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乱世栋梁 (米糕羊)


  “这件事要权衡利弊。”李笠和赵孟娘探讨起产业来,赵孟娘为他打理产业那么多年,两人有许多共同话题。
  现在的话题,就是楚国的贞元五铢,被一些商人大量贩卖到海外。
  这种行为,会导致铜钱的大量流失,然而,李笠认为利大于弊:商人把铜钱运到海外销售,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卖铜。
  而楚国,有底气面对这铜钱流向海外的情况。
  随着饶州乐安铜矿的年产量突破千万斤大关,楚国相对来说,不缺铜,所以,市面上的铜料供应相对充裕。
  如果海商想要贩铜到海外牟利,不该卖铜钱,因为铜钱的含铜量比不上直接销售的铜条。
  那么,这些人把大量铜钱运到海外,目的是什么?


第一百三十二章 润物细无声(续)
  千百年来,困扰中原历代朝廷的一个问题,就是钱不够用,因为缺铜。
  而且铸币的成本高于其面值,导致钱币铸得越多,亏得越多。
  所以,长期以来,中原朝廷都面临着钱荒的问题,国内大量残币、劣币流通,好钱被人大规模窖藏,导致钱荒加剧。
  以至于到了萧梁时期,因为缺铜,但对钱的需求又很大,于是开始铸造铁钱,却进一步导致币制混乱。
  在缺铜的情况下,若一个国家的钱币大量流向国外、海外,等同于加剧国内钱荒,朝廷但凡有能力,就要打击这种行为。
  但李笠觉得没必要,因为楚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他对赵孟娘说出自己的看法:
  “铸币,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无法实现的技术难关,或者,他们能铸币,但铸币成本太高,以至于财政承受不住。”
  “所以,许多番邦小国,根本就没有能力自己发行钱币,以物易物,是主要的交易形式,但他们又确实有使用钱币的需要,怎么办?”
  李笠晃着纸网,将其当做铜钱:“所以,当中原的铜钱量大管够、币值坚挺后,周边小国,就有了一个选择。”
  “把中原楚国的贞元五铢,当做本国货币,用于日常生活,这可比自己开矿、开炉铸币,划算得多。”
  “而且,向来少用铜钱的岭表地区,因为铜钱供应充足,主要商路沿途百姓,也开始接受铜钱,从饶州流向岭表地区的铜钱,数不胜数。”
  “这些钱,必然流向广州番禺,流向交州龙编,番禺和龙编又是海贸大港,怎么防?”
  “难不成,不许交州地区用铜钱?那交州地区,还算不算楚国国土?”
  “朝廷若不想让铜钱流向海外,很难做到,因为执法成本过高,高到钱禁政策根本就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赵孟娘还是担心铜钱大量流向海外,导致楚国出现钱荒:“海外那么多番邦,巨大的需求,恐怕真的会弄得国内铜钱紧缺。”
  “孟娘,你的眼界还要放宽些。”李笠笑起来,“首先,朝廷以水力机器制币,制币成本低于面值,所以,钱币制得越多,赚得越多。”
  “这些钱,流向国内各地,还是流向海外,其实都无所谓,反正朝廷是赚钱的。”
  “其次,你要是把贞元五铢当做一种商品,就不会觉得纠结了。”
  “商品?”赵孟娘瞪大眼睛,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她很快便想明白了。
  李笠继续说:“把制币场,当做寻常的作场,把钱币,当做普通的商品,那么,只要成本低于出厂价,那么,这商品销售得越多,作场不就赚得越多?”
  “而且,当贞元五铢,在周边小国成为流通货币后,实际上,这些国家,是要为此付出额外代价的。”
  赵孟娘很快想通了李笠所说的道理:“莫非是……”
  “说来听听,看看我的好学生,如今水平达到了何等层次。”
  赵孟娘捋了捋思绪,尝试着分析一种“套路”。
  如果把贞元五铢比作特别商品,那么,海外番邦想要获取这种商品,就得给出相应的等价物。
  这种等价物,可以是当地特产,或者金银珠宝。
  考虑到“铜钱”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是值“钱”货,那么他们开的价,自然就不会低。
  对方获得这种商品后,会用在国内流通。
  于是,一个情况出现了:中原楚国,以及某个海外番国,同样以贞元五铢作为流通货币,但这铜钱,在两个国家的价值是不同的。
  换而言之,在这个海外番国,贞元五铢“更值钱”。
  假设,海商在楚国购买一个中等铁锅,售价是一百文。
  以往,十个中等铁锅,可以在某个海外番国,换当地出产的一斤香药。
  后来,该国有了相对充裕的铜钱(贞元五铢),作为流通货币,其香药的价格以铜钱来标记,为一斤八百文。
  那么,抵达该国的中原海商,是选择用十个铁锅(花一千文购入)来换一斤香药,还是直接用八百文钱,买一斤香药?
  很明显,选后者。
  当海外番国接受贞元五铢,贞元五铢成为该国流通货币后,这五铢钱比起在中原,必然更加值钱。
  于是,以其标价的特产,对于中原海商来说,实际上是降价了。
  李笠很满意赵孟娘的思维敏捷:“当这些国家真的以贞元五铢为国内流通货币,那么,当地以贞元五铢对物产计价后,和中原商品计价会形成价格差。”
  “价格差带来的额外利润,足以让海商们欢呼雀跃。”
  “所以,他们先是发现了商机:许多海外番国,急需有信用的铜钱,作为本国流通货币。”
  “于是他们贩卖铜钱到这些国家,而当这些国家开始使用贞元五铢,并用贞元五铢对本国特产标价后……”
  “海商们很快发现另一个商机:贞元五铢在这些国家,更值钱,于是形成了价格差。”
  “那么,利用钱币的价格差,直接以贞元五铢购买当地物产,就能赚取额外的利润。”
  “而这些国家,对中原的物价不是很清楚,又欢迎贞元五铢的流入,于是……”
  “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当然,实际上这些海外番国,是要为使用贞元五铢,额外付出一些代价的。”
  说到这里,李笠感慨:“商人逐利,所以对利润点十分敏感,我一开始可没想到这种套路。”
  “后来有司奏报,说有人大量运铜钱出海,我一想,不对劲,即便贩铜牟利也不是这么弄得,再一想,原来如此……”
  “反正朝廷制币是赚的,而且饶州乐安铜矿开采量逐年攀升,所以,何必去堵呢?再说堵也堵不住,利润在这里,足以让人铤而走险。”
  “倒是可以顺水推舟,用好这个套路。”
  李笠说着说着笑起来,将纸网放下,“对外扩张,不一定要来硬的,我们可以用做买卖的方式,渐渐对这些国家施加影响。”
  “他们用中原的纸张、书籍、铜钱,用得爽,慢慢的,就会发生改变。”
  “中原的海商势力,随着海贸大兴而快速膨胀,越来越多的人扬帆起航,为了更高的利润,探索更遥远的未知海域。”
  “一代代下去,大航海的时代,就会到来了……”
  “这一切,就像春天的绵绵细雨那样,即便雨滴很细,落到人身上好像没什么事,可时间久了,衣物一样会被打湿。”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参议
  行宫,尚书省某厅堂,御前国务会议正在进行,皇帝在此召集宰辅开会,商议国务。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贰官,以及尚书省六部尚书均在场,就几个议题进行讨论。
  此外,还有一些官员列席。
  年迈的太师王僧辩也参与会议,他看着手中资料,听工部尚书慷慨陈词:
  “七年以来,河南、淮北各地转运司官署,对每一年的全年降雨量,以及主要河流的流量,进行了观测。”
  “以此,汇总出这七年来主要河流水位的年度变化情况。”
  “总税司对河南、淮北各要地税关的历年记录进行汇总,获得这七年来,河南、淮北各地主要水陆通道的物流变化情况……”
  王僧辩一边听,一边将手中资料放在案上,然后拿起大大的放大镜,吃力的看着被放大的字以及数字。
  他眼睛有些不中用了,所以得用放大镜来看这种字迹密密麻麻的公文、资料,看着看着,只觉头昏脑涨。
  新朝的公文风格,一旦涉及到各种“数据”,就会“表格化”,遇到那种表格“堆积如山”的大型政务,就会让一众“老臣”头昏眼花。
  人年纪大了,眼花耳背在所难免。
  看,看不过来,听,听得一头雾水,这种和传统公文叙事方式截然不同的“风格”,“老臣”们很不适应。
  但是,三省六部各司、署的文武吏,经过一次次的“培训班”培训,都变成了“徐州/饶州吏”。
  按着徐州/饶州的“规矩”,将朝廷内部的公文体系进行大规模改革,改成“徐州/饶州风格”。
  决策时涉及到的各类公文,也大量引入数据表格。
  譬如,现在议论的“开河淮运渎”事宜,有司准备的资料,大半是数据表格。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