三吴地区口音?
若说是台城口音,司马皇帝被刘皇帝取代,口音会不会受彭城话影响?(刘宋皇族据说源自彭城刘氏)
亦或是被京口口音影响?(宋武帝刘裕,是北府兵出身,北府兵长期驻扎京口等地。)
萧齐代宋,那么兰陵萧氏的口音,到底正不正啊?
毕竟南渡前的兰陵萧氏,不是什么显赫士族,南渡之后,兰陵萧氏族人聚集在侨置的兰陵,说话口音难免被当地口音(吴语)影响。
影响了两百多年后,建康那边的雅言,口音正么?
当然,南方学者的反击也很尖锐、刻薄:哎呀呀,北方士族服侍夷狄之君两百多年了,真是辛苦呢……
辩论辩到这份上,学术问题已经让位于地域歧视,李笠见白发苍苍的顾野王,和北方学者辩论辩得面红耳赤,忽然有些恍惚。
仿佛身处两军阵前,而诸葛丞相和王朗已经开始了骂战。
诸葛丞相骂着骂着,突然冒出一句话: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听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可眼下,他越看越觉得可能会倒地、气绝身亡的人,是白发苍苍的顾野王。
老人家年纪大了,心血管疾病隐患多,情绪激动的和别人高声辩论,鬼知道什么时候会爆血管。
真要是闹出人命,可不好。
李笠还指望顾野王帮他完善“拼音法”,所以这位老专家可不能出事。
他使了个眼色,负责维持会场秩序的礼官心领神会,赶紧把辩论缓一缓。
李笠让辩论双方先喝几杯茶,等气氛“冷却”下来,开始定调:
“朕听了多场辩论,诸位的观点,都了然于心,都觉得有道理。”
“那么,言归正传,朝廷要定洛阳雅言正音,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定谁是正统,而是……”
他环顾众人,语气平缓但中气十足的说:“而是为了中原一统之后,无论是河北、河南、江南、岭表……”
“亦或是荆襄、益梁,以及关陇、代朔地区,朕希望,天下各地的读书人,都能够以正确的发音,为洛生咏。”
“何为洛生咏?洛阳书生讽咏声,其实就是洛阳读书人的口音。”
“既然是洛阳雅言,那么,当然以河洛话为正音,如今诸位关于洛阳雅言中某些发音的分歧,朕以为,很好解决。”
“洛阳,已为朝廷收复,那么,有分歧的发音,就看现如今洛阳书生怎么发音,以其为正音。”
第一百八十六章 注音
傍晚,李笠随意用完晚膳,拿起一本厚厚的字书(字典),翻看起来。
书页有些残破,很明显是翻过许多次才有这样的效果,而且没有封面,整本书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正规的出版物。
李笠一边看,一边呢喃着,不停地发出各种声音,对字书上的字,进行“拼音”。
试图根据这本“字书初稿”上的内容,学习这个时代字音的“切音法”(反切法)。
作为接受过义务教育的现代人,他实际上很不适应“古代”的反切法,总觉得有些违和。
加上古汉语里有不少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有出入,所以,这种违和感更强。
一切都在如今常用的反切法上。
此法,是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此字为“上字”。
再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此字为“下字”),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这就是反切法。
譬如“缓”字,以反切法来注音,就是:胡管切。
“缓”字的读音,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又譬如“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按照反切法来给汉字注音,需要动用的汉字(上字和下字),大概在千余个,繁多,难记难用。
是普及教育的一个拦路虎。
现在,训诂学权威顾野王,仔细研究了李笠“拼音法”的内容,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对原有的反切法进行改良。
改良之目的是去繁化简,把上下字简化为四百来个,而不是用闻所未闻的“拼音法”。
所以,初步改良后的反切法,相比原来的反切法,明显简化,为“简式反切法”。
熟练掌握四百字的读音,总比掌握一千多字的读音要容易些,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汉字进行反切注音,学起来也容易些。
但李笠不满意,他认为用四百余字来作为声母、韵母,还是太多了。
所以,顾野王和其他有识之士,在四百余上下字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简化。
现在的成果,已经把反切的上下字(声母、韵母)简化到三十八个:
声母字二十一个,韵母字十七个。
反切、拼音时,用的是“快拼”,即不讲究声母韵母的细节读音,快读、略过去就行了。
如此精简,李笠琢磨过后觉得效果很不错,只叹:专家果然是专家。
若是让他自己来弄“拼音法”,大概想破头都搞不出来切合实际的“拼音法”。
但是,这个三十八字“简式反切”方案出来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
反对人士认为,过度简化上下字,如同饮鸩止渴。
为此,朝廷召开学术研讨会(结果都是地域歧视会),开了许多次,学者们吵来吵去吵出来的结果,是各方达成“妥协”。
妥协成果,是将“三十八字反切法”这极度简化的反切法,用于初学者“入门”,此为第一步。
等初学者掌握了这个“极简反切法”,便要更上一层楼,学习“六十八字反切法”,此为第二步。
两步依次走,第一步,适合启蒙,以及扫盲班。
学习效果,只要掌握数百个常用汉字的读音就行,不仅能写、能认自己的名字,还能大概看懂通俗读物,譬如报纸上的新闻。
写信时,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可以读信,看懂信中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
还能大概看懂官府榜文(前提是官府榜文内容直白、没有生僻字)。
第二步,是“进阶”,适合读书人深造,掌握各种生僻字的读音,能读出各类典籍上生僻字、异体字的正确读音。
这就是李笠对教育的构想,一分为二:扫盲教育,知识教育。
但构想是否切合实际,得看实践的结果。
李笠翻看着这本被他翻得有些残破的字书,看着上面构成的重点,想起自己看过的许多报告,对改进注音法信心满满。
改良后的简式反切注音法,已经在不少学堂试行,与传统的反切法教育进行比较。
接受启蒙的少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统计结果表明,学习“新法”的少年,掌握汉字读音的速度,比学习“旧法”的同龄人要快。
那么,这个“新反切法”作为一个折中方案,可实施性不错。
比起一步到位实行“拼音法”,这种改良过后的“新反切法”,更适合现实。
顾野王在给李笠的奏章里反复强调,反切法毕竟是延续多年的“主流注音法”,天南地北的读书人,都已经习惯了用反切法给字注音。
若是直接舍弃反切法不用,推行另一种注音体系的“拼音法”,只会事倍功半。
首先,师资人才不足,因为朝廷即便统一天下,急切间也拿不出那么多精通“拼音法”的人来担任“先生”,到全国各地进行教学。
其次,在现有反切法的基础上,推行“新反切法”,推广速度以及人们接受、适应程度,必然要比从头开始推广的“拼音法”快很多。
朝廷(皇帝)改革注音法的本意,就是让天下读书人更快、更好的掌握汉字注音方式,降低学习门槛。
在此基础上,正雅言。
那么,无论是“拼音法”也好,“简式反切法”也罢,只要能确保朝廷更好、更快的实现这一目标,就是好办法。
而不必拘泥于“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却忽略了创新的本意。
李笠回想着这些年,顾野王为了改良注音法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忽然觉得很庆幸。
虽然梁国的国内矛盾尖锐,百姓生活艰难,但不可否认,梁武帝在文化上,给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文学,音律还是各类学问,梁国的文人,迎来了将近五十年的好时光。
所以,在此基础上,他“发明”的钢琴、管风琴,有大量现成的音律专家以及乐师加以完善,而仅仅知道原理的他,其实是没有能力完善这种复杂乐器的。
注音法的改良也是如此,他只知道“汉语拼音”,但并不知道如何将后世的“汉语拼音”,和这个时代的现实相结合。
是顾野王这样的学术权威,让他的构想变成现实。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