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让秦议高兴的事了。
六月底,皇后怀孕。秦议极是高兴,这一月使他高兴的事实在太多了。
第二百五十三章 雨连半月
天有不测风云,七月初,大雨席卷迟、司、禹、锡四州。从七月初到七月中大雨未停,偶尔停个一时半刻便又下起。
连着半月大雨,陇、陈、梁三国中唯梁国受灾严重。十余天的大雨使得落凤江水爆涨,淹没粮田千顷,十七万百姓受灾,数千人被江水吞没,是百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水灾。
陈国虽没有梁国那样严重,但山洪等灾难使陈国百姓同样苦不堪言。好在收了麦子,不然这连着半月的大雨必会使陈国颗粒无收。
相比梁陈二国陇国则受灾极小,陇地本就干旱,土壤吸水,雨势也没有梁国大。只在迟司二州的交界之处受了灾。
迟司二州交界之处左右有两座大山,两山相隔五六十里,两山形成一个宽五六十里,长约三十里的一个大山谷。左边之山称为红山,因山上多红土而得名;右边之山称为黑头山,不知名从何来。
谷之里是迟州,外是司州。左边的红山连绵不绝,右边黑头山后便是楚夏交界之地。
先帝时再谷内设关,名为黑头关。原本司州还在陇国手中时此处是没有黑头关的。陈国伐陇,连下十余城,严信恐陈军攻来,便在这里设关,以抵挡陈军。
左右两山亦有山路可行,不过山路崎岖,很少有人会冒险去走山路。
黑头太守上折,向秦议说明了受灾情况。
名为黑头关,其实是一座城。黑头城有人口五万,宝拉楚与八万大军便镇守在此处,以防陈国。
黑头城没有受灾,受灾的是辖下各乡。
秦议看完折子,缓缓放下,对群臣道:“黑头太守乐康上表,黑头各乡受灾严重。据各乡上报,有八个乡受灾,八乡七十三人死于山洪。其中五个乡极为严重,老百姓所住房屋多有倒塌,八百多户人家无家可归。众位爱卿你们以为朝廷当如何就灾,如何安置百姓?”
说罢!未等群臣说话,秦议便问江明:“江卿,你以为如何?”
秦议看似在问江明,实则是要看看江明之本事。江明上前,道:“回陛下,我大陇以民为本,此次天灾非人可先知。微臣以为当立刻命黑头太守赈济灾民,先使灾民稳定,然后由朝廷出资建设房屋。”
说完!韩玄也道:“陛下,臣以为次法不妥。赈济灾民这一点是必须的,但建设房屋所耗之资不是几千两银子就能解决的。而陈国虎视眈眈,军资尚不能够,何以有钱去建设房屋?”
二人之言皆是有理,不过出发点不一样。江明从以民为本出发,韩玄则以军资从发,孰重孰轻也不好妄断。秦议也一时不好决断,看向张如问道:“丞相,你以为如何?”
张如笑道:“陛下,韩太尉与江大人之言皆是有理。不如二者皆具,此为上上之策?”
韩玄江明一时惊讶,如此事情怎么能二者皆具呢?群臣亦是不解的看着张如,秦议也一样疑惑,问道:“如何才能二者皆具?”
“陛下难道忘了黑石谷吗?”
一言使秦议恍然大悟,若非张如提起黑石谷他都想不起来。一听张如说黑石谷,秦议顿时大喜,连道:“朕差点就把郭通给忘记了。”
群臣自然是不知道黑石谷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他们不是跟着秦议平定草原之人。但谢元赵闫他们可清楚的很,与秦议一样,若不是张如提起他们也忘记了。
这时韩玄问张如:“张相,这黑石谷可有奇异之处?”
谢元一笑,张如回道:“韩太尉有所不知,当初在草原之时本相发现了一处银矿,这处银矿含量极高,韩太尉应该知道以银为主的独立矿床很少,银来源主要铅银伴生矿床和砂岩型的铜银矿床,以及锌矿床的伴生银矿床,而黑石谷的这座银矿就是极为少见的独立银矿床,提炼容易并且省时。当初陛下命郭通提炼银矿,想来现在应该提炼出不少银子了。”
韩玄大惊失色,不可置信。
独立的银矿他也只是听说过并没有见过,此刻听张如说草原有一处独立的银矿这使他极为震惊。
要知道这要是传出去会引起轩然大波的。而且独立的银矿提炼出来的银也比杂矿要纯的多,可以说是纯银了。没想到草原竟有这样的一座银矿,实在叫人难以置信啊!
莫说韩玄,江明易凌国这些人也同样惊讶。他们深知一座独立的银矿代表着什么。如此一来朝廷的国库便不会空虚,军资也不会匮乏,这要让其他国家知道必定要兴师来夺。
好在这银矿在草原,是大陇的后方。他国军队要想打到哪里基本上不可能,除非陇国出现内乱。
唯一能过去是楚国,不过分水岭那个地方张如早已经布置了兵马,完全不用担心。
“张相,草原果真有如此银矿?”韩玄惊问道
张如笑着点头:“韩太尉这等事情岂敢戏言?”
韩玄点头,大呼万岁。余是群臣皆呼万岁,秦议唤群臣起身,笑道:“这座银矿皆是丞相之功,当初丞相以身诱宝拉楚。在黑石谷发现了银矿,便叫郭通去提炼。现在估计也提炼出来不少了。”
“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当命人去一趟黑石谷,将提炼出来的银子运回京城,以充国库或以做军资。”
“嗯!丞相说的不错!朕即可命人去取来。”
说罢!秦议便命李延去草原一趟,将提炼出来的银子运回来。
让李延去是因为秦议相信跟着他过来这一帮人,其他人他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李延这些人知根知底,不会耍什么心眼,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
随后秦议便命令大司农赈济灾民,建设房屋之事。因林楠守孝家中,这些人便由属官代替,由三公审核。
三公审核后若无异议便开始施行。若林楠在张如是不会多此一举的,他对林楠很了解,林楠做事向来细心,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第二百五十四章 饿狼扑食
梁国
半月大雨,使得落凤江暴涨。淹没下流千顷粮田,冲毁十万房屋,十余万老百姓无家可归,食不果腹。一时哭喊之声响彻四野,以至于高飞之鸟不敢落下。
更有数万百姓携家带口往城里而去,但郡守紧闭城门不许灾民进入,怕这些灾民进入城中后引起慌乱。
但朝廷赈济之粮迟迟未至,各郡也不许灾民而入,灾民未填饱肚子便挖野菜而食,年老体弱者便就地取材,或挖草根,或扒树皮。反正只要是能吃的就行,十余天,方圆数里之草木被灾民食尽,但朝廷赈济之粮仍然未到。
此时,天空终于放晴,但落凤江水却没有退下去。
梁国朝堂之上,梁帝刘成一脸疲惫。这些天从各处送来的折子堆积成山,他熬夜一一看完。
这些折子皆是请求朝廷放粮赈济灾民,若不放粮只怕会引起民变。
这一点刘成自然是明白的,自落凤江淹没无数乡镇后他便召集群臣商议。群臣皆是要放粮赈济灾民,使之稳定。
但附近城中的粮食是远远不够的,而因大雨洪水将官道给冲断了,朝廷之粮一时无法运送过去,这可愁死刘成了。
“大雨冲断了官道,赈济之粮一时无法运往灾区,众卿可有何良策,以解燃眉之急?”刘成看着群臣问道
群臣皆不语,刘成心里叹息。
这关键时候连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啊!过了一阵,丞相高季道:“陛下,老臣有一计,可安灾民,使之无祸。”
刘成大喜,连问:“丞相有何妙计?”
“陛下,灾民皆食不果腹,四处游荡。如此下去只恐这些灾民会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为祸国家。臣以为当命附近郡守将灾民召集起来,每日给一顿稀饭,如此灾民必定不会远走。只要坚持到官道一通赈济之粮运到,这些灾民便不会为祸国家。”
说罢!一人反驳:“高相之计只可行一两日,若时间一长灾民一样会四处游荡,届时还是究竟不了这个问题。十余万灾民每一日只给一顿稀饭,试问高相,附近城郡能坚持几日?再者,一顿稀饭灾民必定不会满足,万一因吃不饱在闹起事来这又如何是好?”
高季亦反驳:“其一,官道修复只须数日,届时可如识告知灾民,让他们忍耐数日。其二,灾民食不果腹,那还有力气去闹事?”
此人大笑:“高相不知民情也!饥饿之下灾民岂会去听你讲道理?民间有句谚语,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高相吃的饱自然不清楚百姓饥饿,犹如饿狼一般,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即便身边有危险它亦会不顾一切的去吃。灾民亦是如此,在他们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去与他们讲道理他们是不会听的。再者,高相说灾民食不果腹,没有力气闹事,此言有误。比如说一群饿狼,当它们看到食物的时候必定会不要命的扑上去,这个时候你说什么都没有用。因为它们怕迟了就没有了,实际上都有份,但狼不相信。故而扑之,在扑的过程中它们会咬死与它们抢食之狼,而当它们尝到食物的味道后便迫切的想要吃饱,这时便会盯上给它们食物之人,接着便会发起进攻,厮咬,抢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