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大佬也可以在这里安插亲信,但他们的亲信不能主动阻挠别人在这里搞实验,也不能在背后搞小动作就是。
他要是真敢把德州上上下下全换成自己人,估计分分钟就有秘旨解除他的职务押解回京。
所以岳山只是全面接管了两个县,至于其他县,一边清洗一边选拔官员就可以了。
德州虽然偏僻文教不兴,但人才还是有一些的。岳山把原有的官吏清理掉之后,提拔了一部分比较亲近他的本地人,又留出一定名额让朝廷派遣官员接任。
这项工作用时一个多月才算完成。
岳山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兴建学堂。
他自然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本行,这也算是长远计划,就是竭尽全力搞教育。
可以这么说,教育才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文明承传不绝的核心所在,而且还是唯一的核心。
至于武力什么的只能排在第二梯队。
华夏文明经历了数次大的低谷,可始终没有沉沦,教育就是最大的功臣。
所以说,这里应该吹一波孔夫子。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他有什么关系。
另外一个和我们国家截然相反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吹孔子。
提起非洲大家的印象肯定是愚昧,落后,懒惰等等负面词汇。
然而真的如此吗?
非洲内陆因为地势原因确实比较原始,但沿海的国家和部落也曾诞生过灿烂的文明。
只不过他们的教育始终是精英教育贵族教育,平民是没有资格读书识字的。
当西方殖民者到来后,把那些会读书识字的贵族和精英抓走的抓走杀掉的杀掉,剩下的全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平民。
黑奴贸易三百年,三千万非洲人成为黑奴,但非洲损失人口超过一亿。
而这一亿人里面,大部分都是掌握知识的精英阶层,剩下的都是文盲和软骨头。
结果是什么大家就都看到了。
西方殖民者进入中国后难道不想搞这一套吗?当然想。
然而他们发现根本不可能,因为中国教育是面相全民的。想把中国的知识阶层毁掉,就等于是把全中国所有人都杀掉,根本不现实。
而且文明的中国人也一直没有放弃抵抗,不停的在谋求强大。最终我们重新站起来了。
后世有些人崇洋媚外习惯了,加上公知的迷惑,把儒家贬的一文不值,孔子也成了被喷的对象。
岳山虽然没有喷过,但难免也受到影响,对孔夫子并没有多少感觉。
一直到他看到这两段历史对比的时候才深刻的理解,为啥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
他打破贵族对读书识字的垄断,仅此一件就足以为后世人铭记感恩。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了解一点,岳山对教育始终有些别样的感情在里面。
他开书院可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培养嫡系,他蛊惑李世民建设学政系统可不仅仅是为了对付世家贵族……
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扫盲,为了让更多人学到知识。
德州既然成了他的实验田,那自然要搞书院。他的计划是先在厌次和渤海县搞两座大一点的书院,多招点学生。
教材什么的就用龙首山书院相同的,他举荐的那十几名书院出身的官吏可以客串教师。
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年龄最好大一点,学个一年半载的速成班。
等他们毕业后就扩散到德州六个县所有地方开书院。
至于开书院的钱……德州就是海盐制作中心,最不缺的就是钱。
岳山相信,如此过个三五年德州的风貌肯定让人大吃一惊。要是过个三五十年,绝对会成为大唐独一档的地方。
搞书院光有先生不行,还要有个德高望重的总负责人。本来甘元峰最合适,可惜他是主簿事情繁忙没那个时间,其他一同来的也差不多。
就在岳山想着要不要从书院调一个过来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找了过来。
见到来人,岳山笑了:“于刺史,这可真是稀客呀,哪阵风把你吹过来?”
被岳山算计,又亲眼目睹了公审大会过程和后续砍头的过程,于克训对岳山是又恼又怕,所幸眼不见心不烦。基本躲着他走。今天破天荒的找过来,岳山确实有些惊讶。
听到调侃,于克训脸色当即就有点不好看,于是冷冰冰的道:“学风。”
“学风?”岳山也是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个“学风”是什么。但明白过来之后就更惊讶了。
“于刺史也会打哑谜了,难得难得。”岳山不露声色的道。
实际上他确实有些不明白于克训的意思。
“听说你要开书院?”于克训也没有在拐弯抹角,或者说他更想三言两语把话说完,然后再也不见岳山。
“是的。怎么,于刺史想去当先生不成?要真是如此,那真是书院之幸,学子之幸啊。”岳山开玩笑道。
然而于克训接下来的话缺让他再也无法掩藏内心的情绪,当场愣住了。
听见岳山调侃自己,于克训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顺势道:“好啊,就这么说定了。”
第323章 出身门第
“你,来教书?”岳山摇摇头,道:“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我没开玩笑。”于克训认真的道。
看着他严肃的样子,岳山慢慢的收起了笑容,继而升起惊讶的表情:“你真的想教书?”
“对。”
“为什么?你是一州刺史,去教书太有失身份了,就不怕人耻笑?”
“呵呵……”于克训讥笑道:“难道我现在不被人耻笑?”
呃……岳山无言以对。一个刺史被人架空却毫不反抗,确实被不少人耻笑。而架空的的罪魁祸首正是自己……emmm,这就尴尬了。
岳山罕见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想想,于克训不是个好官,但也绝对算不上是个坏官,就这样对他确实有些不好。可……政治斗争哪管什么道理,只论立场。
岳山有些头疼了。
“听说你在长安也开了一家书院叫龙首山书院,还延请了许多名师大儒?”这时于克训忽然问道。
“对。”岳山看着他,等着他的下文。
“我的长孙今年九岁,酷爱读书,也是个读书的好苗子。我一直想让他拜在名师门下。”说道这里于克训苦笑起来:“可惜我这个刺史的面子还不够大,求了许多人都未能成功。”
“门第身份。”岳山叹息一声道。
“是的,门第出身。”于克训语气复杂的道。
这种情况别说唐朝,就连二十一世纪都存在。某国内名校招收名师,工资待遇只能说一般,但依然有无数精英去应聘。
原因很简单,这个学校许诺,名师应聘成功之后,其子女可以免费就读该学校的附属中学。
首都‘每定区’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一百四十多人,这所名校的附属中学独占八十多个名额。
而且这所中学一本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可以说只要上了这所中学,就相当于是保送985.211。
这叫什么?这才叫赢在起跑线上。
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古代。前文已经说过世家靠什么传承的?垄断高端知识。
于克训出身寒门,又被发配到德州、棣州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当官,能接触名师大儒的机会很少。所以想给自己的孙子找个名师都不可能。
当然了,二十一世纪和唐朝还是有区别的。二十一世纪那些社会精英在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并没有掐断基层通往上层的通道。
只要肯努力,一样可以通过参加高考进入985.211乃至名校。虽然大家的起跑线不同,但毕竟给了每个人都上跑道的机会。
岳山倒不是反对这些社会精英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人家父祖辈几代人努力,凭什么不能享受优质教育?
难道真的要让身体健康却跑去当乞丐的人的孩子,和每天起早贪黑去奋斗最终成为精英的人的子女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吗?
这才是真的不公平。
觉得自己的起点低,没关系,那就努力给子孙辈创造机会,让子孙辈赢在起跑线上。
一边抱怨自己的起点太差,一边自暴自弃,然后又抱怨自己的孩子享受不到优质教育……
国家在竭尽全力的保持上下阶层之间的通道,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就算自己没办法通往上层,也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更高的起点。
所以努力吧,兄弟姐妹们。
唐朝的情况则是,上下层的通道被掐断了。那些世家贵族利用先行者的优势,把下层人民的道路给堵死了。他们永享富贵,而普通人永远被奴役。
于克训靠着机缘成为刺史,他以为自己家族的出身改变了。然而给自己的孙子找名师却屡屡被拒绝,让他清醒过来,自己这个刺史在世家眼里也不过是个暴发户而已。
或者说人家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
连刺史的孙子想拜个名师都那么难,更何况是普通百姓。
洗洗睡吧,明天还要去搬砖呢。
岳山两辈子都是泥腿子出身,对于这种知识垄断是深通恶绝的。他想打破这种局面,不说做到绝对公平,这是不可能的。但起码要给普通人一个努力奋斗的机会。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
-
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味道懵懵的) 起点VIP2021-02-04完结263.76字 3085总推荐穿越三国刘虞之子刘和,左边是黑山军,右边是公孙瓒,前面是袁绍后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