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韩四当官 [校对全本] (卓牧闲)


  “该来的早晚会来,不会因为咱们有人在上海盯着,觉得又上当了的额尔金就不会派兵来犯。诸位,好日子到头了,做好开仗的准备吧!”
  “四爷,卑职就等您这句话。”永祥回头看了看王河东,急切地说:“最后一批去固安的兄弟,已经操练了十四天,要不赶紧把他们调回来!”
  “别急,越是这个时候,咱们越不能慌。”韩秀峰沉思了片刻,抬头环视着众人道:“额尔金从上海回香港少说也要十来天,回去之后他不可能不去广州瞧瞧,就算他急着以换约为由派兵来犯,也得先准备粮草辎重,怎么也得两三个月。”
  “四爷,您是说洋兵最快也得五六月份才能抵大沽口?”
  “嗯。”
  “这么说咱们还有两三个月做准备。”
  “确切地说是僧格林沁还有两三个月做准备。”韩秀峰从王河东手中接过茶杯,面无表情地说:“他身为钦差大臣,守土有责,只能豁出去拼了。咱们跟他不一样,咱们可不能孤注一掷。”
  荣禄忍不住问:“那到时候咱们还去不去天津?”
  韩秀峰沉吟道:“去自然是要去的,要是不去的话,前头的仗打成了啥样都不知道。但不能全去,最多去一半人,而且得是全会骑马的。要是这仗打得顺,去的人就按兵不动。要是前头打得不顺,那就撤回天津,帮石赞清守城。”
  永祥糊涂了,忍不解地问:“四爷,前头打得顺,咱们为何要按兵不动?”
  “因为去了就是跟人家抢功,人家一定不会高兴,并且真要是去了,那咱们藏着掖着的这点家底儿就暴露了。”看着永祥欲言又止的样子,韩秀峰接着道:“前头要是兵败如山倒,那洋人一定不会再把官军放在眼里。古人云骄兵必败,咱们到时候就可以借助城墙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可咱们只去一半人,凭这点人左右不了战局。”
  “咱们是只去一半人,但天津那边不只是咱们这点人。”
  王千里反应过来,脱口而出道:“天津知府石赞清可不是那些个贪生怕死之辈,为布置防堵他苦心经营了近两年,城墙修的又高又结实,筹银铸了几十尊大小铜铁炮,手下有两三千乡勇,只要到时候能帮他稳住军心,那这一仗还是能打的。就算天津城不一定能守住,也能迟缓洋人几天。”
  永祥意识到之所以派兵去,主要是为这边做最坏打算争取时间,又忍不住问:“要是洋人势大,去帮同石赞清守城的兄弟要守几天?”
  “三天,就算拼的只剩下一个人也得给我守三天!”韩秀峰想了想,接着道:“天津海口真要是失陷,朝廷一定会赶紧派钦差大臣去通州布置防堵,到时候既会从其它地方调兵遣将,也会命专人去收拢溃兵,咱们要帮着争取的就是朝廷调兵遣将、收拢溃兵,在通州一带布置防堵的时间。”
  想到洋枪那么犀利,而洋人的洋枪比河营的洋枪打得更远更准,荣禄对能不能在通州堵住洋人实在没什么信心,禁不住问:“要是通州也守不住呢?”
  “那咱们就得做咱们该做的事了。”
  韩秀峰想了想,直言不讳地说:“仲华,到时候你随我率弟兄们护驾。百龄兄,到时候你要做两件事,头一件事是命柱子、铁锁率苑内的皂隶青壮进城,把之前草拟的那份名册上的人全接出来,然后护送到固安等地妥善安置;
  第二件事是将该安置的人安置好之后,召集固安等地的官绅,让他们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抓紧办团练,袭扰洋人的辎重。凡事名不正则言不顺,到时候我会奏请皇上下谕命你便宜行事。”
  “要是固安等地也守不住呢?”王千里小心翼翼地问。
  “这你大可放心,洋人不是长毛,他们虽凶悍但人少,就算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他们又能占多大地方?”韩秀峰反问一句,接着道:“实不相瞒,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仗该咋打,想来想去发现这仗说难打确实很难打,但说好打也好打,只要能拖住洋人,咱们拖也能把他们给拖垮。”
  “行,就这么跟他们干!”
  “其实……其实就算拖也用不着拖多久,毕竟拖那是要下决心的,尤其在两江、两广和安徽、河南等地的贼匪还没剿灭的这个节骨眼上,可以说拖就是拿国运在赌。真要是走到那一步,我估摸着皇上不一定下得了这个决心,十有八九会下谕议和。”
  “洋人根本不相信咱们,愿意再跟咱们谈吗?”永祥低声问。
  “会愿意的,洋人不跟朝廷谈,难不成还能去跟长毛谈?要是朝廷垮了,天下大乱,他们咋做买卖,去哪儿赚钱?”韩秀峰轻叹口气,接着道:“不过到时候的条件,跟现在肯定不会一样,他们一定会坐地起价。”
  荣禄越想越觉得韩秀峰的话有道理,越想越郁闷,紧攥着拳头道:“既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早晚都要挨这么一刀,为何……为何偏偏要挨一大刀!”
  “因为这么浅显的道理,你明白我明白,可就是有人不明白!就算有几个明白人,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全是得过且过的主儿!”
  “别说了,说这些又有何用。”韩秀峰站起身,想想又说道:“从明儿个开始,在钱粮尤其吃食上,别再那么抠。紧着公账上的银子花,每隔三五天给弟兄们开个荤,苑内的鸡鸭鱼肉不够就去附近的庄子买。”


第七百二十一章 都没诚意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三个月过去了。
  礼部会试早已放榜,殿试的名次也早出来了,包括任禾在内的重庆府各州县的考生一个没能中式,想着明年朝廷很可能按例开恩科,许多考生落第之后都没回原籍。
  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去年顺天乡试时收递过“条子”的那些大员子弟,一律被发配往新疆充苦差。那些身娇肉贵的公子哥儿一听说要去边荒之地,十分惊恐。他们的老子更是纷纷活动,接二连三上疏,一面自责,一面奏请捐银赎罪。
  而朝廷现如今最缺的便是银子,皇上几经权衡,最终放了他们一马,准他们花钱消灾。御史陈庆松有些不识时务,进言“赎罪太骤”、“视法太轻”,让皇上很不高兴,所上的折子被“留中”,就这么不了了之。
  二是去年跟西夷签过和约,但上头只有皇上的御批,并没有英、佛、咪、俄四夷国主的御批,所以英、佛、咪、俄四夷使臣今年要来换约。俄夷使臣来得最早,经皇上恩准,从北塘登岸,由天津的地方官员护送至通州,再由礼部和理藩院官员接到城内,并将其安置在早准备好的下榻之所。
  总之,俄夷使臣已经到了京城,可朝廷去年跟俄夷所签和约的具体条款,别说天下百姓了,连各部院的郎中主事都知之甚少,而知晓内情的王公、军机大臣和各部院堂官对此又讳莫如深,以至于许多人都晓得朝廷要跟洋人换约,但究竟换什么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新任直隶总督恒福、直隶布政使文煜相继到了天津,崇厚身为长芦盐运使要在制台和藩台跟前听用,实在抽不开身忙别的事儿,所以韩宸已在运司衙门帮了两个多月忙,不但对换约之事了如指掌,而且正紧张地为如何应对英、佛、咪三夷使臣前来换约做最后准备。
  早上去府衙跟石赞清商量了近一个时辰,又匆匆赶到制台大人下榻的盐商宅院,跟奉僧王之命来拜见制台的薛焕私下聊了一会儿,然后吃了几口干粮,便带着家人马不停蹄赶到城西六里的一个村庄。
  平时见不着几个外人的村子,今天竟有两个皂隶守在村口,见韩宸来了急忙上前拜见。
  “从京城来的客人到了吗?”
  “禀韩老爷,客人们全到了,昨儿晚上到的,小的照您的吩咐,让他们借住在保正、甲长早说好的那十九户百姓家。领头的那几位老爷,下榻在盐商陈老爷的别院。”
  “好,带我去瞧瞧。”
  “遵命,韩老爷请。”
  事实上韩宸用不着皂隶带路,因为这个不起眼的村子他已来过好几次,甚至在村里囤了足够三百人吃两个月的粮和十几石盐。
  陈姓盐商的别院在村北,由于不怎么来乡下住,宅院建的并不奢华,只是一座里外三进的院子,但跟村里那些低矮破旧的民房一比,真能让人感受到大户人家的气派。
  大门口有两个人守着,尽管他们既没带兵器也没穿号衣,可一看就晓得不是寻常百姓。
  皂隶跑上去通报,那二人急忙上前行礼。
  韩宸微微点点头,跟着他们走进宅院,只见永祥、王河东正同几个同样身穿短褂的把总、外委,围着八仙桌上的舆图商量着什么。
  “韩某来迟,让几位久等了。”
  “韩老爷,您这是说哪里话。”永祥可不敢在韩宸面前摆架子,连忙让把总、外委们先出去,然后一边请韩宸上座,一边拱手道:“禀韩老爷,四爷命卑职和老王先带弟兄们过来,他要等把京里的事安排妥当了才能来。”
  “四爷也要来?”韩宸下意识问。
  不等永祥开口,王河东就拱手道:“韩老爷,您跟四爷是什么交情,四爷是什么样的人您最清楚不过,天津这边要发生大事,他不来亲眼瞧瞧又怎会放心。”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