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乱世栋梁 (米糕羊)


  不如让皇太子(皇子)的老师变成学校的“群师”,玩伴变成同班同学这一“群伴”。
  此外,每三年,换一个学校,换一批同学,能加大“稀释力度”,并确保皇太子(皇子)的同学,都是靠着成绩优秀、表现出色,才能和皇太子同班。
  第一阶段,十二岁到十五岁这三年,在初级学校读书,学的是基础文化知识。
  第二阶段,在初级学校毕业后的皇太子(皇子),进入预科学校读书,换一拨老师。
  而同班同学,根据“升学考试成绩”重新排位,确定和皇太子(皇子)同班学习的资格。
  第三阶段,在预科学校毕业的皇太子,进入军校学习。
  同理,他在预科学校的同学们升学后,根据升学考试成绩,重新分班,其中的佼佼者,成为皇太子同班同学。
  那么,从十二岁,到二十一岁,九年的时间、三个阶段,皇太子的老师和同学(玩伴),换了三拨。
  老师分三拨,三年一换,自然就无法对皇太子的政治倾向进行干预,无法给皇太子“洗脑”。
  同学经过两次升学考试的筛选,那些只会溜须拍马、无心学习的人,自然就会被升学考试筛掉。
  最后,陪着皇太子在军校读书的同学,至少都是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人。
  当皇太子毕业,开始处理政务,这些同学,就是他最好的班底人选。
  军校毕业的学生,本身就是青年军官团的一部分,自然会维护武人的地位,也利于皇太子亲近青年军官团,毕竟多了校友、同学的关系。
  将来继位后,更有把握尽快掌握军队,获得军队基层的有力支持。
  如此一代代循环下去,李笠那日担心的问题,至少发生的几率会大幅减少。
  而这三级学校无论有无皇子就读,一直办学,如此,可以稳定培养年轻军官,并给军属、官宦子弟一条稳定、可行的上升途径。
  这办法简单可行,李笠其实也能想到,只是关心则乱,总想着自己子孙可能会被人忽悠,应对的策略便往大的方面去想。
  却不知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就是很好的工具。
  坚持实施起来,不仅可以避免子孙思想被人带歪,还能尽量防止子孙亲近小人。
  李笠大概说了一番,点明一点:
  “如果有人,能从十二岁入学开始,以同学的身份,陪伴皇子们走完九年求学路,那么,他本身就经受住了考验。”
  “有资格成为皇子将来开府、视事的班底人选。”
  李笠说到这里,看着两个当娘的:“用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皇子们提供、选拔良师益友,可不比我们给他找单独的老师,找单独的玩伴,好得多?”
  这么一说,薛月嫦和薛月娥理解了,张丽华也若有所思。
  但一想到接下来,儿子只要在校读书,就有和同学打群架打得鼻青脸肿的可能,当娘的又开始坐立不安。
  对此,李笠依旧看得开:“年轻人火气大,一言不合就约架,打起架来不讲武德,往脸上招呼,这算什么呢?打完架一起玩耍,也是常有的事。”
  “他们能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朋友圈,可是好事情,我们做父母的也省不少心。”
  “再说,我们总不能护他们一辈子,将来的路,他们得自己走了。”


第一百三十一章 润物细无声
  开春,新年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一日下午,李笠花园里陪儿女们玩“捞金鲫”的游戏。
  一个个浅浅的水盆里,有不少小金鲫在游动,半大不大的孩子们围在盆边,兴奋地拿着纸网,小心翼翼捞鱼。
  纸网,顾名思义是纸做的网兜,其形如团扇,入水就会湿透。
  纸网兜住金鲫之后,湿漉漉的纸很容易就会被鱼的重量弄破。
  网破了,就兜不住鱼,得换一个纸网,才能继续。
  这种游戏,很考手上的功夫,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但极易失败。
  而“就差一点点”的效果,很容易激发人的好胜心,让人轻易上头,不停的捞。
  在一些地方,捞金鲫的游戏成了庙会的热门生意,客人们不断的捞,不断的“差一点”就捞起来,然后不断的交钱买网,让小贩们笑逐颜开。
  现在,小皇子和公主们就激动不已,他们自己捞鱼,总是差一点点,于是让年纪大一些的兄长和姊姊帮忙。
  但即便换了人,依旧是“差一点点”,于是,年纪更大的加入游戏。
  甚至连各自母亲也加入游戏,捞得不亦乐乎。
  特地苦练“纸网捞金鲫”技术的段玉英,表现尤为抢眼,以至于许多孩子都围上去,求着“阿姨”帮忙。
  李笠在旁边看着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心中高兴。
  他布置这游戏并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儿女们开心,所以备好的纸网,有不同尺寸:
  有的网,纸张厚度略高,更耐水,捞起小金鲫的概率要高一些。
  这样的安排,使得参与游戏的成人和孩子,多多少少都能捞起一些金鲫,避免了空手而归的尴尬,让孩子们的兴致能维持得更久些。
  李笠顺手拿起一个纸网,摸索着纸张,感慨时光如梭。
  二十年过去,造纸以及相关的纸品,终于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物美价廉的纸张,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一如绵绵春雨那样,看起来不起眼,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人们的衣物打湿。
  即所谓的“润物细无声”。
  现在,书籍的价格明显下降,当然,这也有印刷术改进的功劳。
  而且,各类纸品渐渐获得大众认可,产品的销售量有了质的飞越。
  然后,最重要的一点,餐纸和厕纸,终于推广开,走进千家万户。
  尤其各种档次的厕纸,已经开始取代厕筹,成为许多人家的日常用品,连最便宜的“草纸”,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接受。
  这个过程,花了将近二十年,可以说是一代人的时间。
  想想自己“初来乍到”时,用的是厕筹,或者木棍,李笠总觉得那个部位有些不适。
  看看手中的纸网,再看看眼前一大家子人,忽然想到了娘亲。
  如果,娘熬过来,熬到现在,看着孙子孙女成群,该有多高兴?
  李笠看着儿女们欢呼雀跃,想起不久前,全家除夕夜齐聚一堂的情景,忽然觉得心情有些低落。
  如果可以,他还是想让娘感受一下孙子、孙女满堂的温馨。
  他的妻妾很给力,能生,如今他的儿女,包括襁褓中的婴儿,已经有十九人。
  年纪最小的一个,是萧妙淽为他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男孩。
  接下来,他还会有更多的孩子。
  但是,比起许多家庭,他的子女数量算是一般。
  譬如,李笠当年在徐州刺史任上,长史王冲,光儿子就有二十多个。
  当然,那时王冲的年纪较大,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成果”较多,但从一个侧面证明,一个人有二十多个儿子,在这时代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所以,李笠目标是儿子数量超过二十,真正做到“独木成林”。
  “三郎在想什么?”
  耳边传来声音,李笠转头一看,却是赵孟娘坐在身边。
  赵孟娘和其她妃嫔一道,陪着儿女捞金鲫,捞得不亦乐乎,好不容易脱了身,见李笠独坐发呆,便过来伺候。
  李笠晃了晃手中的纸网:“我在想,这纸张的买卖,该怎么做大。”
  “这件事,自有许多人操心,何须一国之君愁眉不展?”赵孟娘说完,为李笠倒了一杯茶。
  “未必哟,人的眼界,决定了上限。”李笠笑起来,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的眼睛,看的可是海外。”
  赵孟娘觉得好奇:“海外?莫非是要把纸张当做商品,运到海外销售?”
  “有何不可?中原的纸,物美价廉,在海外,销路还是不错的,孟娘莫要小看这个市场。”
  “三郎可别忘了,海商们更乐意贩卖利润更高的商品,毕竟海上行船风险大,辛辛苦苦走一趟,能多赚,当然要多赚。”
  “不不不,你看问题还是有局限,纸张有一种功能,是其他商品不能取代,而各番邦却又很需要的。”
  “三郎的意思是……”赵孟娘想了想,试探着问:“莫非,公文书写,或者用于记录?”
  “对!”李笠笑起来,把茶杯里的茶喝完,“商人每到一处,要和当地统治者搞好关系,光送钱财,未必管用,毕竟别国商贾也会送金银珠宝。”
  “而送纸张,方便统治者发号施令,记录各种信息,甚至用来写符咒,举办各种宗教仪式,这种功能,其他商品能有?”
  “不要说已经有了完整国家体制的高句丽、新罗、百济,就是南海那种国不成国的番国,对纸张都是很欢迎的。”
  “去年海商们的试销,效果很好,甚至当做礼物,送给沿海地方势力,其统治者用了之后觉得好,很高兴,那么,接下来的买卖就好做了。”
  赵孟娘听李笠提到海贸,想到一个问题:“三郎,有人把中原的铜钱,大量贩卖到海外,这从长远来说,会造成钱荒,朝廷真的管不住么?”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