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乱世栋梁 (米糕羊)


  唐邕看到这里,下意识看了看作者的“笔名”:开封白玉堂。
  他听馆吏说过,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人,得用笔名,笔名要包含地名,所以,这作者是开封人士。
  能说出“基层吏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统计大户人家情况”这种话,可见此人有丰富的基层行政经验。
  亦或是出身微寒,见识过豪强的嘴脸,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士族子弟。
  唐邕再看下去。
  作者认为,无论是哪种税制,收税原理都是一样的:根据某种标准来定征税对象,及其应缴税额,然后进行征税。
  那么,舍弃“户”、“丁”这两个征税对象,改对象为“地”,即通过丈量、核对田亩面积,来定税额。
  如此一来,执行时相对容易些。
  譬如,一座大庄园,为某大姓累世聚居的产业,那么,丈量、核算其周边田地面积,要比派人进入庄园,核实户数、丁口数容易得多。
  丈量、核实住宅面积,同理,只需算出占地面积即可,至于宅基地里的房子是如何的结构,多少房梁,不需要去管。
  土地和房产,就在那里,每年新增的耕地面积,新增加的房产面积,当地官府很容易就能统计出来(相对统计人口)。
  并根据新式制图法,绘制“网格平面图”。
  这种平面图里,把当地耕地分布情况,以及城、村、聚落的住宅平面图都画出来,定期更新,存档待查。
  如此一来,不需要基层小吏时刻关注每户的情况,也不需要他们和大户交涉。
  上级官府定期派出队伍来勘察,基层小吏协助,就能掌握当地每年土地、住宅的新增情况。
  与此同时,强制规定土地、房屋买卖在官府备案,官府征收契税的同时,也能及时掌握当地土地、房屋的变动情况。
  这样的定级标准,执行起来相对容易,且能保证公平(相对公平),于是,地多、房产多的人家多缴税,地少、房少的人家,少缴税。
  无地可耕、家里只有破茅草屋一间的平民,要缴的税就少了很多。
  唐邕看到这里,把报纸放下,虽然他还没看完文章,却不想看了。
  打量着文章标题,良久,摇了摇头。
  道理没错,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登天。
  向富人多收税?
  这就是与虎谋皮!!
  一国之内,要说谁的田产、房产最多,首当其冲的就是皇族宗室!!
  其次,是各类世家高门、勋贵、权贵,自古以来,有谁能跟这些猛虎要毛皮的!活腻了?
  这个“开封白玉堂”看到了收税的问题关键,难道千百年来,没人看得出?
  那怎么可能!
  千百年来,无数人杰不断涌现,怎么看不出问题关键,可看出来了又能如何
  为何历代朝廷都是按户、后来按丁来收税?因为就只能这么做。
  皇族宗室,世家勋贵(权贵),这是最大的富户,税吏怎么敢去核实其名下田产,然后收税?
  那些有权贵做靠山的豪商、有钱人家,税吏也不敢去核实田产、收税,结果收来收去,还是向寻常百姓收税。
  唐邕认为,“开封白玉堂”这个作者,终究是书生意气,提出的观点,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行不通。
  与虎谋皮的结果,就是即便这新税制实行,却是换汤不换药。
  唐邕感慨了一番,却看见文章还有一段没看,便再次看起来。
  看着看着,瞳孔一缩。
  作者接下来又提出建议,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以及房、地产交易监督管理机构。
  严格按照新税制对征税对象征税,并定期汇总、上报缴税情况。
  尤其针对各级官员及其直系亲属的缴税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偷税漏税的事实发生,御史们可以根据税务官署提供的“证据”,直接对该官员进行弹劾。
  只要证据确凿,逃税、漏水额度超过一定限值,对被弹劾的官员之处置,除了让其缴纳罚金、滞纳金,还要立刻免职或降职。
  唐邕经历了几十年的官场倾轧,可谓官场老手,一眼就看出这建议后面包含的祸心:
  挑动官员斗官员,让“完税与否”,成为官场倾轧的强有力武器。
  而税务机构,就是制造武器的“兵器监”,疯子般的御史就候在“兵器监”外,随时准备拿兵器去砍人。
  当官僚们相互倾轧时,就如同群虎互相乱咬,这种情况下,与虎谋皮倒不是不可以。
  毕竟是一群猛虎,向另一群猛虎要毛皮。
  唐邕当然猜不出“开封白玉堂”的身份,却觉得能想出这种绝户计的人,一定有仕途经历,极有可能是一肚子坏水。
  各国官制无论如何变,总有一点不变:品秩序越高,官位就越少,竞争就更激烈。
  为了抢官位,许多人可都是抢破头,什么招数都能用上,所以这种挑动“官斗官”的意图,简直是坏的可以。


第一百六十三章 重操旧业
  偏殿,李笠接见故齐官员唐邕,询问代、朔边事,听听唐邕对当前塞外形势的分析。
  李笠提前几日让人将相关资料拿去给唐邕,所以今日唐邕是有备而来,面对李笠的提问,侃侃而谈。
  一,对边地、山区杂胡的整顿,势在必行,譬如代、朔以及太行山区。
  这里的山区有大量杂胡聚集,其成分复杂,多有躲避战乱的编户民或者溃兵,而山中土地产出很少,一个个杂胡聚落就是一个个贼人窝,对附近州县构成威胁。
  也威胁了太行各陉的交通安全。
  之前,齐国时常发兵对山区杂胡进行清剿,攻破山寨,将大量人口迁出,重新编为民户。
  现在,因为楚、齐两国战争,大量溃兵和避难百姓逃入山中,使得曾经萧瑟的一个个山中聚落,再度死灰复燃。
  所以,得再次清理一番,消除隐患。
  二,对草原的经营,若扶持某部落来对抗突厥,这其实是养虎为患。
  因为草原的生活习俗和中原截然不同,那些被中原朝廷扶持的部落,一旦羽翼丰满,必然反噬,而不会做中原朝廷的封臣。
  那么,楚国拟定的“堡垒推进”加上“武装经商、放牧”战略,从长期来说,效果肯定好。
  不断地吸收归顺部落,却又让其互不隶属,以堡垒区为依托,平日放牧,战时助,成为中原朝廷的“看门犬”。
  然后借助经商(其中也包括边地豪族),不断对外扩张,随着“堡垒区”的扩大,将碛南草原(包括各水源)牢牢控制。
  但是,百年之后(意指李笠去世),子孙们,能持续这个国策么?
  唐邕认为,这样的国策,要持续至少三代人,才能有显著效果。
  确保中原朝廷将碛南草原完全控制,并能对碛北地区形势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强大的草原霸主出现。
  对于唐邕的疑问,李笠给出回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项国策能否长寿,无非是看其受益群体的大小。”
  “如果,堡垒推进的同时,带来大量的牧场,以及愈发丰厚的边贸利润,让朝廷、边地州县、边地豪族,以及归顺部落,都获得好处。”
  “那么,这样的国策,又如何会被废除呢?”
  李笠说着说着,拿民间一句俗语做了比喻: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若这项国策,从地方到中枢,从边地到京城,形成了巨大的利益群体……”
  “哪怕是皇帝突然想改变,也会招来朝野激烈反对,改变不了。”
  这么一说,唐邕明白了。
  李笠的执政风格,就是诱之以利、软硬兼施,这是他十余年来根据掌握的消息,得出的大概结论。
  现在听“当事人”亲口说出来,确认无误。
  譬如检寺,并不是单单靠着政令,简单粗暴的夺寺产、强迫僧尼还俗。
  而是打着“清理佛门败类”的招幌,让一些大寺庙和有名望的高僧,以进行考核的方式,对各地寺庙和僧尼进行整顿。
  如此一来,至少在佛寺这一方,能拉拢不少有实力的“友军”来助战。
  毕竟手中掌握“考核权”,对于这些寺庙和僧人来说,是巨大的甜头。
  因为只有“正宗”,以及得朝廷信任,才能掌握、行使这种“考核权”,考核各地寺庙和寺中僧尼,发放各类许可、度牒。
  有这些佛寺和高僧“助战”,各地佛教信徒们的反抗情绪也不会太强烈,毕竟是“自家人清除败类”。
  又譬如科举考试,楚国以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摈弃了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传统。
  此举,让那些在检地、检籍中利益受损的士、庶族地主们,有了盼头,反抗之心削弱了很多。
  科举考试行士、庶两榜,两榜上榜者都能坐流内官,此举极大收买了庶族的人心,保证了庶族考生的上榜、入仕几率。
  也收买了大量次等士族的人心,让其子弟也有机会通过考试做官,而不是吃一流士族的残羹剩饭。
  而对士族的压制,也是软硬兼施,即取消各种优待,却又给有官职、任用的人发放补贴,让其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