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赵君是武夫出身,对于军队自然看得很重,但是没想到竟然如此改制,那么这样一来动文人和武夫都平起平坐了,这可是在座的几位大臣有些接受不了。
“官家,此举不妥。”李纲发话了:“这样会造成武将权力过大,拥兵自重,唐后代藩镇格局则是前车之鉴!太祖定下的重文抑武之策不能改变!”
众大臣听了纷纷点头称是,这可可触碰了这些士大夫的底线,他们不得不反对。
“重文抑武?难道让我大宋再经历一次靖康之耻?看看吧,百年来重文抑武所得到的恶果!一个国家,如若上到朝廷命官下到普通百姓都瞧不起军人,不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如何让他们为这个国家尽忠?”赵君声音变得激昂起来。
众大臣听了沉默了,靖康之耻给这些天天嚷着以文治国的士大夫们狠狠一个耳光,再美妙的文章也无法抵挡金人的刀枪!
“官家说的颇有道理,但是唐朝的藩镇之祸也是事实,不得不防!”李纲据理力争。
“唐朝的藩镇割据的确危害甚大,直接葬送了大唐的江山,我们的确要防范。”赵君缓了一些口气说:“但防范的办法不是重文抑武,而是文武彻底分开,互不隶属和干涉,请问众卿,即便是手握雄兵十万的将军,如果他没有粮草,没有地盘,如何割据如何造反?藩镇的最大危害不是那些将领手握雄兵,而是同时又是当地的最高行政官员,文武不分,集于一身,权力太大,到后者甚至世袭,成了彻底的独立王国。所以,我们大宋的军队经过改制以后,将领一律不准兼任当地的行政官员,你只管专心练兵打仗即可,况且我们军队也要进行改革,目的除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之外,还有提高军人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扬州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就是起到重要的作用。”
“官家,这里有一个问题。”何铸突然开口,大家都望着他。
第283章 机构改革(下)
“讲。”赵君倒也耐心。
“就官家对枢密院的设置而言全部由武将担任,且直接向皇帝负责,而无论是政事堂还是监察院、大理院都无权过问。现在官家您英明神武,也体恤民生。但是如遇到穷兵黩武的皇帝和好战的枢密使,两人岂不可以随便决发动战争?那国将不国,危害大矣。”
何铸的话一说,大家又纷纷议论起来,的确如果缺乏制衡,那则是大宋最大的隐患。
“对于何卿的担忧,朕也考虑过。”赵君笑着说道:“朕准备设立一个叫大宋议事会,成员由大宋皇帝、正副宰相、正副监察院、大理院、枢密院院长组成,对于大宋一些重大国策必须进行磋商,绝大多数人同意才能实施?”
“那些可以定为重大国策?”何铸追问道
“如发动战争、和某国议和,进行朝政大的方略等。”赵君说道:“这个问题众卿可以进行讨论。”
不过李纲却并不满足,继续追问道:“如若对某一事务进行讨论,官家您同意,但是大臣们不同意怎么办?反之亦然。或者又部分大臣同意,部分不同意,又如何处置?”这实际已经开始决定皇权和相权的分配,众大臣顿时精神一震,看赵君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到最后始终绕不开这个问题啊,赵君心里叹道,这从具体上看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表决权。
“对于这个问题,朕这样考虑,我们可以用票数来决定。”赵君回答道。
票数?投票?众大臣疑惑。
“按照朕的设想,大宋议事会是咱大宋最高决策机构,朕加上众大臣一共是十三人。朕作为大宋皇帝,一个人拥有六票,而各大臣则一人一票,一共就是十八票,凡是对任何商议之事做出的结果,要由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即可。”
众大臣眼睛一亮,那就是说明皇帝做任何重大决策,不再是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至少在十三名大臣之中有六名大臣支持才行。这对于以前已经是有很大的退让了,而且是正大光明也不用什么死谏之类的。合纵连横将会成为主流!
这些其实赵君也冒了很大的风险,如果这十三人连成一体,共同进退,那么自己岂不要被彻底架空?自己现在这个威望自然不会,但是不能保证以后的子孙以后会不会出现这样情况?那岂不有点像日本的幕府?
但是他又不得不冒这个险,趁现在自己还年轻,必须把有些规矩定下来,如若再执行过程中有问题在改正还来得及。
牵扯到权力,虽然赵君已经做了让步,但是众大臣依旧据理力争,争论的焦点在于那些事务算是重大事务,最后赵君干脆定义,凡是三分之二的大臣同意就某事务进行在议事会中商议都可进行,
中央机构改革框架确定,紧接着就是地方各级官府的改革。首先赵君提出大宋地方官府公分三级分别是路、府、县,同时提议将路改成行省,只变名称而所辖范围一律不变。
而行省以及设置则完全按照大宋中央政府的机构,只不过级别降低,其行省主要行政负责官员称为巡抚,副职为少府,监察院、大理院继续单设。而到了府一级,则相对缩减行政机构,只设立府尹(正职),两少尹(副职),中央的八部在府这一级可以根据州的大小适当合并,一般设三到四个知事担任。而大理院和监察院依旧单设,同时规定大理院、监察院实行垂直管理,只受上级大理院和监察院管理。到县这一级则相对简单,只设立知县一名,另外设立县丞、主簿等,大理院和监察院不在单设。这里最特殊则是税务机构官员,则全部由中央政府垂直管理,然后按照税种等进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
赵君最后强调,所有的官职设定采取官称和实职一致,彻底改变了大宋“任非其官”的现象,使官称显得简单明了。至于各部,各地所内设司、署机构编制,官员的品制等,赵君只是说了一个原则:“机构能简则简,官员品制则参考现在品制,能升则升。”
而此事赵君让张九成负责,成立一个改制衙门,从各衙门抽调人员,进行具体方案设计,最后再叫御书房和诸位大臣商议通过。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忙碌和讨价还价中,大宋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方案终于出台,这一天赵君专门在朝会上公布了名为《大宋官制改革策略》诏书,整个朝廷顿时砸开了锅,大家纷纷议论,但是有了李纲等几位重臣的支持,其余的大臣即便是不满也不敢多言,只是心里琢磨着自己在未来的官制改革中能取得什么好位置。
这里面最不高兴的要算吏部尚书孙近,吏部尚书被一般人成为天官,六部之首,权力很大。但是在这次改制中,先有个大宋议事会,紧接着还有政事堂,虽然吏部本身并没有多少变动,但是他很清楚,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免基本上就是由大宋议事会和政事堂包办,自己估计连个发言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想了想,站了出来沉声说道:“臣对此有异议。”
“爱卿请讲。”赵君倒也很和气。
孙近自然不会傻到说自己权力被缩小,而是从容说道:“官家的改制的确英明,但是大宋现在官吏有一严重问题请官家要考虑。”
“什么问题?”赵君有些好奇。
“就是冗官太多!这是大宋不争的事实。”孙劲高声说道:“而按照关机“机构能简则简”的方略,大量没有官位所安排的官员如何处置?这些大部分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进士出身,大宋的精英,难道让他们罢官不成?这样岂不寒了士子们的心?更会引起朝局不稳,请官家三思”
“那按照孙卿的意思,就不能改制了?”赵君话里带着一丝玩味。
“臣不是这个意思,臣坚决支持陛下的改制。”孙劲赶紧回答:“臣只是认为在官职设置方面要多考虑现在官员众多的现实,尽量让多设置官职才稳妥。”
此话一出,众官员也是纷纷议论表示同意,这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啊,多一个岗位就少一个竞争对手,谁傻得的不同意?于是乎有的官员就站出来表示支持孙劲的提议,请官家酌情考虑。
孙劲看到自己的话得到了众多官员的响应,不由得心里暗自得意,自己为众官员争取职位,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感谢和拥护,不管成功与否,自己的人气和威望自然会提高一步,那么在未来的政治构架中,或许还能再升一步。”
没想到赵君哈哈一笑说道:“孙卿你错了,大宋的官员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赵君的话一出口,众大臣都楞了,什么?官还不够多?
第284章 军衔的制定
“朕说官员不够多,自然有朕的道理。”赵君说道:“诸位大臣眼睛只盯着现在大宋偏安一隅,这么大点国土官员的确有些多,但是。”赵君加强了语气,“看看中原、看看北国,再看看西域的辽阔大地,这些将来都是大宋的国土,都需要大宋的官员来治理,我们现在的官员还多吗,根本不够用!”
赵君的话让众大臣大吃一惊,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雄才伟略,竟然要一统天下,照这样说,官员的确不过,只不过这只不过是远景,就如同画的大饼,无法解决眼前实际问题啊。当然这话孙劲也不会傻的说出来。
相似小说推荐
-
喋血深空之我是空降兵 (金属裂纹) 起点VIP2020-08-16完结伞兵,面向大地,背向苍穹;伞兵,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伞兵,勇往直前,永不言败。铁血...
-
新唐朝王爷 (头条帝) 起点VIP2020-08-01完结蝴蝶翅膀一搧,李世民当不成大唐的皇帝,李建成也没有在玄武门事变中被杀。如果人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